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 燕子丹 王韶卿 文/图)“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千百年来,黄河的多次泛滥给开封带来无穷劫难,但也缔造了今天“城叠城”的奇观。地下叠压的六座古代城池,数千年的历史,八个王朝的更迭变迁都展现了古都开封的兴衰变迁。11月9号,映象网记者跟随走进黄河采访团,探访开封城摞城的奇景与背后的故事。

  在开封当地一直流传着“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着几座城”的谚语。在开封城摞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葛奇峰站向记者介绍道。

  顺天门最早修筑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是周世宗柴荣任命东京副留守王朴“经度”修建而成的,时称“迎秋门”。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赐名“顺天门”。该城门除却这个名称外,还有一个俗称“新郑门”。《东京梦华录》记载,顺天门因向西直通郑州,且与内城上的郑门相对,故又俗称“新郑门”。

  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宋神宗任命著名的建筑和水利专家、内供奉官--宋用臣在外城城门外增筑瓮城。顺天门也在这一次改建中,从单门道城门变成了一座三门道、外带方形瓮城的规模宏大的礼仪之门。

  后历宋、金,至金天兴元年(公元1232年),随着金哀宗弃城南逃而废弃。

  元代,东京城外城变成了一座护城大堤,同时,因遭受当地居民持久的生产、生活的破坏和二次利用等原因,顺天门损毁严重,城门本身基本泯灭。

  明代,在遭受元末明初战争的摧毁之后,又先后经历了多次洪水的冲积、淤埋,东京城外城基本从地表消失。

  开封饱含着黄河的恩赐与祸害,开封的兴衰历史与黄河密不可分,没有黄河就没有开封八朝古都的鼎盛,开封自建城以来都是一座水城,不仅因为城内遍布河湖,更根源于开封城与水自古就有撇不开的关系。

  历史上的开封地处黄河之滨,是一座运河城市。战国时期,大梁城凿鸿沟、连水系,成为中国历史上以都城为中心构建运河水网的开创者;唐代,汴州城因“漕渠穿城”而成为重要的运河节点城市;宋代,东京城因“四水贯都”而成为全国运河交通的中心城市。这种城水相依的规划,影响了后世一千多年中国运河都城布局和城镇形态。

  但是自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自决黄河,水淹东京城起,开封开始不断遭受黄河的迫害。自此以后,黄河失控,黄河河道不断南徙,开封变成了黄河迁徙的起点,从此水患不断,在明中期黄河甚至一度穿开封南部而过。一直到了明末清初,黄河河道才基本固定下来,直至今天,仍悬踞开封城北10公里,东流大海。

  如今,2006年开始筹划,2009年正式全面推进,2012年正式展开考古发掘的开封市城摞城顺天门遗址项目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开封已经在已经在筹备顺天门遗址博物馆建设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