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郑州重磅规划!谋划京广、陇海超级高铁,打造郑州第二绕城高速L》
[大河财立方消息]1月31日,郑州市发布《郑州市“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面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聚力建设现代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现代国际商贸中心、现代国际电商中心、现代国际消费中心名城,创建全国流通体系建设示范区,初步形成郑州国际现代流通中心。
《规划》提出:
积极推进新郑国际机场三期主体工程,适时组建本土主基地客运航空公司,培育壮大中州、中原龙浩等本土主基地货运航空公司,建设东航运营基地、德邦供应链基地,加快中国邮政郑州邮件处理中心建设,推动邮航第二基地落地郑州。
推动沪郑银高铁前期研究,谋划京广、陇海超级高铁新通道,提升郑州铁路枢纽对外联通水平。
加快建设连霍高速、京港澳高速分流路线,推动现有运输通道扩容提质。建设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一轴两翼”复合通道,着力打造由“安罗—商登—焦平—沿黄”高速围合而成的郑州第二绕城高速,建成“三环十纵十横六联”高速公路网,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提高辐射力和带动力。到2025年,力争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公里以上,总里程突破800公里。
加快郑州轨道交通网络向周边城市(镇)延伸覆盖,逐步实现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相邻次级中心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直联,推进S2、S3、S4线建设。
加快临空、临铁、临港等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发展,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推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前瞻布局一批专业园区,做大做强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着力培育UU跑腿、中钢网等一批国际化的“独角兽”企业。
郑州市“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支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发改经贸〔2022〕7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2021〕52号)以及《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郑政〔2021〕12号),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强战略谋划,扩大开放合作,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商贸物流业转型升级,强化基础能力,培育市场主体,发展新型业态,优化流通环境,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疫情和全球变局等多重不确定性的冲击,全市现代流通业依然稳中有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商贸流通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商贸流通蓬勃发展,总量规模不断壮大,流通潜能加快释放,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987.6亿元,比“十二五”期间13211.9亿元增长74%,年均增速9.3%,总量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精品特色商业街建设初见成效,创建国家级特色商业街3条,省级示范特色商业街区4条,市级特色商业街15条,德化步行街入选商务部第二批步行街改造试点。郑州商业体量进入全国前十,大型商圈数量达到10个,规模以上大型商业综合体、商场和超市129家。“中华老字号”3个,“河南老字号”14个。全市专业场地举办规模以上展览1044场,展览总面积1219万平方米,较“十二五”增长26.6%。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纷纷落户郑州,时空隧道等一批电子商务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中钢网、世界工厂网等本土平台成长为全国首屈一指的行业性平台和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体系更加完善,先后培育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9个,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100个,市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174个、人才教育示范基地7个。“买全球、卖全球”跨境电商试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领先,2021年跨境电商交易额1092.5亿元,跨境电商“1210”模式、退货中心仓模式和正面监管模式全国复制推广,全球网购商品集疏分拨中心基本建成。
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十三五”时期,郑州物流枢纽建设加快推进,成功创建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现代物流保持快速增长,质量效益不断提升。2021年物流业增加值1002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占GDP的比重为7.9%。2021年全市完成总货物运输量2.31亿吨,货物周转量821.2亿吨公里。物流企业数量持续提高,2021年,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119家,占全省总量的55%;其中5A级企业达到9家,占全省总量的82%。
