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亲写书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也是一种特殊的缅怀。”只有中专文凭的钢铁工人宋宏斌,在父亲去世后,利用70多个夜晚写下《永远的父亲》。整部作品累计10万字,这些文字成为他对父亲饱含深情的回忆。
河南商报见习记者 徐方方
写书
尝试修改初稿 看一次哭一次改不成
打开《永远的父亲》第一页,宋宏斌在父亲黑白照片的下方写有说明:我的父亲宋德荣,汉族,出生于1940年1月24日,卒于2010年10月25日,享年71岁。
“2010年10月25日晚上9:05,父亲那颗衰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紧紧地握着父亲的手,扑向父亲的怀中,我忍不住自己内心的悲痛,痛哭起来,父亲走了,走得那样安静,背靠着医院的摇床,好像睡着了一般……”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这位40岁的男子痛哭失声。
自从2001年宋宏斌女儿降生,远在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的父亲宋德荣就来到洛阳定居。宋宏斌说,每当他问父亲想不想回老家看看时,父亲都说等孩子再大点。
就这样,一拖再拖,直到父亲离世,也没能回老家看一眼。
“父亲刚走那会儿,每到饭点我还会习惯性叫他吃饭。”宋宏斌说,每晚坐在桌前望着父亲的遗照,以前的点点滴滴不断涌现,他就在电脑上敲下文字。
就这样,用了70多个夜晚,10万字一气呵成。“一遍写完,肯定会有不少错字、遗漏,我尝试过修改。”宋宏斌说,但看一次就哭一次,改不成。
70多个夜晚写成 他想“寄给”天上的父亲
40岁的宋宏斌,是洛阳市涧西区某工厂的一名钢铁加热工人。
宋宏斌说,为父亲写书是他一直以来的想法,也是一种特殊的缅怀。
“我是工人,没啥文化。”宋宏斌说,他20岁左右从汉中市南郑县南峰机械厂技工学校毕业后,就一直在一线当工人,虽说小时候喜欢语文,但作文却写得不好。
2008年,宋宏斌第一次接触电脑,那时候他只会在网上看新闻。直到父亲离世,宋宏斌才开始通过“创作”寻求慰藉。
2010年11月份刚开始写作时,宋宏斌打两三百字都需要几十分钟,即使手腕磨出了茧子,也没能让他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