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至8月是北京夏季供水高峰期,每日供水量基本维持在200至300万立方米之间,今年5月25日一天用水310.6万立方米,成为历史最高值。这其中,南水北调的取用量每日155万立方米左右,到了供水高峰达到每日170万立方米,基本占到北京市日供水量的一半左右。本月12日,南水北调通水整整半年。而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核心水源区的河南省淅川县,在结束了大移民之后,作为水源地正在进行新的蜕变。
环抱丹江口水库的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也是水源地最后一道生态防线。淅川县县长赵鹏介绍,中线工程通水后,该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改善水源地生态环境,全力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
为保水质,淅川突出渠首、廊道、荒山和村镇四个重点区域绿化,取得良好成效,环库区森林覆盖率达51.4%。丹江口水库水质最新检测评价结果显示,库区水体均达到Ⅱ类水质,保持优良水平,有效改善了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的生态环境。
按照5A级景区建设标准,对渠首以“一园(淅川丹阳湖国家湿地公园)、三山(渠首周边汤山、禹山和朱连山)、三带(渠首快速通道、内邓高速、中线干渠)”为重点,聘请北京林业大学科学规划,集中力量在渠首区域高标准造林2.46万亩,栽植各类花卉苗木312.9万株。
为提高造林成活率,淅川县对荒山绿化采取点播与植苗相结合;对石漠化区域采取挖大穴、浇大水、客土造林等办法,大力发展侧柏、马尾松等生态林。如今,65家企业投资生态产业,发展软籽石榴、茶叶、金银花、薄壳核桃、玫瑰、桃子、红豆杉等32万亩,环库区建成了鸿森植物园、源科生物科技农业示范园、金戈利生态休闲农庄等一大批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基地,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98.7万亩,居库区周边县市之首。
有人形容现在的淅川“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新”。随着生态建设的快速推进,一个春天山花烂漫、夏天绿树浓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满山翠绿的美丽淅川将会出现在人们眼前,守护着一库清水源源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