流通网络不断完善。“十三五”时期,郑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持续加强,郑州成为全国首批唯一的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新郑国际机场客货运规模连续4年保持中部地区“双第一”,2021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895.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5万吨;中欧班列累计开行5394班,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5个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之一,也是中东部地区唯一获批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六口岸、十站点”中欧班列国际通道稳定运行。京港澳、连霍等8条高速公路,G107、G310等9条普通国省道纵横交汇,“两纵两横两环”快速路网日臻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加速构建,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06.3公里,在建工程达到203.5公里,初步形成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为动脉的“米”字形综合交通网络,“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新格局初见雏形。
流通环境不断优化。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金融信用支撑不断加强,流通环境进一步优化。创新数字郑州模式,提速审批效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跻身全国前十。信用信息系统全面建成,“信用中国(河南郑州)”网站一站式、精准化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市信用平台累计归集信用信息23.62亿条,“双公示”信息207万条,信用信息质量持续提升,并成功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省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基本形成。流通业融资服务进一步优化,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跨境贸易、投融资结算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国(河南)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能力居中西部地区前列。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郑州成为全国第八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省会城市,晋级全球营商环境友好城市100强。
全市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制约。一是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新优势亟待加强,“通道+枢纽+网络”体系能级需要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跨区域通道规划建设缺乏统筹,对外辐射大通道仍不健全,原有的交通区位优势不再显著。二是现代物流新优势亟待加强,发展水平需要提高,本土物流主体实力偏弱,缺少龙头企业,应急、冷链等物流服务存在薄弱环节。三是现代商贸新优势亟待加强,传统商贸亟待转型升级,农产品流通体系还较落后,商贸流通的跨界融合程度不高,流通主体竞争力不强。四是现代消费拉动新优势亟待加强,消费发展动能有待升级,新兴消费领域供给不足,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在消费规模、消费层级、时尚创新等方面相对落后。五是现代智慧流通新优势亟待加强,流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不高,效率低、成本高的矛盾仍然突出。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是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四梁八柱”搭建的关键时期,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现代流通体系拉动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关口,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必将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进入转型升级战略机遇叠加期,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世界贸易和产业分工格局加快重塑,全方位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新发展阶段,超大规模内需潜能加速释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郑州已发展成为经济总量上万亿、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城市,充分发挥居中的独特优势,努力在国家战略新格局中勇挑重担、示范引领、进位争先。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也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国际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面临重塑,对外贸易和投资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消费需求新增长点需深入挖掘,商贸流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郑州市转型发展压力不断增大,现代枢纽经济新优势亟待确立。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是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关键阶段,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转型升级,夯实发展基础,抓住牛鼻子,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系统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构建郑州国际现代流通中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锚定“两个确保”,深入实施“十大战略”,坚持构建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发展大产业、建设大都市的发展思路,强化枢纽先行、需求变革、网络升级、数智赋能、项目支撑,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现代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升级枢纽经济新优势,着力建设现代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现代国际商贸中心、现代国际电商中心、现代国际消费中心名城,加快形成郑州国际现代流通中心,助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
