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莉帮忙

  在超市购买完货物,

  收银员都会塞给我们一张购物小票,

  细心的人会拿过来仔细核对,

  但总有大部分人基本不会去关注这张纸条。

  前两天,巩义的王女士

  在超市购物时就发现了猫腻

促销价与结算价不一

  5月20日,巩义的王女士在家附近的新时代百货商行给孩子买电蚊香液,看到货架上有一款商品正在促销特价29.9元,就毫不犹豫的放进了购物车,而结账后一看购物小票却发现是38元。

  王女士非常生气,她认为如果不是自己仔细看了一眼小票,那自己就还被蒙在鼓里,这种低价高卖的行为,简直就是欺诈!

超市多收钱,不是偶然?

  而更让王女士生气的是,类似这样多收钱的事情,仅仅是她就已经遇到了三次。之前她觉得麻烦,就选择了妥协,这一次,她决定必须要维护自身的权益。

  超市:只是工作失误

  超市工作人员解释,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活动是第二天才开始的,但是促销员是新来的。造成这样的失误,愿意给王女士退货,或者补差价。

  这样回应,王女士并不认可。她指出之前出现问题,超市同样解释是促销的责任,而补差价和退货都没有对超市的行为进行约束,或许也不止她一个人购买了这样的产品。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构成欺诈最少赔500元

  依据《消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增加赔偿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

  而要判定超市是否构成欺诈,需要进行调查。如果超市不能举证证明自己非故意的行为,就涉嫌欺诈。

工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随后,巩义竹林工商所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调查, 超市店长承认确实是他们存在失误,愿意承担责任并现场赔偿王女士500元。同时以后也会加强店员的培训和管理。

  “

  王女士的遭遇不禁让我们想到:如何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如何确保消费者的权益不受侵害,是值得超市方面好好思考的事;而消费者自身我们也希望大家无论是在超市购物,还是在外面用餐、买东西,都应该把票据仔细查验看清楚,这更是对自己明明白白消费的保障。

  ”

  您是否曾被超市多收钱?

  您是否有查看购物小票的习惯?

  遇到上述类似情况,又会如何处理?

  欢迎在留言区互动!

  领取民生频道限量版礼品。

超市消费15个小贴士

  01

  与视线平行的商品利润高

  超市商品摆放有一个共同原则:你容易拿到手的永远是商家最想卖的。所以,超市一般把利润较高或者快过期的产品放在1.5米到1.7米的高度之间。

  02

  最想卖的东西放右边

  超市利用人们习惯用右手的习惯,将最想推销的、利润较高的商品,放在主购物通道或展柜的右侧。所以,逛超市不妨多用左手拿货。

  03

  薄利多销品“守住”入口

  走进超市,迎面可能就是一堆特价商品,请保持冷静,越是容易看到、拿到的商品,越是超市利润较高或急于出手的商品。

  04

  新鲜商品摆最里面

  超市摆放牛奶、酸奶、冷藏柜食品时,喜欢把最新鲜的产品摆在最里面,每天逐渐更换。如果你想购买出厂日期最近的,那就把最里面的商品“掏”出来。

  05

  蔬菜水果利润最高

  超市中的蔬果大多陈列在中心位置,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心理学研究发现,由于人类早期长时间居住在阴暗的洞穴里,因此对色彩缤纷的食物有一种本能的兴奋,购买欲容易被激发。

  第二,大多数超市都将这个区域承包给供应商,虽然价格比菜市场贵得多,但在超市也能卖出去。另外,很多果蔬宣称是“绿色有机”产品,其实未必是真的。

  06

  价格“拆东墙补西墙”

  超市使用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将食品、日杂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定低一些,让你形成这家超市比较便宜的印象,并且不自觉地以为所有东西都便宜。

  07

  现烤现卖以“味”诱人

  有些超市不具备现场制作食品的条件,就会用特制的食品气雾剂喷在空气中。因为食物的香味会刺激人体各种消化酶的分泌,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增加食品的购买量。

  08

  儿童的钱最好赚

  最容易出现购买冲动的是孩子。儿童的消费是非理性的,并且占有欲很强,可以在情绪上“操纵”父母。正是利用这种消费心理,超市里有一套赚孩子钱的销售策略:第一就是精心布置儿童产品展柜。第二则是在孩子必经之路放上诱人的食品,第三则是把儿童产品摆在女性必需品的附近。

  09

  买一赠一有猫腻

  有些商家悄悄提高商品价格后再附送赠品;也有许多超市常将快过期的商品与正品捆绑销售,消费者往往忽略它的生产日期。

  10

  特价区“浑水摸鱼”

  超市里常常会搞促销,但有些促销未必真的便宜。比如,在特价区会混有一些原价的东西。其实,很多特价商品并不“超值”。

  11

  大包装比小包装更贵

  很多消费者会有“买得多比买得少实惠”的惯性思维,其实,很多商品的大包装价格都比小包装贵。这种情况大多存在于休闲食品中,如饮料、薯片等。

  12

  被切开的水果“来历可疑”

  分切的水果可以吃多少买多少,这种销售方式表面看很方便消费者,其实来历可疑。超市每天都有大量水果因外观或变质等问题无法销售,一般的做法是化整为零,分装销售。

  有些超市的工作人员用刀把果蔬坏的部分切掉,剩下的切成小块,用保鲜膜包装起来,这样看不出一点儿问题,消费者买到的商品质量却可能大打折扣。

  13

  利用灯光以“色”诱人

  暧昧的灯光往往让食品更娇艳,一般来说,肉类常用红灯光,面包类常用黄灯光,海鲜类常用蓝灯光。

  14

  导购员大多拿回扣

  一些影响力不大的品牌通常没钱大量投放广告,质量也不出众,所以利用“人海战术”,在超市内大量安置导购员,并给以高比例提成。

  15

  导结账是最后一道购物关

  调查发现,被“困”在长长结账队伍中的人,购买货架上糖果、饮料的几率高百分之二十五。收银台边的商品一般是日用品或经济实惠的小型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