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汉帝陵考古新发现,白草坡东汉陵园基本确认为汉桓帝宣陵》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郭帅 陈琳/文 张欢欢/图视频 张霓/剪辑

  [核心提示]

  “快来看!这是什么?”最近,在洛阳市伊滨区庞村镇白草坡村东北的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考古项目发掘地现场出土了一件圆形石制器物,这件石制器物裂成了几块,其中一块的外侧壁刻有“光和三年造”的字样。

  “‘光和’是东汉末年汉灵帝的年号,但是汉灵帝文陵已经确定在邙山陵区,因此,我们认为这个石制器物是汉灵帝为他的上一任皇帝,也就是汉桓帝修建陵园时制造的,再联系文献记载汉桓帝的陵区位置,基本确定白草坡东汉陵园是汉桓帝宣陵。”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咸秋告诉记者。

  (东汉帝陵考古现场)

  新出土石制器物,“光和”年号基本确定白草坡东汉陵园为汉桓帝宣陵

  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位于伊滨区庞村镇白草坡村东北,是洛南东汉陵区中距离当时都城最近的一座帝陵。2017年,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的考古工作重新启动。

  “根据《帝王世纪》记载,距离洛阳城最近的一座东汉帝陵是汉桓帝的宣陵,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虽然符合这一条件,但一直没有有力证据支撑其是汉桓帝宣陵这一推论。”王咸秋说,早就确定白草坡一带的墓冢是东汉帝陵级别的大墓,但是究竟是哪位皇帝的陵园,一直不能确定,这次出土的石制器物,上面有“光和”的年号,推测是汉灵帝为汉桓帝修建陵区是制作的,基本可以确认为汉桓帝的宣陵。至于这个圆形石制器物的名称和功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还原东汉帝陵原貌,墓葬制度是华夏文明重要组成部分

  从2017年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的考古工作重启以来,考古人员陆续在该陵园遗址发现了院落、房址、天井、廊道、水井、道路、排水渠等遗迹,对陵园的整体布局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每一组建筑外围都有独立的围墙和门址)

  (排水渠遗迹)

  “目前我们的发掘集中在陵园东北角的一处大型建筑群,这处建筑群可分割为相对独立的三组,每一组建筑外围都有独立的围墙和门址。建筑群由一处处排列规矩的院落组成,以西面的一号建筑单元为例,围墙里面分布着南北四排、东西六列共计24个院子,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宿舍。”王咸秋告诉记者,每间院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活空间,有房址、天井、仓窖、水井、排水渠等与生活相关的设施。根据这处建筑群的布局和位置,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园寺吏舍”,即陵园的管理机构,以及守陵人、陵园服务人员和低级别嫔妃的居所。也有学者认为这里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园省”,即守陵的陵园贵人和嫔妃的住所。

  (东汉帝陵的规模非常庞大)

  王咸秋说,东汉帝陵的规模非常庞大,不仅仅有埋葬帝王的地宫和上面的封土,还有石殿、寝殿等复杂的陵寝建筑群,如同一个“微缩版”的皇宫。与之相配套的还有很多服务人员和一定数量的戍卫人员,甚至还发现了具备瞭望防御功能的角楼。

  “陵寝制度有自己的一套系统,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传承下来,虽然历朝历代会有变革和发展,但是却蕴含着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的基因。”王咸秋说,通过这些年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的发掘,东汉帝陵的陵园布局和内涵逐渐明晰。

  (出土的建筑材料)

  目前,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院落区的发掘已经基本结束,接下来将继续对石殿等其他陵寝建筑进行发掘,希望能深入的研究东汉的陵寝制度。

  东汉帝陵分邙山和洛南两块,推测和皇帝血缘有关

  东汉帝陵分为邙山陵区和洛南陵区两大块,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所在的区域属洛南陵区,邙山陵区还安葬有5位东汉皇帝。2007年到2017年这10年,对于东汉帝陵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邙山上,目前基本确认了包括汉光武帝原陵在内的5座东汉帝陵的位置。2006年至2007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郑西高铁建设,曾对白草坡东汉陵园进行过初步调查和发掘。“当时只顺着铁路占压的部分发掘了一个长条形区域,难以看出陵园的全貌,2017年又重新启动了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的考古工作。”王咸秋说,在都城附近设置南北两个陵区的做法并不是东汉首创。

  王咸秋说,西汉帝陵也有南北分布的情况,但是大部分都在北面,不像东汉帝陵分布的这么平均,显然是特意如此规划。考古学界对这一现象有过深入探讨,认为可能是和皇位继承人的血统有关系。“东汉有很多的小皇帝,有些小皇帝还没有子嗣就夭折了,所以皇位继承人就从叔叔或者伯伯家的旁系血统中挑选,这样继位者和上一位皇帝不是直系血亲关系,一般这种情况,这位皇帝的帝陵就不会和上一位在一个地方。”王咸秋说,比如新确定的汉桓帝宣陵是在洛南,而继位的灵帝,因为不是桓帝的亲生孩子,就把自己的陵园建到了邙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