二、基本原则
市场引领、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发展活力,提高物流要素配置效率效益,推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流通市场,切实发挥现代流通体系在生产到消费各环节中的纽带和通道作用。
枢纽带动、优势再造。坚持“枢纽+物流+开放”发展路子,以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龙头、以国际化市场化便利化开放体系建设为先导,强化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大物流独特优势,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市场腹地优势向消费市场优势转变、要素资源优势向新兴产业优势转变,形成门户型枢纽经济新优势。
创新驱动、开放带动。集聚整合优势创新资源,大力发展物联网和智慧流通,积极培育流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加强协同创新、跨界融合,流通价值链延伸,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行动,提升“一带一路”双循环战略支点地位,形成立足中原、辐射东中西的内陆开放门户。
绿色低碳、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决策,推广绿色流通技术,发展绿色流通方式,把绿色安全理念融入现代流通发展全过程,坚持人民至上,强化现代流通体系抗冲击能力,保障战略物资供应,提高现代流通应急保供能力。
三、战略导向
以枢纽经济为先导,推动内生发展。坚持枢纽带动,以国际空港、国际陆港为龙头,高效衔接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路”协同国际开放通道,充分发挥枢纽引擎的先导作用,提升国内国际资源要素聚集力、整合力、配置力,带动现代物流、高端制造、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会展商务等集聚、融合发展。
以需求变革为核心,推动循环发展。坚持需求拉动战略基点,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趋势,建设高水平商品交易市场,加快培育商贸流通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发挥流通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加快形成以国内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以网络体系为支撑,推动升级发展。坚持网络支撑,强化“米”字形综合运输通道功能,升级“通道+枢纽+网络”体系,强化“四港”联动,推进多式联运无缝衔接,完善城乡“毛细血管网络”,构建快速通达、高效集疏、覆盖城乡、辐射周边的双循环现代流通新格局,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以科技赋能为驱动,推动转型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构建完备、高效、智能、绿色、可靠的数字化、智能化新型基础设施,强化流通各环节各领域数智赋能,促进流通全产业全过程装备改造、技术升级、智慧互联,实现流通全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和绿色化发展。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开放发展。坚持“项目为王”,突出指导性、针对性、实操性,把准国家政策导向,加强各类规划衔接,抓好规划顶层设计,强化各项工作对接,注重项目化、工程化、方案化,着力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全面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聚力建设现代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现代国际物流中心、现代国际商贸中心、现代国际电商中心、现代国际消费中心名城,创建全国流通体系建设示范区,初步形成郑州国际现代流通中心。流通枢纽地位显著提升。国际航空枢纽和国际铁路枢纽新优势显著提升,郑州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地位基本确立,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国际物流集散分拨中心、全国进口商品分销中心、全国性大型商贸市场集群基本形成,现代国际商贸中心集聚辐射能力凸显,现代流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流通网络体系显著优化。形成以郑州为中心、高效衔接周边主要城市群的“米”字形现代综合运输通道,实现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信息港“四港”高效联动,空中、陆上、网上、海上“四条丝路”畅通全球,“通道+枢纽+网络”内外畅通、无缝衔接、安全高效的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流通转型发展显著加快。流通主体竞争力增强,流通智能化、标准化、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新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流通物联网加快发展,流通业态创新模式更加丰富多元,流通供应链做大做强,延链补链强链造链取得显著成效,流通成本明显降低,国际供应链枢纽初步形成,国际商贸流通中心新优势加快形成。流通先导作用显著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航空货邮吞吐量、快递业务量、货物运输量、跨境电商交易额等显著提高,流通体系整合优化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以大流通带动大产业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
