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王姝

  2月15日除夕上午,信阳市四里棚一家原本歇业两天的热干面店,又临时营业半天,满足了返乡游子“吃面”的愿望。

  店主曾红在当天早晨,收到卖面师傅小李的新年礼物:五十斤热干面。不仅是小李,很多小商贩都会在节前给老顾客送些礼物,表示感谢。这时你会发现,平时为一块八毛和顾客争半天的小商贩,变得和气大方,一定要送,不要都不行。这是菜市场的义气,也是信阳人过年的精气神。

  画面1:抢购年货 要的就是丰衣足食的年味儿

  大年三十。一大早,人声车声就冲破了小城的薄雾。从雾里走出来的,有提着菜篮的老人,也有载着一家子的中青年,卯足了劲儿采购过年的食物。

  在信阳人心中,十一月腌菜,十二月腊肉,都是为这年夜饭中小小的一碟儿。最过瘾的,还是年根里头那几次集中大采购。虽然年中也不乏新鲜蔬果,要的就是这种屯年货的氛围嘛!

  九点,走进市区的大超市,那真是比赶集还热闹!人们推着购物车,不断变换方位,艰难的移动。

  每个摊位前,都围满了挑拣食材的人。上年纪人挑的仔细:玉米棒子皮剥一下,豌豆把头去掉,白菜烂帮子的也掰掉;年轻人则在人潮涌动中失去了耐心,抓一把扔进食品袋,最后一并上称,速战速决。总之,现在买菜,都跟不要钱似得,工作人员一边不停上货,一边将展开的食品袋递给忙的焦头烂额的顾客。

  画面2:“强行送面” 微薄礼物表达厚重谢意

  曾红还是不到四点就醒了,想想已经休店两天,又迷糊睡了一会儿,突然接到赵家媳妇小李的电话:“曾姐过年好啊!我这会就把五十斤面送你那去!”

  曾红楞了一下,突然想起来,前几日小李给她送热干面时,给她说了年底要送她五十斤,对这一年照顾生意表示感谢。她笑着说不用,过年准备提前休息,陪陪上大学回来的女儿。

  “啊?不用啦小李,店里没开门啦。心意领了,你留着自己用,哈!”

  “哎呀不行!说好了的,我的老主顾,每人都有。不行,我送到你家?”

  “……好好好,那你去店里吧,近一些。”

  曾红穿衣洗漱,就去了店里。

  曾红做些小生意,因为季节性明显,时间自由。但她很勤劳,闲不下来。两年前,她路过四里棚,看到店铺转让,就盘下来,开始做早餐:热干面,馄饨,米线。这时信阳人最常吃的早餐,只要味道可以,不愁没有顾客。

  做了半年,有个女孩看曾红生意好,也想跟着做。女孩再三央求,曾红就把店转给她,也教了方法。“做熟食,没什么技巧,热干面掌握火候,米线要用鸡汤,混沌用好肉,没重要事儿不能关门。”她再三叮嘱女孩。

  后来,曾红没事路过门口,都要看看。她发现有时候门店关着门,有时候看见女孩,和两个帮手都在店里,顾客却没几个。不到半年,女孩说太辛苦,干不下去了,又转给了曾红。

  曾红就接着干,她觉得,辛苦归辛苦,有个自己的事干,也很有趣儿。信阳小区附近都有热干面点,吃的大都是周边人。时间久了,吃客和店主也都成了熟人。谁不吃香菜,谁的饭量大些,谁喜欢打包一碗玉米粥回去,她都记得。有时,别人临时放个东西,或者吃饭忘记带钱,她也都乐意帮忙。

  有时候面提前卖完了,曾红就打电话请供应热干面的店家送。有的店,少了不愿意送,而小李就很勤快,多少都送的很快,面很很好。曾红就长期用她家的面。到了年底,面店、肉店、甚至菜铺子,或给优惠,或送一些食材,虽然不多,但似乎是个业内规矩,表达感谢和祝福。这时你会发现,平时为一块八毛和顾客争半天的小商贩,变得和气大方,一定要送,不要都不行。这是菜市场的义气,也是信阳人过年的精气神。

  画面3:除夕这天 他们吃上了家乡的热干面

  热干面,是信阳人最热爱的早餐之一。据原信阳食品公司工作人员介绍,热干面是七十年代末从武汉传入信阳的,作为内部员工餐。员工们觉得面太干、芝麻酱味太重,没吃多少就剩下了。到了晚餐,师傅又用水煮了一遍,冲淡了芝麻酱的浓郁,加上其他佐料,才被接受。这种口感偏好,也被延续下去。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加红油的做法,使口感更加丰富。

  2017年年末,信阳下大雪,很多店都关了门。曾红想着可能还有人要吃面,再一个头一天买的食材,放了就不新鲜了。早晨四点,街上一个车也没有,她就深一脚浅一脚的步行去了。到了店里,生火煮汤,小店成了街道上唯一橘色的亮光。

  天蒙蒙亮时,有几个干活的人照例进来,一人要了一大碗面,喝完免费的玉米粥,有说有笑的走了。在晚些,有几个家长试探地来看一眼,看见在营业,自己吸溜吃了一碗馄饨,给孩子打包热干面和鸡蛋,回去了。

  小李打完电话,半小时后就来到曾红店里,笑嘻嘻地把面放好,聊了几句就匆忙地离开了。

  曾红只好重新开张,又卖了半天的面。

  大概住户都觉得今天不会开张,所以也没来看。这半天的顾客,竟大都是从外地回来的。不管在外面有多辛苦,回来总是衣着光鲜,神采奕奕。呼啦啦吃完面,走亲访友去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