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发力八个应用场景!河南试点以数据共享服务黄河国家战略》

  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图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娜) 建立健全部、省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深度应用国家、省、市三级共享数据,提升黄河流域(河南段)协同化、智能化治理水平。昨日,记者从省政府获悉,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以数据有序共享服务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对此工作进行部署。方案提出,以数据共享服务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我省将发力于8个应用场景——

  场景1 提高防洪“四预”能力 开展仿真预演

  7月20日前,将自然资源部门基础地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成果和遥感影像等数据,气象部门灾害预警、中长期预报产品等数据和我省社会经济等数据融合至黄河下游防洪会商预演系统,预判洪水可能造成的受灾情况,提升洪水汛情预报精度,对黄河下游水情、雨情、工情、险情进行预警,开展洪水演进和洪水风险等仿真预演,完善洪水预报预案。

  场景2 结合实时雨情水情 加密预报频次

  7月底前,运用气象部门卫星云图(气象)、雷达拼图、天气图、国内地面气象站观测、气象灾害预警和短期、中长期预报产品等实时数据,结合我省水文实时雨情、水情,扩大监测范围,丰富监测指标,加密预报频次,提高预报精度。

  场景3 提升洪水灾害防御气象服务能力

  8月底前,通过叠加共享数据,完善黄河流域气象服务共享平台实况监测模块,根据不同地质地形及地质灾害发生点、风险隐患点对降水、风力等气象因素的承受能力,精准开展高风险、高影响区域综合监测和靶向预警,提升气象灾害预警时效性和准确性,更好服务黄河流域气象联防预警。10月底前,结合气象卫星遥感数据,开展陆地植被生态、大气环境、水体洪涝和森林火点卫星遥感监测,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综合监测水平。

  场景4 集监测预警等功能于一体 建立郑州数字防汛系统

  7月20日前,运用自然资源部门风险预警信息、遥感影像、地质灾害等数据,水利部门水文等数据和气象部门短期预报产品、雷达拼图、国内地面气象站观测、气象灾害预警等数据,补充接入郑州市水利部门水库、河道、积涝、给排水设施等数据,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山洪点、边坡易发点、重点保护对象等数据,应急部门防汛抢险队伍、防汛指挥部、防汛物资仓库、大型装备、避难场所、防汛责任人、专家库、防汛预案等数据,以及郑州市人口、学校、医院、加油站点、电力管线、地铁线路等数据,建立集监测预警、值班管理、响应发布、灾情处置、责任人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防汛系统,配套建设数字防汛移动端和专题库,实现防汛能力数据准确掌握,水情、雨情、汛情实时感知,防御指令快速部署和防汛指挥调度扁平化。

  场景5 推进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生态修复

  8月底前,运用水利部门黄河河道、水文、中小河流流域边界等数据,进一步明确滩区边界,全面查清黄河滩区界限内耕地立地条件等土地利用现状;针对水文、河道、生态廊道等重要管理因素,持续开展专题监测并形成季度监测成果,完善省黄河流域本底数据库,为实施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和滩区治理、生态修复、地表水监测等工程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场景6 推进林草湿荒生态综合监测

  8月底前,依托国家森林资源智慧管理平台,对接自然资源部门国土“三调”及年度变更调查成果、基础地理等数据和水利部门水质监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等数据,全面摸清林草湿荒资源底数,建立与国土“三调”成果相衔接的河南林草湿荒资源数据库,完善河南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精准确定林草资源保护和监测范围边界,防止一地多规、一地多用。

  场景7 推进非天然地震监控精准化

  9月底前,利用应急部门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经营、使用企业许可证等数据,准确界定服务范围,实现非天然地震信息分钟级精准推送,辅助提升应急处置效率。10月底前,完善非天然地震可视化展示分析系统,多维度、多场景展示非天然地震发生情况,更好监控致灾风险。

  场景8 加强生态环境要素综合监管

  10月底前,运用气象部门卫星云图(气象)、雷达拼图和短期、中长期预报产品等数据,及时掌握区域气象扩散条件,服务空气质量形势分析研判、预警预报和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提高气象影响分析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