展望2035年,确立枢纽经济新优势,建成国际化、智慧化、现代化现代流通体系,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郑州国际现代流通中心。
五、空间布局
全面构建“一轴两带、主副引领、六团协同、多点支撑、辐射周边”的现代流通体系空间格局,着力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际流通中心。
优化“一轴两带”流通经济集聚辐射带动功能。强化主城区、郑东新城、郑南新城、郑州航空港区副城等所构成的南北流通经济主轴,提升主城区、郑东新城、郑西新城、巩义组团等所构成的东西流通经济带,提升郑州航空港区副城、郑南新城、新密组团、登封组团等所构成的东西流通经济带,升级“通道+枢纽+网络”体系,放大轴带辐射带动功能。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郑州主城区流通中心。强化发挥主城区商贸流通中心龙头引领、辐射带动、枢纽开放作用,高水平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郑州国际陆港升级建设,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发挥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引领作用,大力推进运贸一体化,建设中欧陆上贸易中心,打造E贸易核心功能集聚区和内陆地区国际网购消费中心。统筹“广域级—市级—区级—社区级”四个层级的分布式商业发展格局,打造多中心、广集聚、网络状商贸流通枢纽体系。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郑州航空港区副城流通中心。突出郑州航空港区副城核心带动作用,加快国际空港升级建设,拓展郑州国际航空枢纽能级,推进郑州航空港、高铁港、水港、国际陆港一体化联动发展,强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高能级平台载体功能,做大做强功能性口岸,加快申建更多功能性口岸及特种口岸落户,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打造郑州航空港链接双循环的先导门户。
建设功能完善的六组团特色流通中心。强化东部新城组团总部型商贸流通中心,强化西部新城组团生产型商贸流通中心,强化南部新城组团临港型商贸流通中心。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等综合优势,依托巩义、新密、登封等卫星城组团,打造特色流通中心。
构建高效运行的流通网络节点。引导全市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特色较为突出的区县(市),厚植发展优势,推动交通运输、现代物流、生活场景、文旅文创、商业空间等有机融合,吸引品牌连锁商贸流通主体下沉布局,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商贸物流园、电商产业园、专业市场、知名商圈、特色商业街、商业综合体、商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便民生活服务圈等集聚载体。
打造辐射周边畅通全球的国际流通中心。发挥郑州国际综合性交通枢纽优势,强化“米”字形综合运输通道,推进郑开、郑新、郑焦、郑许等郑州都市圈流通一体化发展,贯通南北和东西部地区,对接联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双城等重要经济圈,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实现“四港”高效联动,“四条丝路”畅通全球,打造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国际流通中心。
第三章 构建现代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坚持交通先行、枢纽带动,建设国际化国家级门户型“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四港”高效联动,“四路”高效协同,构建联通南北、辐射东中西、带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强力支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一、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
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积极推进新郑国际机场三期主体工程,适时组建本土主基地客运航空公司,培育壮大中州、中原龙浩等本土主基地货运航空公司,建设东航运营基地、德邦供应链基地,加快中国邮政郑州邮件处理中心建设,推动邮航第二基地落地郑州。支持国内外大型航空货代企业在郑建立货物集疏基地,鼓励DHL、UPS等知名物流集成商在郑扩大航空快递业务规模。适时启动郑州第二机场规划研究。探索以“空中丝绸之路”为核心的“四路”协同发展新模式,推进国际空港与国际陆港统筹协同,加强陆空枢纽衔接网络建设。推进郑州都市圈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探索城市群城市直升机短途运输服务,加快建设郑州登封通用机场,增强上街通用机场服务功能,促进运输航空和通用航空协调发展,加快郑州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
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强化郑州至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功能,发挥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建设郑州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综合交通枢纽,打造辐射全国、联结世界的交易中心、物流集散分拨中心和航空快递集散交换中心。加密豫卢直航航线,稳步提升郑卢航空货运规模,扩大空空中转试点规模。与卢森堡货航深化空空中转、干支联运协作模式,共同打造“双货航”“双枢纽”“双基地”一体化运作平台,实现洲际航线与区域航线的联通互补,促进郑州机场货运业务量持续增长,助力郑州打造“双循环”门户枢纽。持续承办好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深度放大其合作、交流、招商的平台纽带功能。
持续拓展完善航线网络。客运方面,形成国内中短途航线与洲际长航线相互衔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加密既有热点航线,开辟新的空白航点。新增东南亚、东北亚、欧美和非洲等国际客运航线。货运方面,构建以郑州机场为核心的“Y”字形全货运国际航空网络,打造“东进、西扩、南至”的三大空中走廊。深化郑州至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开通郑州至吉隆坡、首尔和东京等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货运航线,开辟欧美、非洲等地新航线,谋划构建中亚、东欧及美洲等航空“双枢纽”,打造服务全球国际贸易的航空货运大通道,实现与全球主要货运枢纽的航线高效通达。
