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张晓冬/文 萌友 王保喜

  喜欢收藏,是建中街巡防员王怀民一大特长,各种本“不起眼”的东西,在他这里保存久了,逐渐显现出了它们珍贵的价值。

  在王先生家中的抽屉里,几十张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明信片诠释着一座绿城的来源,这些稍稍泛黄的小纸片,一张张见证着郑州的变化,承载着老郑州的回忆。

  1958年郑州市人民公园青年湖明信片,是王怀民收藏的唯一一张黑白明信片,至今已经穿梭了60年光阴,画面中拍摄的景色和如今的公园对比,变化之大不言而喻。

  明信片中,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二七塔,当时还是一座苏式木塔,二七广场中间是个圆形的街心花园。那时的二七广场汽车很少,行人也不多,周边都是低矮的瓦房。在二七广场正北面,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河南人民剧院,在二七广场西北角是郑州市名气很大的“陕西羊肉面馆”,也就是现在的合记烩面馆,还有当时刚落成不久的郑州市最大的新华书店。

  这张明信片中的照片是1980年拍的,当时的金水路法桐茂盛,远处的高层建筑是国际饭店,再往东去是中州宾馆,它被埋在绿叶当中只露出一点点头,那时的郑州真是名符其实的“绿城”。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河南人民剧院,当时大家都叫它“大戏院”,那时后王怀民家距“大戏院”不足百米,父亲是个戏迷,经常来这里看演出。他的父亲曾告诉他,大戏院是当时河南设施最完备的剧院,毛主席还在这里看过演出呢!

  黄河展览馆至今没有太大变化,但神奇的是,为了给地铁和立交桥让路,整个展览馆建筑通过技术,向东平移了几十米。它座落在河南省人民会堂南侧,背靠紫荆山公园。馆内以图片、实物、模型、电影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系统地介绍了黄河的概况和治理黄河取得的成就。

  河南人民会堂落成不久的照片被印上了明信片,它庄重的造型,朴素、简洁、明朗。当时建筑周围没有如今的广告牌,也少了些繁华的喧嚣。

  明信片上印的是黄河游览区,邙山提灌站赫然在目,远处的黄河水从邙山脚下流过,黄河风光一览无余。

  位于二七路金水河交汇处,新通桥附近的水上餐厅,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知名景点。

  抚摸着这些记载郑州印记的明信片,王怀民感慨万千,面对如今建设中的具有国际范儿的现代化城市,它巨大变化让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