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豫西南一座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其建筑富有特色: 依岗就势而建,庭院式布局,精巧完整的构架,建筑形式多样,富有变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以及衬托性建筑的巧妙搭配应用等,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
南阳武侯祠位于南阳城西卧龙岗上,是纪念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十年躬耕和受刘备三顾之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现存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140 余间,大部分保存完好,是目前豫西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处古建筑群。本文拟从建筑方面入手,探讨卧龙岗武侯祠古建筑群的建筑特征和体现的价值,以求教于方家。
一、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建筑特征
南阳武侯祠初建于魏晋时期,至唐代就已闻名天下,元代至大年间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大兴教化,南阳武侯祠得到了官府的认可和大规模的修建,“乃下有司充广之”,“事闻朝廷,名书院曰诸葛书院,祠曰武侯之祠”( 明·王直 《重修武侯祠堂记》) 。明、清时期,随着诸葛亮的形象在民间被逐步神化,南阳武侯祠古建筑群得到了更大规模的修葺扩建,成为一处 “丛竹萧萧,古树森映”的古建筑群,其建筑布局严谨、形式多样、结构精巧、富有特色,令人叹为观止,具体建筑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依岗就势的建筑格局
南阳卧龙岗北起紫山,南濒白河,地处伏牛山南麓余脉浅山丘陵向平原过渡地带,全长30余里,至南阳城西岗阜隆然而起,势若卧龙,而武侯祠就坐落其间。因此,整个武侯祠古建筑群呈现出依岗就势的建筑格局,整个古建筑群沿中轴线神道依次展开,而神道的走向恰与卧龙岗走向一致,坐西向东偏南。祠內的碑廊建筑也沿地
势而建,呈现出自南向北逐步增高的爬坡廊式特征。整座建筑群中的最高建筑清风楼坐落在龙岗之巅,海拔高度130余米,向前随着地势逐步降低,至大门外海拔高度仅 90 余米。这种依岗就势、前低后高的建筑格局,是古人充分利用卧龙岗地势地貌特征,使古建筑坐落其间,达到岗祠和谐一致,天人合一。人们在瞻拜诸葛亮的时候便拾级而上,次第登高,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二) 庭院式建筑布局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古建筑群同中国其他古建筑群一样在平面布局方面形成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即整座古建筑群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庭院而组成。并且多数庭院都是前后左右串连起来,前院到达后院,院院相通,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 “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武侯祠古建筑群主要集中在三个院落,即武侯祠、三顾祠、道房院,由山门和围墙连结成一个整体。而武侯祠和道房院又呈 “日”字形分布,分别由大拜殿和穿堂相隔而成,武侯祠大殿前形成祭祀场所,大殿之后形成纪念性场所。而道房院后又设后花园,各个院落分别由圆门、门楼、穿堂相通,使整座建筑显得十分紧凑,井然有序,同时一院一景,象一幅中国画长卷,移步异景,次第展开,使人目不暇给、留连忘返。
(三) 精巧完整的构架体系
南阳武侯祠古建筑群主要采用木架结构,即用木柱、木梁、檩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送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作用,而不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形成 “墙倒屋不塌”的精巧结构。清风楼采用前后檐柱与前后立柱结合形成框架主体,前金柱中间装格扇门; 大殿、三顾堂、关张殿等建筑用前檐柱和金柱支撑,前后金柱之间用大梁,其上用瓜柱承托各梁及檩,构成坚固的构架体系。特别是茅庐
采用八角攒尖蒙古包式建筑格局,屋面重量全部由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承担,八根檩条直接搭载在金柱和檐柱上,檩头至屋顶连结交汇在宝顶上,在檐柱和金柱间形成回廊,金柱之间置格扇窗,下置槛墙,形成了精巧稳固的构架结构。
(四) 建筑形式多样,富有变化
南阳武侯祠古建筑群建筑形式多种、种类齐全。按照建筑功能来说有殿堂、穿堂、廊房、卷棚、门楼、亭、塔、牌坊等,可以说亭台楼阁一应俱全; 按照屋顶形制来说有歇山式建筑 ( 大殿、三顾 堂、清 风 楼、读 书 台) ,硬 山 式 建 筑(关张殿、卧龙书院) 。单就同一类型建筑,也呈现不同特色。如门楼建筑,大门采用歇山式建筑,显得线条流畅,气势不凡; 山门采用砖砌门阙式,显得厚重、庄严; 道房院进门采用砖雕圆门形式,配以曲折起伏的粉墙,显得富有灵秀之气; 而大拜殿之后的砖砌门楼则显得朴素无华,简洁大方,与两侧碑廊古朴的风格相得益彰。三顾祠垂花门雕梁画栋,显得富贵华丽。总之,南阳武侯祠古建筑群集宗教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式建筑为一体,使整座武侯祠各种建筑形制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五) 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南阳武侯祠古建筑群在历代不断建设修葺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观瞻的效果,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1. 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 《诗经》里就有 “作庙翼
