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今犹存古风 围炉畅谈数家珍
本报记者 司马连竹 通讯员 叶伟杰
1月27日上午,由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冬季民俗文化”研讨会举行。著名作家周同宾、秦俊,文化学者郑先兴、白万献等与会发言。座谈会上,学者专家们以南阳丰富多彩的冬季民俗为范例,结合各地民间习俗的异同,讲解冬季民俗背后蕴含的祈福丰收、祝愿平安等美好寓意,专家们认为,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今,尊重民俗传统,倡导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提升精神文明追求的重要途径。
过年
从一碗腊八粥开始
腊,在我国远古时代是一种祭祀名称。年终岁尾,农闲的人们去野外打回猎物,以祭祖祭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此称为“腊祭”,因腊祭行于农历十二月,故后世以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史记·陈涉世家》:“腊月,陈王之汝阴。”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八日为腊日。”
研讨会举行当天,是农历腊月初八,南阳民间有喝“腊八粥”、做“米琴”祭树神等风俗。南阳师范学院历史学院院长郑先兴说,此节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它提醒人们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全国各地最典型民俗就是吃“腊八粥”,这个习俗代代相传,流行了千年之久。喝腊八粥的习俗和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提醒人们做善事结善缘。腊八粥又被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添寿。旧时过年一般从“腊八”就开始了,春节的喜庆气氛一直延续到元宵节。腊八节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正所谓“喝罢腊八粥,就把年来盼”。
民俗
乡土年味儿最难忘
“腊月二十三,炕火烧。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五,糊窗户。腊月二十六,烧大肉。腊月二十七,赶大集。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贴对子。”南阳民俗专家白万献介绍,腊月二十八之前,基本上都是在为过年做准备,清扫房子,置办年货。而腊月二十九,就是挂福字,贴春联、年画的时候。等到了大年三十除夕,除了做一桌子有鱼有丸子的大餐,还要注意一些禁忌。比如不能扫地,不能洒水,不能做针线活儿。等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守岁,吃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饺子。
初一开始,就要拜年了。俗话说:“宁可欠人钱,不能欠人年。”有啥不愉快,全部忘记,见面得说一声“过年好”!按照老规矩,初一要先拜老祖宗、老辈儿人,再拜同辈儿。不过,现在通讯手段较多,手机短信、微信拜年等等,总之别缺了礼数。初五,也叫“破五”。这一天,所有的禁忌都破了。要是在过去,店铺都开张了,掌柜的还会叫来伙计拿着算盘在门口摇,那叫财源广进。此后的几天都是一些小讲究儿了,也没啥禁忌。正月十五的晚上比较热闹,大家都知道是元宵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那时候,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都要制灯玩赏,出游嬉闹。
著名作家周同宾回忆,儿时在老家,一到冬季来临,家家户户炊烟袅袅,忙碌喜庆,亲戚乡邻串门拜访,热热闹闹。浓郁的人情味充斥在城乡家庭之间,这样的冬季便不再冰冷,而是让人怀念。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由得更加回味那些曾留下深刻记忆的乡土年味。
传承
旧俗新风培育特色
著名作家、南阳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秦俊认为,民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是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在社会文明进步中,发挥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南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是进入冬季以后,农事减少,临近春节,在民间有“秋收冬藏”、“冬藏养生”等说法。民间以为,人到了冬天,应该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以利来年应对春生、夏长、秋收的付出和收获,在吃、住、行方面都有讲究,如储备食物、防寒保暖、锻炼休息、养生保健等成为冬日的重要活动,其内涵是顺应大自然植物与动物的生长规律,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天人相应”的传统观念,实现人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对我们南阳来说,提倡民俗文化,让反映向上正能量的民间习俗重新盛行,尤为重要。”秦俊说,文化是南阳的城市符号,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文塑城”的城市发展定位,为南阳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提倡、传承、创新民俗,有助于培育南阳文化地域特色,有利于推进南阳的文化强市建设,为南阳文化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增添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