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东还介绍说,化妆师们为每位演员各自准备了一个专用化妆袋,根据每场戏的需要,在化妆室里用完就带到拍摄现场,保证妆容完好。最重要的就是厚厚几沓化妆师们自制的剧本,这是他们看过剧本后,根据人物情感表达需要编制而成的“工作表”,事先标清楚什么场次需要什么样的妆,等到开工的那天就事半功倍了。
12辆卡车拉来“道具山”
《大河儿女》场面庞大、场景众多,拍摄时要用到数万件道具。记者见到道具组组长王红伟时,他正在整理从片场撤下来的道具。上千件道具堆积成了一座“道具山”,“下山”的王红伟显得格外有喜感。
记者随便从箱子里拿出三把道具刀,同样的银灰色刀刃、黄色木柄,缠绕着红绸,却是泡沫、橡胶、铁三种不同材质制成的。《大河儿女》场面庞大、场景众多,拍摄时用的数万件道具,比较贵重的是从北京拉来的,用了六辆卡车;在中原影视城里的道具工厂,剧组又做了六卡车道具。为了方便拍摄,道具组一般是以“家”为单位准备道具的,这样一来,贺家、叶家、杨家怎么区分,就一目了然了。
没有扳机的步枪、吹不响的喇叭、只有空壳的旧式相机……指着地上堆放的各种道具,王红伟说:“别看这些都是破烂,少一样,这戏就拍不了。”
最快速度改造一座“镇”
剧中主要场景风铃寨建造之前,原址还是一片荒草萋萋。而风铃寨的所有建筑,都只存在于《大河儿女》总美术指导姬建钢的脑海中。
“中原影视城是为《大河儿女》量身定做的‘命题作文’,在2年的时间里,我们要对原有的三河古镇进行改造,还要建造出适合影视拍摄的风铃寨,可以说时间是非常紧的。”姬建钢表示,影视美术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在最小的预算里建造最适合拍摄的场景,这让他这个干了30年的美术指导也十分头疼。
“按照剧本提供的主要信息,通过实地踩点,和导演安建、编剧高满堂商讨之后,我们决定用豫西风格打造剧中主要的建筑。剧本定位于河南开封,在保留了中原大地建筑特色的基础上,我们从山西、河北等地的建筑风格吸取灵感。”确定了总体风格,细节上的设计更加繁复,姬建钢说,“就拿贺家来说,有正门、后门、侧门三个门。一般的住宅不会有这么多门,但是影视城中的建筑都是有好几个门,换种陈设,贺家就可以变成别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