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南阳> 同城>正文

南阳村医王龙霄:20年漫漫艾防路

A-A+2014年12月1日08:38南阳 晚报评论

执着防艾 王龙霄获得了认可 本报记者 刘力果 摄执着防艾 王龙霄获得了认可 本报记者 刘力果 摄

  □本报记者 刘力果  核心提示

  今天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主题仍为“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日前,记者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宛城区溧河乡十里铺村村医王龙霄。作为在国内最早接触艾滋病患者群体的医护人员之一,20年的漫漫艾防之路,让72岁的王龙霄对艾滋病的理解,更为直观,也更为深刻。

  义无反顾走上艾防路

  1994年之前,王龙霄一直经营着一个属于自己的诊所。有几件事,促使他改变了主意,走上了艾滋病防治之路。

  那年10月,一名村民因口腔溃疡来他这里就诊,治了几天不见好转,查找病因时,他想到这名村民曾经卖过血,于是陪着病人去市内筛查HIV,结果呈阳性。得知结果的患者含着泪对王龙霄说:“救救我吧,孩子还小,我不能死啊!”然而,面对患者的痛苦,王龙霄却无言以对。过了月余,这名患者不治而亡。埋葬病人那天,村里人听说他是因艾滋病去世的,没人帮忙,直系亲属虽然帮忙埋了病人,但吃完饭就把碗筷扔到了村外的沟里。

  因为村里连续死了几个艾滋病人,造成了村民恐慌。埋艾滋病人的地里,放羊的不敢去,说羊吃了地里的草会染上艾滋病;庄稼不敢种,说人吃了地里长出的粮食,会传染上艾滋病。“这个时候,作为医生,我有义务有责任为村民普及艾滋病知识。”王龙霄说,也就是从那时候起,他决定利用他的诊所,宣传艾滋病常识,为艾滋病人服务。

  从前的他曾是村里的“不祥人物”

  起初的时候,王龙霄悄悄地为艾滋病人服务,可时间一长,村里人都知道了。平时,谁有了病,要是去他的诊所,村里人就会给看病的人白眼,好像到他那里看病的都得了艾滋病。慢慢地,再也没人敢去他那里看病了。

  诊所没了业务,也没了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很快陷入困境。穷就穷点吧,艾滋病人也是人,只要能延长他们的生命,这比什么都重要。王龙霄最终苦口婆心地说服了家人。但村里人不理解,说他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是多管闲事,败坏村里风气,不少人走路都要绕过他的诊所,后来有人干脆断了诊所门前的路……“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我虽然受了点儿委屈,但看到艾滋病人的生存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王龙霄平静地说。

  随着王龙霄名气的不断增大,不仅南阳的艾滋病人前来找他咨询看病,就连开封、信阳等地的艾滋病人也慕名而来。在和这些病人的交谈中,王龙霄发现,几乎所有的艾滋病人都存在心理危机,对生活悲观失望丧失信心。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也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正因如此,王龙霄萌生了开办艾滋病防治热线的想法。很快,我市首部艾滋病防治热线电话63657829开通了。此后,每天晚上8时至10时,王龙霄都会守在电话旁,接听来自全国各地的咨询电话。

  艾防这条路,坚持走下去

  如今,王龙霄凭着对事业的执着和敬业精神,赢得了家人和群众的理解与支持。从2002年开始,他配合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往北京送了一批又一批艾滋病人,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专家们,对这些病人进行了精心的观察和治疗,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至今都还活着,有不少还能参加农业劳动,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稳定,也给社会带来了稳定。

  2004年,王龙霄被宛城区艾防办聘请为艾滋病防治医生,并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配备了办公用品、医疗器械等,使百余名艾滋病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

  2007年3月,王龙霄出席了全国艾防工作会,被卫生部官员点名第一个发言,并称其“病人治疗最早,疗效最好,死亡最少,生产自救搞得最好”。也就是在那次会议上,卫生部听取了他的建议,将艾滋病专用药“司他夫定”单粒剂量由20毫克改为15毫克,将另一种药由粉剂改为片剂。  

  “我现在的收入不算高,虽然还有很多困难,但我一定会在艾滋病防治这条路上走下去。”采访结束时,王龙霄这样对记者说。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