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映象网-东方今报

  有关报刊亭的新闻近年不绝于耳:2012年郑州市实施“退路进店”工程,短短一个月拆除全市共计341个报刊亭;2013年7月开始,太原市273个报刊亭陆续退离城区主干道;去年8月,北京72座报刊亭“遭强拆”的报道再度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普遍关注……

  偌大一座城,难道真容不下小小报刊亭?报亭虽小,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包容和文明程度。昨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导读,在9版重点关注了小小报亭的悄悄演变,大篇幅关注了郑州等地正在陆续开展的数字化智能报刊亭,“不光卖报纸,还办好多事”,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郑州】 构建新的阅读文化生态远非一日之功

  2012年4月,河南郑州也将全市341个报刊亭全部拆除。

  郑州市内多年严重拥堵,报刊亭名义上临时占道,实际上是“坐长庄”,压占人行道、自行车道,甚至盲道。市民只好绕行到机动车道上,往往造成路口“梗死”。

  占着醒目的位置,报亭小杂货比一般店面好卖,“擦边球”的范围也越来越大。除了常见的出售饮料、香烟外,有的还张贴悬挂广告牌,甚至开展出售非法出版物和设赌摊等利润更丰的非法经营,禁而不绝。

  事实上,郑州很早就不再批准报亭的临时占道经营,即使有证的报亭,其有效期限到2004年底已全部结束。从此,报亭没再缴纳过任何占道费,它们作为违规建筑,存在了七八年的时间。2012年春,在郑州“最大力度治堵”行动拉开序幕时,报亭首当其冲,几乎一夜之间,从大街小巷被移除。

  当时,郑州市相关部门对市民承诺,“两个月内按拆除报亭数量1∶2的比例进店”,设售报点,“要方便市民买报”。很快,700余商家领取售报点牌照,总数超过了所拆报亭的两倍。但两年多过去,时至今日,这项工作仍在努力推进,效果不太理想。

  记者在郑州市中心随机询问行人及商户,哪里能买到报纸杂志?多数人比较迷茫,说不出在哪儿买报。

  东明路顺河路口附近,记者两年前曾走访过一家照片冲印店,其承担“报刊进店”经营。近日再去询问,老板很干脆:“不干了,不赚钱,太麻烦。”“卖一份报纸不如复印几页纸,卖一堆报纸抵不上卖条烟”。

  郑州本土连锁超市曾是“报刊进店”的积极承担者,但现在,报纸在货架上并不热销。文博西路一家超市店长说,《东方今报》《郑州晚报》每天只送两份来,卖不完再收回去。

  报刊进店生存艰难的原因,还在于报刊的低利润与进店的高房租之间差距悬殊。女店主赵萍在文化路俭学街路口经营报刊十几年,两年前拆除报刊亭,她搬进小店,租金从800元变成2000元。这一次,记者再找到她,店已搬到路北,房租涨到7500元,即使她和奶茶店合租,她还需分担3500元。

  不过,据记者调查,尽管因网络冲击,青年读报人数减少,但零售报刊市场远未消失。在郑州市中心紫荆山公园外,老张藏在一处隐蔽的公交站牌背后,自行摆下一片很大的报摊。如今他生意火爆,老主顾形成稳定群体,“有的住黄河桥附近,每天坐公交车来晨练、买报。”每天早晨五六点、傍晚五六点是卖报高峰期,顾客多是老人,一大片人买了报就站在那儿读。

  郑州市相关部门表示,必须为市民的阅读需求构建起健康有序的服务体系。但相比于移除报亭,构建起新的阅读文化生态远非一日之功。据介绍,郑州市正在将涵盖书报功能的便民点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之中,成为“15分钟生活圈”的标准配套。另外,在人流聚集地段,如地铁口、公交港设置规范的书报商店,或在现有的咨询点上增加售报功能,并给予适当补贴。在居民社区,书报亭已经开展了3个试点。记者看到,新的书报亭得到了居民小区的接纳,不仅可以买到书报,还有智能包裹柜可自助取件,有自动柜员机和电动车充电桩,其名字也改成了“便民服务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