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创新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能够应用于生产,服务于现场。”陈馈介绍说,2015年实验室成立了两个创新团队,一个联系装备制造企业,另一个联系重难点工程,主动前往引汉济渭、重庆地铁、广州地铁等项目所在地驻点研究,与现场工人同吃同住,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靠着这股拼劲儿,实验室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科研创新点,也拥有了引领盾构行业的实力。2015年,实验室成功获批编制两项隧道掘进机制造及施工的国家标准,为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2016年恰逢“十三五”开局之年。陈馈说:“实验室将紧抓国家重大发展机遇,积极发挥国家公共研究平台的引领作用,在加快盾构数字化智能化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脱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2015年,我省有12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其中,省委选派1.2万名机关党员干部到“软、穷、乱”村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实现了对贫困村定点扶贫全覆盖。“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争53个国家和省定贫困县2019年前全部摘帽。
拿出十分拼劲摘掉“穷帽子”
本报记者 党文民“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春节就在眼前,家人、朋友们都忙着准备过年,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处副处级调研员杨文才,却还在满心牵挂着那个200多公里外的小村子。
“今年是我们村三年脱贫致富规划的最后一年,任务繁重,时不我待呀!”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杨文才习惯于把西华县迟营乡前喜岗村称为“我们村”。
两年前,杨文才来到前喜岗村驻村时,这个村是全县有名的“穷、乱、差”,384户人家里100多户是贫困户。“不了解群众所思所求,工作咋能开展,扶贫咋能精准?”杨文才的工作,从挨家挨户走访聊天开始。家里没人就到田头去找,一次不行就多次上门。
真诚为杨文才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村民们坦诚的意见,也让他厘清了工作思路:前喜岗村的主要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薄弱,二是缺少产业支撑。针对这些,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研究制定了“前喜岗村三年脱贫致富发展规划”。
不通车,那就先修路!杨文才跑前跑后,申请下来项目资金400多万元,修建了进村、出村公路和村里的主要街道,终结了村里不通车的历史。“俺种的蔬菜,再不怕运不出去烂到地里了。”蔬菜种植户陈来清感激地说。
种粮食不能靠望天收。杨文才给村里争取到了应急抗旱资金30万元,经过征求村民意见,决定用于村里机井通电。高压线怎么走?变压器放哪儿?他带领村干部,走遍了2100多亩地,52眼井。“脚都被麦茬扎破了。”杨文才说,等机井通电后,村民们浇一亩地能省30多元,自己的辛苦,值!
“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为了发展优势产业,培育内生动力,杨文才苦口婆心地引导村民进行土地流转,成立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集中起来的土地发展大棚蔬菜和生猪养殖。前喜岗村目前有花生种植近千亩,仅此一项,村民们就能增收超百万元。
健全党组织,建设文化广场,发展生态种养……前喜岗村一天一天向脱贫致富的目标迈进,杨文才的驻村工作也一天一天接近尾声,到3月份,他就要和前喜岗道别,回到原本的工作岗位上去。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但要摘掉‘贫困村’帽子,带领村民们致富奔小康,非得拿出十分的拼劲不可。”杨文才说,要趁春节假期好好筹划一下,给前喜岗村脱贫致富留下好班子,打下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