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南新闻广播

  原标题:《河南一季度环境质量“成绩单”出炉:PM10平均浓度上升10%,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大象新闻·河南新闻广播记者成书丽

  PM10平均浓度上升10%,重污染天气同比明显减少,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全省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稳定……4月29日,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今年一季度全省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防治攻坚工作进展情况。

  PM10平均浓度上升10%,重污染天气同比明显减少

  1至3月份,全省17个省辖市及济源示范区PM10平均浓度为110微克/立方米,同比升高10微克/立方米,上升10%;PM2.5平均浓度为70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8微克/立方米,下降10.3%;优良天数比例为57.5%,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每年第一季度是我省气象条件最差、全年污染最重的时段,针对我省第一季度的大气环境特点,采取了实施单月指标精准管控、重点行业错峰生产、加强科技监控和执法监管等污染管控措施。

  实施单月指标精准管控。对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目标、大气污染物日排放量和日用电量限值逐月分解下达管控指标,对超出管控指标的地市及时提醒督办,每月进行通报。

  实施重点行业错峰生产。对烧结类砖瓦窑和水泥熟料等重点行业企业实施错峰生产,要求绩效分级A级企业和绩效引领企业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实施自主减排,绩效分级B级企业按照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实施限(停)产,其他企业按错锋计划实施停产,保障了采暖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

  积极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一方面对企业严格绩效分级,我省将绩效分级行业由生态环境部要求的39个扩展到52个,全省纳入应急减排清单的工业企业达到5.25万家;另一方面,加强对全省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和研判分析,今年以来,针对4轮主要污染过程,先后启动了红色、橙色、黄色预警响应,采取相应减排措施,红色预警期间全省污染物排放量较预警前减少35.1%,橙色预警期间全省污染物排放量较预警前减少34%,全省各地重污染天气同比明显减少。

  加强科技监控和执法监管。一季度注重发挥空气质量站点、企业自动在线监控、“电卡子”、“门禁”、“蓝天卫士”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每天对全省和各地的空气质量、废气污染物排放量、用电量、超标企业等进行实时监控,重污染天气管控、春节和元宵节等重点时期,还注重加强对企业停限产、车辆禁限行、工地施工、烟花爆竹燃放、秸秆焚烧等监控,发现问题实时交办,突出问题全省通报。

  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

  1至3月份,国家考核我省的161个地表水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15个,占71.4%;劣Ⅴ类水质断面6个,占3.7%。同比去年一季度,Ⅰ~Ⅲ类水质断面增加3个,增加1.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减少3个,减少1.9个百分点。全省17个省辖市及济源示范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持续稳定保持Ⅱ类标准。

  虽然,我省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但仍存在部分河流污染还比较重、断面水质还不能稳定达标,部分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还不足、雨污分流还不彻底等问题。下步,我省将从持续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河湖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强化水环境风险防控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持续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土壤环境持续稳定

  一季度全省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持续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下步,我省将从以下三方面深入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强化源头管控。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组织指导各地市认真筛选土壤重点排污单位,并进行公布,纳入重点排污单位系统进行管理。

  持续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指导各地以化工园区、双源调查为重点,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加快推动地下水污染防治项目实施。持续推进废弃井排查登记和封井回填工作,强化地下水污染源源头防控。

  全面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监督指导,积极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物调查监测,编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优先治理区域清单,制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绩效评估办法,为全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探索经验;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加强与乡村建设行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以及各类示范村建设的统筹衔接;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统筹开展农村水系综合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集中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坚持因河因塘施策,分区分类,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