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河南将本科生导师制纳入职称评审,此前多所高校已试水,效果如何》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王姝

  在传统观念中,言称“导师”一般是研究生。如今,不少高校本科生也将拥有导师。

  1月28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首批本科生导师制学校名单,并将其纳入到高教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此前,河南发布该试点方案,探索在双一流、特色骨干大学、应用型本科分类建设不同类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倡导自主性学习。

  本科导师制将给学生们带来什么?目前已实施的高校,培养效果如何?怎样让它更好地发挥作用?猛犸新闻就此采访了相关高校负责人。

  学分制改革下学生可自选专业,需要导师为其“把关”

  实际上,其中不少高校早已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近年来,学分制改革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权,更加迫切需要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导作用。记者注意到,在河南省教育厅1月30日发布的首批学分制管理示范高校名单中,6所高校有5所也是本科生导师制试点学校。

  什么是学分制改革?简单说,以学生自主选课代替学院排课,推行弹性学制,学分修满即可毕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教务处处长高长银告诉记者,目前该校正在施行的学分制改革中,学生可以自主申请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学习进程。

  “学分制改革涉及八个自选课,学生也可以自己转专业,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盲目性,需要导师把关。”高长银说。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马勇也表示,在该校实行完全学分制改革的背景下,学习计划由学生自己制定,学生自主选择学程、课程、教师、上课时间,达到学分绩点即可获得学位。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十分需要专业指导。

  2012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始实施本科导师制,学业指导建设内容包括专业意识指导、学业规划指导、自主学习指导、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指导等四个方面。

  “围绕着学业这一块,导师能够帮助学生作出科学规划,同时指导学生选课、见习、实习,参与科技活动和课题研究,帮助他们提升专业能力。”马勇说。

  河南师范大学从2005年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该校教务处副处长崔振成说,从正在进行的学年学分制,到即将实行的完全学分制,都在不断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而学业导师可以帮助同学们发现特长,引导建立更科学的学分结构,从而实现尽早毕业、就业、深造等。

  崔振成介绍,根据学校意见,导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和调整学习计划、研究计划、生活计划、就业计划,每学期至少在会议室见三次面,同时建构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务部门会抽查导师与学生讨论的深度和广度,对指导过程进行跟踪检测。“学业导师对学生的帮助最突出的地方就是专业指导,也对我们的学分制改革起到保障、促进、引导、规范、发现的作用。”崔振成说。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来,我们的学生在考研率、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的数据是逐年上升的,大体达到了预期目标,”崔振成说,“比如导师引领下的学生能够高效聚焦研究方向,学校考研率在2018年达到25%多,到了2020年达到29.7%,这是在学术方向的一个体现。”

  补充专业班主任、按阶段分配导师……各高校探索特色模式

  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律不同,过早的专业化并不适用于所有本科生。如何厘清本科生导师制的指导边界范围和内涵要求?

  河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老师孙文梅作为本科生导师已有十年。她认为,对本科生的指导应因人而异、因阶段而异。

  “一般会根据不同阶段从入学、学业适应开始,接着是指导选课,后期有科研训练指导、考证、职业规划,到大三主要是考研方面的指导,基本学生都能在大三下学期有一个明确规划。”孙文梅说,自己曾遇到非常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这时也要导师帮助他转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重新选择。

  针对本科导师“力不从心”的地方,该校于2016年补充了专业班主任制度。

  “班主任以学生处主导,学业导师以教务处主导,两个序列一个体系,共同服务本科生专业成长。”崔振成解释,这两种制度结合,有助于实现本科生学习力、研究力、核心竞争力和职业胜任力的全方位提升。

  孙文梅认为,专业班主任在班级氛围构建、思想引领等方面进行了扩充和丰富,很好地辅助了学业导师精力难以企及的部分。

  该校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导师陈妍娇曾带过一年专业班主任。她认为,专业班主任可以帮助解决一些普遍存在的学业问题,学业导师则更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专业情况:“比如我们社会学专业注重实践,导师一般会在暑假带同学们参加调研活动。”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则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为其配备了不同的导师。据高长银介绍,该校“蓝天书院”针对大一学生开展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书院制管理模式,这个阶段会配备导师,帮助适应大学学习;到了大二阶段,会配备“四年一惯制”的学业导师,要求导师对学生定期指导,帮助他们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参与科研实践;在大三阶段,则会配备论文导师,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等。

  导师与学生数量比、教师积极性有待“破冰”

  本科生导师的任务如此艰巨,什么样的老师可以当本科生导师?

  记者采访获悉,多数学校要求,讲师资格以上是硬性条件,一些学校还要求博士学位。根据河南高校现有师生比,本科生导师任务艰巨。一名本科生导师要带10名以上学生,有的学校甚至高达60多名本科生一名导师。如何吸引更多符合条件的教师加入到本科生导师队伍,成为此次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本科生导师陈妍娇告诉记者,在带学生过程中,她与同事们会采取“压茬帮带”的方法,让高年级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读书会等学生项目和活动方面,当小老师、做老师的好帮手。

  “比如社会学专业有一些必读经典著作,这些读一遍还不能出效果。大一的同学阅读《江村经济》时,我们就让大三的同学带着他们阅读,导师在一旁指导,让他们交流心得。

  “其实作为青年导师,带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比如,学生在经过专业训练后,可以帮老师搜集访谈资料、进行问卷调查、参与数据分析等,成为老师科研和教学的好助手,同时提高专业能力。”陈妍娇说。

  本科生导师孙文梅也认为,一些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科研中,协助老师完成课题,当老师被赋予充分的自由度和激励措施时,也会有更大热情参与到对学生的指导中。

  加大激励力度,本科生导师成职称评定“必备项”

  河南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开展河南省高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改革试点建设的通知》提出,要科学制定本科生学业导师激励考评机制,其中包括:鼓励优秀教师担任学业导师,探索建立适合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特色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激励机制,在教改课题立项、教师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建立本科生学业导师评价机制,科学评价学业导师的指导工作业绩和成效,重视学生评价。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学业指导工作评价结果纳入教学评价或年终考核,本科生导师制纳入到高教系列职称评审条件。引导行业企业支持地方院校实施“企业本科生导师制”,并纳入我省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条件。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多所试点学校将本科生导师制作为评定职称的“必备项”。

  “我们认为目前还有很大改革空间。”崔振成告诉记者,为了激励老师的参与动力和热情,河南师范大学对本科生导师的学时翻倍,并每年按照比例评优评先,同时在评定职称时,对本科生导师进行优先考虑。

  “希望更多教师参与进去,每一位导师指导的一个年级学生控制在五个人以内,让他们更有精力对学生进行精细指导。”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