翼”之句,说明当时就已出现了舒展如翼的屋顶。“利用屋顶形式和各种瓦件所产生的装饰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突出特征。”南阳武侯祠古建筑群在屋顶处理上充分吸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成果,利用木结构的特点,使各个建筑屋顶举折、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大殿、三顾堂、清风楼等建筑正脊、垂脊加上海马、狎鱼、龙、狮等脊饰,茅庐的茅草屋顶线条柔和,朴素大方,配上梁柱间彩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 色彩的运用
南阳武侯祠古建筑群,主要是木质结构,因此在建造使用过程中,通常通过在木材上涂漆和刷桐油的传统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榫卯结合的连接,同时又运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柱等处绘制彩绘,以增加建筑物的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的结合。如大拜殿、清风楼、三顾堂、《出师表》廊房等建筑檐柱、金柱和外墙等主体阳光直接照射部分,大多用朱红色的暖色调,而房檐下的屋檐部分、平板枋、斗拱、檐檩等阴影部分,通常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在过门等处的朱红色门窗部分还加上金线和金点,大殿、茅庐、三顾堂、垂花门檐下的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同时,武侯祠建筑的色彩运用融合南北文化特色,外围墙墙体多用朱红,显得华贵壮观; 地面用青石、青砖铺就,显得朴实淡雅; 道房院后花园、碑廊等处多用白墙,上覆灰瓦,形成秀丽、淡雅的色调。冷、暖不同色调的巧妙搭配使用,达到了完美和谐的统一。
(六)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中国古代建筑常用衬托性建筑来进行艺术处理,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那时宫殿正门就已
用 “阙”来做衬托性建筑。汉代的祠庙中,也大量使用,汉代汉像石图案中就经常出现阙的图案。至明、清时期,常用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富有艺术性的形象进行衬托。南阳武侯祠古建筑群中的衬托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衬托性建筑的大量使用,如大门前的千古人龙石牌坊,山门前的望天吼石兽,大殿前的 “三代遗才”石牌坊,清风楼前用假山陪衬等进行装饰,不仅衬托出主体建筑的高大宏伟,也起到一种景观导引的作用,使建筑景观层次分明,增强了观赏性和感染力; 二是在建筑体量和高度上,着重体现以小衬大,突出主题,如用 《出师表》碑廊和石碑屋来衬托大拜殿,用古柏亭、野云庵来衬托茅庐,用假山、伴月台和躬耕亭来衬托清风楼,使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起到了生动的艺术效果。
二、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的价值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豫西南一处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具有较高的文物、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具体表现为:
(一) 历史价值
南阳市地处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南阳武侯祠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胜地。南阳武侯祠始建于魏晋时期,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和清康熙 《龙岗志》记载,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领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时称 “诸葛庵”。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 “镇宛”讨伐张昌时,“观亮故宅”并 “立碣表闾”。唐代,南阳武侯祠多次在李白、白居易、许浑等著名文人的作品中出现,其中以刘禹锡 《陋室铭》中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一句最为著名。由此可见,
