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会好声音|代表廖华歌:文化扶贫不是唱几场戏、办几场文化活动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米方杰/文 沈翔 李新华/图

  2019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极为关键的一年,全国人大代表、省作协副主席廖华歌近几年一直在关注农村及扶贫问题,近几年来的全国两会上,每年都会为此提出建议。3月4日,廖华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扶贫要先扶志,治贫要先治愚,扶贫不仅要扶物质,更要扶精神、扶文化,以补足贫困群众精神之“钙”。在其看来,要做好文化扶贫不仅仅是在贫困地区唱几场戏、办几场文化活动,更应从“人才”这个根本上为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做深度思考并有效施策。

  加大对贫困地区文化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投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廖华歌表示,这就意味着必须实施文化扶贫,从文化和精神层面及时补位、造血帮扶、最终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助力脱贫致富。

  在廖华歌看来,文化扶贫不是精准扶贫的点缀,而是把文化、教育、科技等与满足农民求知求富求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的系统工程。“ 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对于贫困地区群众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自我脱贫能力意义重大。文化扶贫就是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核心是加强农村基层教育,重视互联网信息化等新技术手段的运用,大力推动‘互联网+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全面提升农民文化素质”。

  在各地走访调研中,廖华歌发现,目前有些地方的文化扶贫形式较为单一,有些地方还只局限于唱几场戏、搞几次文化活动或义写春联、照全家福等,在其看来,这些文化演出等对贫困地区当然也很需要,能丰富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活,但并不是文化扶贫的治本之策,更应从“人才”这个根本上为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做深度思考并有效施策。

  “建议加大贫困地区在文化人才培育、引进和奖励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创新激励机制,特别是要发现和培育贫困地区本土文化人才,有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具体指导和技能培训,”廖华歌建议对愿意扎根贫困地区的优秀文化人才,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基层,施展才华,增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要高度重视微观文化群体 更好激活乡土文化

  在采访中,廖华歌同时建议要高度重视微观文化群体,更好激活乡村文化。

  廖华歌表示,近年来,随着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等各项文化设施的持续加速与逐步丰富,特别是国家连续多年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数字图书馆”等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提升了基层文化服务机构设施的服务能力,使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她在调研中发现,仍有一些居住得离村部较远的村民不愿意参加文化活动,来回一趟耗费太多时间,因而,还不能很好地享受到应有的文化生活,他们依然还默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生活方式。如何使这部分人也能像居住条件好、离村部近的那些村民一样,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让廖华歌赶到欣喜的是,她发现在一些村里有一些艺人、以及家在当地退休后回村里居住的文化人,他们喜欢文艺,并根据各自的爱好,擅长操弄二胡、坠子、三弦、中阮、秦琴、吉他、古筝、笛子等乐器,他们乐于在自家的院子里,用自己的房子做场地,完全自费买来桌凳、茶具、电脑、投影机等,摆上歌谱、戏谱,自觉组建起一个娱乐场所,打开一片生活天地,搭起一个精神平台,如此不仅方便乡亲们就近娱乐,还能使大家学知识,长见识,开胸襟,关心国家大事,掌握科技知识,提升村民素质,改善村风民风,带动产业发展,从而有效提升了村民素质。

  因此,廖华歌建议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微观文化群体,更好地激活并丰富乡村文化,要注重发挥乡土文化能人、文艺爱好者、文化志愿者以及老艺人等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除了经常给他们以鼓励、指导外,还要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实际的问题,让一种焕然一新的生活方式愈来愈深入地走进村民的日子,使文化光芒真正照亮沉寂的乡村。

  廖华歌表示,这一举措的长远意义在于振兴乡土文化,补齐农村地区的文化短板。“中华文化的根脉在乡村,乡土文化得不到重构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