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象时政
人才短缺、科技薄弱,是制约不少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而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又面临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瓶颈。一个缺人才,一个缺平台,怎样从“双缺”变成“双赢”?信阳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信阳市灵石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总” 闫东:这个就是双组份的两种料,就像牛奶似的,基本上没有什么粘性。
记者:现在我们就可以把它滴在一起?
闫东:对,然后渗入到孔隙中,保证抗渗效果非常稳定。
闫东,是信阳师范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他还有一个身份——信阳市灵石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总”。他研发的刚性防水砂浆外加剂、柔性防水涂层和低粘度高渗透性的注浆修复材料,可全面提升混凝土的防水抗渗程度,解决矿山、地铁隧道、水利工程等砂浆混凝土界面开裂渗水问题。
信阳市灵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孟旭燕:产品投放市场以后,一定会给企业带来一个新的盈利点。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信阳市灵石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总” 闫东:将会带来年收入3000万左右的工业产值。
让产值增加,让建筑材料从传统走向绿色,是这家企业一直的梦想。两年前,企业想把生产方向从民用建筑领域拓展到国家大型工程领域,但他们的产品在防水抗渗指标上却达不到要求。
信阳市灵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孟旭燕:我们自己去招人,研发投入时间长,成本大,等到我们这个产品出来了以后,可能这个商机又都错过了,我们想缩短研发周期,快速地抢占市场。
在信阳,像这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有500多家,迫切需要既懂专业技术又懂创新管理的科技人才。同时,信阳高校也有不少像闫东这样的手握多项科技成果亟待落地转化。如何破解双方的难题呢?信阳市科技局从前年开始推出选聘“科技副总”行动,一方面收集整理企业技术创新难题,一方面向高校发出“科技副总”的征集令。
信阳市科技局副局长 许永:“科技副总”不仅仅是帮助企业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专家和传承者,他更是企业研发方向、产业项目谋划的示范者,指导者甚至是引领者。通过搭建“科技副总”这样一个平台,帮助企业实现产学研合作。
闫东成功应聘第一批“科技副总”。他一直深耕防水抗渗材料研究,经科技局牵线,加盟了这家企业。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信阳市灵石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总” 闫东:一般能保证一个月抽出12天左右,能来企业参加科学研发工作。
信阳市灵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中心经理 李森:六个实验室,整个设备包括人员都可以由咱们整体调配。
双方一拍即合。一年多来,闫东不仅对企业现有的产品进行改造升级,还为企业制定了长期规划,并推动建成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信阳市灵石科技总经理 孟旭燕:带着他的研发团队,以及他背后的社会的资源。从日常管理,出厂检验等等,每个环节都参与进去,按照学校实验室管理这种规范化来管理企业,对我们现有的实验室的精细化管理明显提高。
信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信阳市灵石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副总” 闫东:我作为“科技副总”有很好的自主科研权利,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更快,我们研发了三种产品已经基本投入生产,将在7月到8月能全面投产,对学生而言,可以让其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这种产学研机制可以推动高校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
如今,在信阳,已有70名像闫东一样的“科技副总”,走进企业,深入车间,转化科技成果14项,解决技术难题50项,组建研发平台19个,帮助企业申请知识产权53项。
信阳市科技局局长 黄晓赟:下一步,要实现我们全市的主导产业和重要的科技型企业“科技副总”的全覆盖。在科技立项、平台建设、项目扶持上给予倾斜和支持,提升“科技副总”的服务质量,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