建设示范引领的四型机场。全面推进“平安、智慧、绿色、人文”四型机场建设。强化空防安全、运行安全、施工安全、消防安全、公共安全,打造平安机场“郑州模式”。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场运行和服务流程融合,打造5G+智慧机场。支持机场与科研机构开展机场碳中和合作,优化机场能源使用结构,推进机场电源、电网、负荷与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机场。打响机场服务品牌,创造城市航空门户魅力文化空间,打造人文机场建设典范。
二、提升国际铁路枢纽地位
建设四通八达的国际铁路枢纽。提升“米”字形高铁枢纽功能,完善“四主多辅”铁路客运枢纽布局,优化城市内干线铁路走向,推动郑州南站、郑州航空港站及陇海铁路外绕线等工程建设。推动沪郑银高铁前期研究,谋划京广、陇海超级高铁新通道,提升郑州铁路枢纽对外联通水平。升级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集疏运功能,完善铁路物流枢纽基地功能。加快圃田(占杨)、薛店、上街等货运枢纽国际陆港物流基地建设,加快郑州铁路口岸“大监管区”建设。加强高铁货运能力建设,依托郑州南站等枢纽站点规划建设高铁快运中心和商贸物流园区。加快推进自贸区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力争在全国率先实施“高铁+航空”联运,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建成中欧班列集结调度指挥中心,拓展铁海联运班列线路网络。
建设现代化国际陆港。加快郑州国际陆港航空港片区规划,建设国际陆港核心组团和多式联运组团、冷链物流基地组团、综合保税组团、国际商贸物流组团、中央商务组团、临港产业组团等“1+6”组团,重点建设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路港物流基地、综合保税区、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等,打造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上街国际陆港第二节点,在郑州航空港区规划建设国际陆港中心港,推动郑州经开综保区B区、新郑综保区扩区和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布局新建中欧班列货源集拼分拨中心、物流园区、跨境产业合作园区。完善中欧班列四大通道格局,以郑州全国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为核心,强化洛阳、南阳等枢纽节点间联动发展,形成东连亚太的铁公海多式联运通道,西达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的亚欧通道,南至广西凭祥的东盟通道,北经二连浩特、满洲里的蒙俄通道。
三、提升现代公路枢纽网络功能
加速高速公路建设。建设郑州都市圈大通道和郑州至周边城市射线,加密高速出口,实施近城地区高速公路互通、收费站扩能改造工程。加快建设连霍高速、京港澳高速分流路线,推动现有运输通道扩容提质。支持高速公路服务区向交通、生态、旅游、消费和物流等复合功能服务区转型升级。建设京港澳、连霍高速公路“一轴两翼”复合通道,着力打造由“安罗—商登—焦平—沿黄”高速围合而成的郑州第二绕城高速,建成“三环十纵十横六联”高速公路网,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提高辐射力和带动力。到2025年,力争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0公里以上,总里程突破800公里。
加密干线公路。推进国省干线达标提质,加快待贯通路段建设,结合城市发展和环线布局,完善市内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实施城市对外通道、过境段公路、大型货运枢纽集疏运通道快速化改造,加强主城区和新城区道路联通。打造由“G234、G310、G107、北四环”等围合的环城货运通道,与第二绕城高速组成“双环货运通道”。重点优化南部区域货运通道布局。到2025年,力争新改建干线公路200公里以上,总里程突破1500公里。
四、提升多式联运效率
强化“四港”联动和“四路”协同,推广中欧班列(郑州)公铁联运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陆空联运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经验,创新多式联运运营组织模式,积极探索多式联运标准规则,大力推进集装箱、托盘等标准化运载单元,支持发展多式联运先进装备技术,推动“一单制”发展和联运提单物权化。加快建设空铁联运货运设施,积极协调推进薛店铁路物流基地建设,扩大空铁、海铁联运规模。推广应用多式联运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加强与海关监管需求和标准对接,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共用,推进航空、铁路和公路运输在技术标准、信息系统、票务结算、通关机制、物流组织、联运流程与规则等方面的无缝对接。培育多式联运经营人,为客户提供全程“一次委托、一口报价、一单到底、一次收费”的“一单制”联运服务。
五、构建郑州都市圈一体化交通网络
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构建郑州都市圈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网络,加快郑州轨道交通网络向周边城市(镇)延伸覆盖,逐步实现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相邻次级中心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直联,推进S2、S3、S4线建设,探索构建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促进设施互联、票制互通、安检互信、支付兼容,优化购票、进出站、乘车的组织模式和流程,完善轨道交通立体换乘设施,促进同站换乘与垂直换乘的衔接,提高旅客中转换乘集散效率,建设轨道上的都市圈。
推动区域路网高效互联。加快构建郑州与周边地市不少于3条铁路、3条高速公路、4条国省干线道路衔接的“3+3+4”交通网络,统筹规划轨道交通和“米”字型高铁路网,建设与轨道交通和高铁路网有机衔接的郑开、郑新、郑焦、郑许、郑巩、开港复合交通走廊。以城际复合交通走廊为支撑,织密完善区域路网,提高轨道交通与高速路网的结合效率,服务多样化需求。建设都市圈高速公路环线及沿黄通道,加密城际直连快速通道。加密轨道交通和高快速路网,构建都市圈复合型环线,强化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等相邻次中心之间互联互通,全面提升走廊通行能力,形成郑州都市圈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第四章 建设现代国际物流中心
