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随着高考成绩新鲜出炉,高考状元再次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但是,在江苏省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媒体集体“失声”,社会也一片寂静——原来从今年起该省不再公布高考前100名考生的名次,媒体也就无从打探出谁是今年的高考状元。(6月25日《扬子晚报》)
隐身能遏制诸多负面效应
·陈尧(云南职员)
当前的高考状元,更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佼佼者和“非典型”现象,很难代表现代教育的价值理念和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取向。不公布高考状元,从源头上杜绝炒作的可能性,既能遏制诸多负面效应,还体现了教育理性,同时还代表着自我反思下高考制度的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与教育部前段时间所宣称的改革——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有一脉相承之处。
事实上,只要目前的高考制度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高考状元以及大众普遍的好奇心理必然客观真实地存在着。也就是说,形式上“无”高考状元,只见证了高考制度的一小步前进。要想在内容上“无”高考状元,甚至让它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人们心理上的自觉认同,高考制度还有许多路要走,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转变和修正。其实,当消除了“以分数论英雄”的制度空间和人们固有的状元情结,每位考生都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时,有无高考状元或许都不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更不会成为一个社会热点。
应容忍状元介绍经验
·程桂香(湖北市民)
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各地的“高考状元”也相继出炉,“高考状元”又成热点。不可否认,在炒作高考状元的热潮中,地方官员的政绩观,有关学校看中的广告效应,乃至一些商家看好其中的利益商机,使炒作状元之风盛行。但是不是就可以说,炒作高考状元真的一无是处?
的确,过度炒作高考状元,对社会和学生都没有好处。但毕竟,考生要想获得高考状元,并非一日之功,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学生和家长借鉴。作为新闻媒体,适度介绍高考状元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对学生和家长有所启发,而家长和学生也应以平常心对待,不妨把炒作状元当作取长补短的学习机会。
记得有位“状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表示,自己也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能够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不过是实力加一点点运气而已。这样报道高考状元,更多的是引导人们增加几分理性。既然这样的炒作有益而无害,何妨让他们在媒体上,给一些家长和学生介绍点好的学习经验?
该禁的是炒作而非状元
·杨国栋(江苏银行员工)
虽然官方没有公布状元,可令江苏省教育厅尴尬的是,25日一早,全省各地的民众还是从本地报纸和网站上得知了今年省、市高考状元的姓名和学校。理科状元是张家港梁丰中学吴敌,总分443分。文科状元是苏州中学的潘怡婧,总分为421分。全省艺术类的头名被苏州中学的艺术兼普通类考生王苏嘉夺得,总分是380分。媒体不仅公布了省文理科高考状元的姓名和学校,还刊登了照片。由于三人均来自苏州,苏州媒体更是用“江苏仨高考头名都在苏州”这样的大标题进行了详细报道。
既然隐瞒高考状元真实身份的目的难达到,何不大大方方地公布全省高分考生的真实排名,否则岂不耽误了考生填报志愿?
媒体对高考状元学习方法和经验的报道对其他学生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教育部门对此不必过于担忧,该担心的是媒体对高考状元的过度炒作。此举不仅不利于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也不利于这些幸运儿的健康成长。而要避免媒体的过度炒作,光靠教育部门下禁令显然无济于事,更多的还是靠媒体的自律和新闻监管部门的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