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每周二对于河南省襄城县的广大干部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在坚持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上,襄城县特别建立了“扶贫日”工作制度,将星期二确定为“精准扶贫日”。县里明确规定,“扶贫日”不召开与扶贫无关的各类会议,不组织与扶贫无关的各类活动,确保各级帮扶人员集中精力进村入户开展帮扶工作。

  结合每周二“扶贫日”,襄城县还独创了“询问会”和“议贫会”制度。“询问会”上“红脸”“出汗”的氛围,倒逼扶贫干部对扶贫政策和群众情况“一口清”;“议贫会”上和群众坐在一起算“脱贫账”,站在贫困户的立场想办法、出点子,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增强了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本领。

  在一系列机制的创设、保障和推动下,扶贫一线成了锻炼干部的主战场。从不会干到会干、从难干到好干、从被动干到主动干,广大干部带动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愈战愈勇,取得了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明显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明显到位,贫困户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增收能力明显提高的良好成效。2018年,襄城县实现了最后一个贫困村脱贫退出、1556户3662人脱贫,在今年3月份的省级脱贫攻坚工作验收中取得优异成绩。

  “询问会”上问出压力

  ——问答之间,使全县各级帮扶干部熟悉了扶贫政策,理清了帮扶思路,强化了责任担当,实现了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

  “你包的村还有哪些困难,产业帮扶这块进展怎么样?”“改水、改电、改厕、改圈、改厨、改院,增加必要的生活用具,这些都做到位没?”这是去年7月17日,在姜庄乡脱贫攻坚询问会现场发生的一幕。县委书记宁伯伟围绕分包村和贫困户基本情况、“六改一增”、精准帮扶措施和政策落实等情况,对科级干部、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帮扶责任人等进行详细询问。

  去年,襄城县创新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脱贫攻坚询问制度。结合每周二“扶贫日”,31名分包乡镇的县级领导干部会采取集中抽查询问的形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并将询问结果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依据。

  襄城县创设询问会制度,源于一场决心彻底解决责任心不强、执行力不高、工作标准不严、担当精神欠缺等问题的作风整顿行动。襄城县共辖16个乡镇448个行政村。截至2017年初,全县52个贫困村已脱贫40个,按理说扶贫任务并不重。可就在2016年底,代表省里迎接国家扶贫办年度大考的襄城县却因工作不实遭遇了“滑铁卢”,相关干部被追责处分。时任鄢陵县委书记宁伯伟临危受命,上任襄城县委书记。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宁伯伟认为“国考失利”的实质直指干部作风问题,也下定决心要把“整顿作风”这个题目做实,以作风建设的成果促进扶贫政策落实和工作效率提升,打一场脱贫攻坚的“翻身仗”。

  为此,一场覆盖县级、乡镇、县直、村级4个层面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整顿活动和专项治理行动在全县上下深入开展。颁布《深入推进实施“连心工程”开展脱贫攻坚战中侵害群众利益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开展扶贫系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等文件,挖掘正反典型345例,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效应,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抓脱贫攻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与此同时,襄城县坚持把干部攻坚能力提升作为提高帮扶成效和脱贫质量的重要方法和举措。举办专题培训班、专职干部培训班等,组织干部们深入扶贫车间、农业合作社,通过观摩找差距,通过交流开视野,先后培训干部2100余人。

  培训工作成效如何?询问会成为检验手段之一。询问的内容涵盖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知识和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分包户脱贫计划制订情况、享受的各项政策、帮扶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开展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建议等。“2018年,31名县级干部共开展询问会220场次,覆盖全县15个有扶贫任务的乡镇,询问人数达到12568人次。”襄城县扶贫办主任冀亚伟说,通过开展询问活动,真正询出了压力,问出了动力,使全县各级帮扶干部熟悉了扶贫政策,理清了帮扶思路,强化了责任担当,实现了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

  “议贫会”上掏心窝子

  ——用群众听得懂、接地气的语言介绍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现场答疑解惑,激发了贫困户脱贫意识,提高了群众满意度

