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记者 邱琦/图
电视剧《大河儿女》在央视热播,让全国观众了解、认识了钧瓷。与此同时,钧瓷的故乡禹州市神垕镇也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客人慕名来探访、旅游,当地政府也不失时机地组织钧瓷座谈会,让多位钧瓷大家汇聚一堂,为钧瓷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出谋划策。
【反响】
小镇大街小巷打出庆贺条幅
借助《大河儿女》这一载体,通过央视这一平台,钧瓷首次完整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钧瓷行业的从业者、钧瓷的爱好者无不欢欣鼓舞。
4月16日,东方今报记者来到素有“瓷都”之称的神垕镇。半山坡上,遍布着钧瓷厂家的烟囱,路边随处可见打碎的废瓷片以及用瓷器做成的各种造型的建筑。
走进神垕镇的街道上,两侧的钧瓷商店不计其数。更有意思的是,商家自发挂出了庆祝《大河儿女》热播的红条幅。“《大河儿女》热播 扬神垕钧瓷美名”、“庆祝《大河儿女》央视播出 神垕钧瓷迎来美好明天”……
“以前,我们都在想,通过什么形式来宣传钧瓷和钧瓷文化,虽然也打过广告、搞过展销、举办过钧瓷艺术节,但效果都不如《大河儿女》的影响大。感谢咱省的领导和中央电视台,为我们神垕做了一件大好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家钧窑艺术总监孔相卿发自肺腑地说。
【效应】
全国各地观众慕名而来
《大河儿女》的热播,使钧瓷名气越来越大,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钧瓷,继而开始关注钧瓷、喜爱钧瓷。
“4月2日,央视开始播出《大河儿女》,紧接着就迎来了清明节。我明显感觉到,今年清明节期间,来神垕镇自驾游的人比历年都多。”孔相卿透露,全国各地的很多朋友都给他打电话,尤其是陶瓷行业的朋友,都很羡慕河南拍了这么好的一部电视剧,从而带动大家认识钧瓷、了解钧瓷。
看了电视剧《大河儿女》后,在武汉经商的刘保国慕名来到神垕镇,考察钧瓷产业。“我从网上查了很多资料,对神垕镇有了基本了解,这次来,就是为了更深入了解钧瓷。”刘保国透露,他有意在武汉开一家钧瓷商店,向江城人民推介钧瓷。
在神垕镇一家钧瓷商店里,记者见到了来自郑州的张宝林。“从小家里人就说,‘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但钧瓷到底是怎么烧制出来的还真没见过。《大河儿女》一播,又勾起了我的兴趣,因此就和几个朋友自驾游神垕。这次来收获很大,不但实地看了钧瓷制作流程,还游览了神垕古镇‘七里长街’。”
【动作】
拟推“龙凤盘”等相关商品
电视剧热播,当地政府也不失时机地举办研讨会。4月15日上午,禹州市钧瓷文化试验区办公室和神垕镇政府就联合主办了《看大河儿女 论钧瓷之道》座谈会,当地多位钧瓷界大师和来自全国文化界、收藏界的代表欢聚一堂,围绕《大河儿女》对钧瓷艺术和钧瓷文化的宣传和弘扬意义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经过讨论,大家高度肯定《大河儿女》的作用。该剧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的以钧瓷作为全剧主线贯穿始终的电视剧,对钧瓷文化的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参与研讨会的钧瓷艺术家杨国政说。
神垕镇政府也表示,要借助《大河儿女》在央视一套热播的东风,借题发挥,创作出代表时代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要借势造势,与神垕古镇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文化旅游开发,借势扩大影响,把钧瓷文化对地方经济的推动最大化。同时,要与剧情找好结合点,以钧瓷为题材,开发出如剧中道剧“小燕子”、“龙凤盘”等旅游小商品,服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与神垕实际结合,完善钧瓷文化企业旅游功能,借助《大河儿女》的热播提升钧瓷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神垕在全国的知名度。”
【启示】
千年钧瓷面临机遇挑战
作为《大河儿女》的钧瓷顾问,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大宋官窑艺术总监张三全程参与剧组的剧情拍摄,道具创作,场景布置,深知好作品来之不易。然而,作为业内人士,张三表示,要理性看待《大河儿女》所带来的钧瓷热潮,不能盲目跟风。
“萝卜快了不洗泥。开发旅游产品固然可行,但不能让大量粗制滥造的所谓钧瓷充斥市场,从而毁了钧瓷的名声。”张三说,要正确理解电视剧所展现的钧瓷文化艺术的根本——河南人的厚德载物精神。“钧瓷的名气越大,业外对它的要求和标准就会越高,对它的了解就会越真,就会不容易被忽悠,作为业内人更要慎重,因为钧瓷不是一家一人的事,名气也是压力,也是责任,也是担当,要对得起作为钧瓷人的良心,自知、自信、自强,去次求珍,真正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优秀钧瓷作品去回报社会。”
钧瓷大师孔相卿说,《大河儿女》的热播刮起了一股“钧瓷风”,作为钧瓷人不能头脑发热,而要再接再厉,不断拓宽钧瓷的表现形式,不断出精品。而作为钧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杨志表示,《大河儿女》的热播,让钧瓷受到了举国上下的关注,钧瓷界同仁要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同时注重年青一代人才的培养,让钧瓷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