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兴向社区志愿者讲述当年演出的盛况 韩章云 摄

  中新网郑州9月4日电(记者 韩章云)最近,88岁的王道兴挺发愁:家里三个大木箱里装得满满当当的戏服、道具,他想要捐出去,但是他找不到合适的受捐者。

  “这些都是我跟老伴过去近十年一点点置办的,只要扮上,这些戏服、道具能唱几十台戏不重样。现在我年龄大了,唱不动了,去年老伴也去世了,我想把这些东西都捐出去,让它们能继续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王道兴仍保留着当年的演出笔记 韩章云 摄

  家住郑州市金水区南阳新村社区的王道兴是铁路系统的退休职工,作为一名有着62年党龄的老党员,老人一生热心,即使是退休后,他仍然把为群众服务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

  9月3日,在老人家里,记者看到,三个大木箱里都是叠得整整齐齐的戏服,仅各色蟒袍就有二十多套,白色、灰色、黑色的髯口有十多套,精心收藏在盒子里的各种头饰仍亮闪闪地发光,大刀、长剑、马鞭、龙头手杖等道具应有尽有……这些都是王道兴和老伴过去近十年间的心血。

  王道兴家里的部分戏曲演出道具 韩章云 摄

  王道兴会拉二胡、板胡等乐器,老伴喜欢唱戏,闲暇之余,两位老人琴瑟和鸣,甚是合拍。2007年,王道兴和老伴有个想法,把社区里的戏曲爱好者组织成团队,共同为群众免费演出。在跟社区、物业部门申请后,南阳新村社区物业新晖艺术团成立了。

  虽说是艺术团,但最初队伍里只有二十多个人,“当时就是个‘草台班子’,没有乐器、没有服化道具、没有专业戏曲演员来指导,都是大家凭着爱好凑在一起的。”王道兴说,聚在一起的戏迷朋友多了,大家就渴望像专业戏曲演员一样精心扮上,为群众表演更加精彩的戏曲节目。

  想要演戏就需要戏服、头饰、道具、舞美装饰,化妆工具……凭着一股热心劲,王道兴就拿自己的退休金置办这些东西,并获得子女们的支持。

  “那个时候我的退休金一个月不到两千块钱,老伴没有退休金,但是买一顶凤冠就要八百多,咬咬牙我也买。”王道兴告诉记者,为了置办更多演出用品,老两口省吃俭用,甚至去菜市场捡菜叶,“我老伴还把搜集来的旧衣服拿来做戏服,你看这些头饰,都是她一点点自己动手做的,质量不比买的差。”

  当年为演出置办的无数戏服,如今都沉寂在王道兴的木箱子里。 韩章云 摄

  王道兴回忆,因为都知道演出服来之不易,演员们也格外爱惜:“退场的时候,大家都自觉把戏服提起来,不能拖地,只要穿上戏服,大家都不坐,怕把衣服弄皱了,所以到现在这些衣服还很新。”

  到底在这些戏服、道具上花了多少钱,王道兴自己从没算过账,“以前都是老伴操心这些,她走了,我也不清楚了,大概三四万总是有的。”

  除了在服化道具上花心思,当年的每场演出,王道兴都不含糊。

  老人至今保留着过去的演出笔记,演出照片。记者注意到,这些从2007年延续到2016年的演出笔记,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演出主题、曲目、演职人员以及演出效果等信息,有的时候,现场观众能有近千人。

  不再演出了,但是王道兴仍会经常翻看过去的演出照片 韩章云 摄

  “艺术团的名声打响后,周边的社区都邀请我们去演出,最忙的时候,基本上每个周末都有演出,我是总导演,我家就是演员们的化妆间,每天人来人往,热闹的很。”看着过去的照片,王道兴有着无尽的回忆。

  由于王道兴的年龄大了,精力有限,艺术团的演出在2016年停止了,2018年,老伴去世后,戏曲演出完全退出了王道兴的生活,那些花费无数心血置办的戏服、道具也沉寂在老人的木箱里。

  “这些东西我爸说都不卖,就想送给那些能继续演出的社区、学校、或者民间的戏曲艺术团,让这些戏服能继续发挥作用,为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王道兴的女儿若羽告诉记者,最近她也在帮父亲联系社区,希望找到合适的受捐者,“这是父亲的心愿,我们做子女的也努力帮老父亲圆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