  “乡亲们,明天上午8点半,县委书记将和咱们村的老百姓一起开议贫会。请乡亲们准时到村部参加会议。”2018年8月下旬的一天,山头店镇上秦村的“大喇叭”开始广播了。

  开会那天,乡亲们挤挤挨挨地坐着,围着宁伯伟七嘴八舌地问:“我家今年收入过了脱贫线,孩子读高中还能享受补助吗?”“村边还有一段‘泥水路’,啥时候能修好?”……

  乡亲们一个个问,宁伯伟和干部们一个个答。说到最后,老村委会委员秦国选有些激动:“书记,乡亲们拜托我件事儿。他们说,感谢您给我们送来了像张广雨、耿新要这样的第一书记。这两年村里的变化,比前20年都大。用上光伏发电了,喝上自来水了,出门走的也不再是‘泥水路’了。”说完,60多岁的老委员向宁伯伟鞠了一躬。

  宁伯伟走到两位新老第一书记面前,深深鞠了一躬:“乡亲们给我鞠躬了,我代表县委班子,谢谢你们带着乡亲们奔上了好日子!”

  截至2018年底,像这样的群众“议贫会”,全县31名县级干部、428名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长,已先后组织召开1768场次,参会群众达50余万人次,解决群众疑难问题7462件(次)。

  “探索创新群众‘议贫会’制度,主要就是为了解决群众认可度低和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县委副书记韩培鑫介绍,制度要求各村脱贫攻坚责任组利用周二“扶贫日”,每月至少组织召开一次群众议贫会。议贫会由各村脱贫攻坚责任组组长主持,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成员、帮扶责任人、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代表等参加。干部们用群众听得懂、接地气的语言介绍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并听取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建议,现场解答群众疑惑,在高质量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上效果显著。

  “扶贫日”里真抓实干

  ——把广大干部培养成愿意打脱贫攻坚战、会打脱贫攻坚战的人,大家越来越会干,越干越带劲儿,心里装着贫困群众,天天都是“扶贫日”

  冀亚伟告诉记者,县扶贫办坚持每周一提前制定“扶贫日”指导意见,对县级、乡镇、县直和村级帮扶人员“扶贫日”要开展什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同时建立督查制度,确保“扶贫日”工作取得实效。

  “脱贫攻坚是国家重要战略,我们打心眼里想把这项工作干好。可以前老是觉得没抓手,现在有了制度保障,大家越来越会干,越干越带劲儿,心里装着贫困群众,天天都是‘扶贫日’。”湛北乡党委书记姚鹏说。

  打攻坚战的关键在人。襄城县打出一系列针对扶贫的“组合拳”,其实也都指向人,把广大党员干部培养成愿意打脱贫攻坚战、会打脱贫攻坚战的人,扶贫工作中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过去下乡,跟村干部聊聊天就以为掌握了村情。现在一家一户挨着走,每家每户的情况都一清二楚,这才觉得自己真正扎根在老百姓中间了。”麦岭镇党委书记井卫东说。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发展是关键。帮扶干部们抓住这个关键,推动扶贫产业在各村落地开花。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村级光伏电站35座、扶贫车间38个、扶贫基地8个、带贫企业87个,已经带动数千贫困家庭实现稳定增收。同时,为了鼓励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襄城县还研究出台了《关于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使蕴藏在村庄中的力量得以激发和释放,襄城县曾经的“空心村”纷纷摸索出了入股分红法、资源出租法、招商引资法、支部带头法等模式,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百花齐放”。

  因为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非常适合制作饮用纯净水,上秦村便采用村企合作、入股分红的模式,村集体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入股,企业投资400万元和村集体共同创办桶装纯净水公司,村集体预计每年分红15万元。

  上秦村贫困户井红的小女儿和丈夫都患有比较严重的疾病,以前经常追着村干部、乡干部要补助。如今,村里建起了矿泉水厂,井红一个月能挣1500元,大女儿被招进乡卫生院工作,小女儿和丈夫都有了慢病卡,吃药住院有了着落,村里人人都说,井红像是换了个人。

  记者在矿泉水厂见到井红时,她正干劲十足地整理水桶,“感谢党和政府,现在我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就觉得日子有奔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