南阳武侯祠早在唐朝就已经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尤其在魏晋南北朝史和诸葛亮躬耕地望考证等史学课题研究方面,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应当承认,因时代所局限,《三国志》对于诸葛亮躬耕地望问题记载过于简略,加上在浩如烟海的史籍文献中出现 ‘闻见异辞,各生彼此’( 裴松之语) 的歧义史料在所难免,故在诸葛亮躬耕地的解读中,南阳、襄阳两地明、清以来就出现有较大的争议,两地官司曾打到当时的朝廷,成为我国史学界长期存在,目前又没有明确结论,见仁见智的史学悬案。”而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中,保存的大量碑刻,如元代王谦《汉丞相诸葛忠武侯庙碑》“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为武侯隐居之所”。明王直 《重修诸葛武侯庙记》“南阳郡城西,有阜隆然而起,曰卧龙岗。汉诸葛武侯尝居于此,故即其地建祠以祀焉。元至大中,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何玮行郡谒祠下,病其庳,乃下有司充广之。又即祠之东,建书院,以设官养士。事闻朝廷,名书院曰诸葛书院,祠曰武侯之祠。”明杨士奇 《鼎建诸葛孔明祠碑记》“去南阳城西七里许,有岗焉,曰卧龙 ; 有庵焉,曰诸葛;有井焉,盖公 (诸葛亮) 常汲而饮者也; 有祠焉,邦人尸祝公 (诸葛亮) 之处也”。明任义《书指道碑阴》“指道有碑旧矣,诸葛先生旧庐,在今府 城 西 南 五 里,去适襄邓官路二百三十步”。清柯彩《重修武侯祠院碑记》“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者有三焉。考其遗迹,于琅琊则溯所生也; 蜀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 至南阳,又其躬耕养晦地也。亘古至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清罗景《重修卧龙岗忠武祠记》“南阳距城西七里许,有卧龙岗。山环水绕,形势绵亘,为武侯躬耕、三顾地”,等等。同时,南阳武侯祠现存有古树名木200余株,古柏1000余年树龄的1株,600年到800年树龄的15株,300年至500年树龄的60株。这些碑刻和古树名木从一个侧面,为诸葛亮躬耕地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
(二) 艺术价值
南阳武侯祠融合了园林建筑、祠庙建筑和南阳民居的风格,展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其平
面形式丰富,空间组合多变,群体布局和谐,环境配置优美。祠內碑石林立,蔚然成景。武侯祠內保存着汉代以来碑刻400余通,在全国武侯祠中位居首位。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均备,是记载南阳武侯祠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碑刻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其中汉《张景造土牛碑》、《李梦初碑》、《赵菿碑》等三通汉碑为世所罕见的珍品。其他 如岳飞书《出师表》碑等,或以书法取胜,或以文辞见长。殿堂上的匾额楹联,高悬低挂,很多在书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笔体苍劲,洒脱俊逸,历来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推崇。能工巧匠将名人的书法镌刻在木匾上,凹凸相间,刀笔豪放,入木三分,气势非凡。武侯祠的碑、联、匾集文学、书法、绘画于一体,是一珍贵的艺术宝库。
(三) 科学价值
该组建筑是一座颇富园林风趣的祠庙建筑,堪称豫西南园林之典范。
南阳武侯祠早在唐朝就已经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南阳武侯祠的主要建筑保持着元、明、清时代的艺术风格,布局严谨,疏密相宜,前后呼应,相互衬托,依岭就势,错落有致,堪称豫西南名胜之首。它融合园林建筑、宗教建筑和当地民居建筑的某些特点,展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们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为研究古代建筑,尤其是纪念性建筑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 社会价值
南阳武侯祠作为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场所,祭祀传统流传至今,发展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祭
拜活动,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祭祀这一无形文化的传承,推动了相关有形文化的保护,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为南阳地区的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提供了契机,有效促进地方和谐社会的建设。南阳武侯祠作为南阳市重要的文化资源,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南阳市乃至河南省的文化传播,带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以及促进地区物质文明建设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南阳武侯祠历史悠久,现存文物众多,布局保存相对完整,对武侯祠的保护将为研究汉文化、三国文化、诸葛亮文化所包含的历史、科技、人文等提供真实的资料。(南阳市博物馆馆长柳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