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薄薄相片袋装满 老郑州人的幸福和欢乐

1970年夏,王怀民(右)和邻家两兄弟在人民公园莲花池留影1970年夏,王怀民(右)和邻家两兄弟在人民公园莲花池留影
王怀民的妻子年幼时和父母拍的全家福王怀民的妻子年幼时和父母拍的全家福

  艳芳照相馆、中州照相馆、东风照相馆、工农兵照相馆、革命照相馆、郑大照相服务部、建设照相服务部、京士照相馆、北二七照相馆……翻起一个个泛黄的相片袋,几十年前的回忆浮现在二七区建中街办事处巡防队员王怀民的眼前。

  这些大小不一、色彩各异的小袋子装过老人的生日照,也装过婴儿的百天照,还保存着全家人快乐游玩的开心照,那一张张老照片和一个个薄薄的纸袋,承载着一个普通家庭的幸福和欢乐。

  记者 汪永森 通讯员 王保喜 文/图

  艳芳照相馆 相片袋里有老人的生日照有婴儿的百天照

  1966年底,姥姥来郑州看眼疾时住在了王怀民家,一个月后就是老人的七十大寿,母亲为表庆贺专门将姥姥带到二七路上的工农兵照相馆拍照,盛放照片的小纸袋被家人细心地保存了下来。

  工农兵照相馆的前身是郑州赫赫有名的艳芳照相馆,老郑州人流传着一句话“照相到艳芳,做衣裳到大昌”。

  “文革”开始后,在“大破拍照妖姿怪相,大立工农兵英雄形象”的口号影响下,“艳芳”这个带有“四旧”色彩的名称被更改为工农兵照相馆。

  王怀民的母亲很信任艳芳照相馆的摄影水平,他的百天照也是在这里拍摄的。

  东风照相馆 袋子里的照片记录下父亲最风光的时刻

  时间越久、依恋越浓,岁月悄然流逝,王怀民想要将相片袋中家人的幸福往事拿出来分享的冲动越来越强烈。

  二七广场南侧、德化街北口西边曾经开有一家东风照相馆,这家照相馆的相片袋设计精美,正面印着雄伟的二七纪念塔,还有红旗招展令人感觉如沐春风,袋子里的照片则记录下了王怀民父亲最风光的一刻。

  1973年,王怀民的父亲在单位获得了“先进生产者”称号,还与全体先进生产者一起合影记录下了难忘的一刻。

  王怀民介绍,东风照相馆是距离二七塔最近的国营照相馆,也是他和家人经常选择光顾的地方。

  北二七照相馆 纸袋里珍藏着48年前夏季周末的快乐

  1970年夏季的一个周末,王怀民父亲借来一部海鸥双镜头照相机,父母高兴地带着他和邻居家的孩子来到了人民公园。

  “玩了一上午,一共用了两个胶卷,拍了30多张照片,还是在北二七照相馆冲洗的。”他记得,父亲一大早就给相机装好了胶卷,然后把相机挎在了肩上,他则换上了干净的衣服,拉着小伙伴美滋滋地跟在父母的身后,北二七照相馆的相片袋里还保存着这个开心周末的影像。

  王怀民说,小时候家里日子清苦,全家人衣服上虽然都有补丁,但爱美之心促使他们从微薄的收入中挤出一点钱,去照相馆照几张艺术照或者全家福,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这些照片镶进相框挂在墙上,或者装进相片袋保存起来。

  人工着色留在老郑州人的记忆里

  改革开放40年来,郑州的照相馆从十余家发展到了上千家,众多影楼、写真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计划经济时期的国营老照相馆则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与郑州市民几十年美好生活产生关系的相片袋,仍继续陪伴着市民的生活。

  “相片袋里装着底片,随着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便捷的拍摄方式把底片抛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王怀民收藏的老相片袋,与现在的相片袋有很大的不同,那时的相片袋上印有修底、油彩着色等服务项目,现在的照相馆已经没有这样的业务了。

  那个年代没有PS美化照片,全靠整修师的一双巧手,一张满意的“彩色”照片,要经过修底片、修放大、手工着色几个步骤,如今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人工着色这个职业早就留在了老郑州人的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