坚持物流带动,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集群,创新现代物流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强化应急物流保障能力,大力提升物流服务效率,加快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高现代物流服务支撑能力,打造高能级国家综合物流枢纽,创建国际化枢纽经济先行区,建设立足中原、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现代国际物流中心。
一、完善现代物流网络
打造高能级国家物流枢纽。构建“枢纽+通道+网络+平台+主体”的“五位一体”物流业发展体系。建设国家示范物流园区,整合郑州机场西货运区、北货运区、新郑综合保税区等优势资源,建设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整合郑州国际陆港、郑州国际物流园区、河南保税郑州全球跨境E商务产业园区、郑州国际陆港新区等,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发挥中牟县、新郑市临港优势,整合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占杨铁路物流基地、华南城物流园区、中原物流小镇等,择优培育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整合巩义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巩义市中心物流园、回郭镇物流中心、中国(郑州)有色金属国际物流港等优势生产物流资源,择优培育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建设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共建武汉(鄂州)—郑州—长沙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集群。
拓展国际物流网络。强化郑州国际枢纽功能,加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成员国航线布局,东向加强与沿海地区重点港口的联盟合作,拓展日本、韩国等中转集拼业务,开辟和加密欧洲、东南亚、大洋洲和非洲重点城市货运航线。构建郑州航空港站至新郑机场的空铁联运货运通道,建设高铁联运货站和配套货运快速集疏通道,打造航空与高铁物流直通作业体系。加快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和国际陆港新片区,巩固“十七站点、七口岸”国际货运班列体系。南向不断拓展东盟货运通道,深化提升与东盟十国的经贸合作水平,形成覆盖亚欧大陆的国际陆港网络体系。拓展“跨境电商+空港+陆港+邮政”运营模式,深化内陆港设施共建和铁海联运班列线路拓展。
完善三级物流节点布局。结合城市生产生活配送需求和道路交通规划,以物流空间布局成果为基础,以服务城市配送为主题,打造“物流中心+城市配送点+末端配送站”的三级城市配送网络节点体系。鼓励县级物流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向农村配送物资、向城市配送农副产品的能力;建设乡镇集散分拨网点;建设村级配送网点。鼓励“客货同运”,形成客运+快递配送的模式。
二、壮大现代物流企业集群
引育物流总部企业。加大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合作,吸引在郑注册成立总部企业或分拨中心,支持中国特种物流公司、中国国际速递公司等在郑开展业务,争取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在郑州建设中国邮政航空第二基地。鼓励本土物流企业与跨国物流企业开展合作,提升物流企业国际竞争力,支持本土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联盟合作等方式进行规模扩张和资源优化整合,培育一批郑州本土的国际物流龙头企业。
做大做强“链主型”物流企业。整合物流行业资源,培育以国际物流、冷链物流、供应链整合为主的“链主型”龙头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分工合作,形成全产业链。引导领军企业做好资金、人力、技术资源的整合,政府配合做好土地保障。加快向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在运输方式上铁路、公路、航空领域的领军企业各自优势更加突出,冷链运输为主的运输细分领域做精做尖。支持创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和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到2025年,力争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达到5个,培育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130家以上。
支持物流企业联盟发展。鼓励建立物流企业联盟,加强合作,创新技术模式业态,打造线上网络平台,拓展市场空间,降低物流成本,形成产业链互补,培育“专精特新”中小型物流企业集群。
三、积极发展现代物流新业态
发展智慧物流。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技术推广,鼓励企业物流技术创新装备升级,实现自动装卸、自动信息识别、自动分拣、无人投递技术应用,加快电子合同、电子结算、运输监控等技术创新。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研发中欧班列(郑州)冷链集装箱物流智能装备,完善内陆集装箱尺寸、材质等技术指标,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加快配送端智能建设,设立智能快递柜、冷链自提柜,完善服务于配送人员和智能配送设备的充换电站。
发展冷链物流。加快中牟农产品冷链、郑州经开区医药及肉类冷链、郑州航空港区国际冷链三大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进生鲜农产品、药品在各环节中设施建设,实现配送环节可追溯,打造中部地区进口肉类(水产)交易分拨中心。探索并完善标准化运载单元的标准,减少流通环节及制冷资源损耗。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推进“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鼓励产销合作。到2025年,力争冷库总库容量和冷藏运输车保有量居全国前列。
发展航空物流。促进航空货运基础设施发展,扩大海外航空货站数量,扩大国际航线数量,加大航班密度。发挥口岸优势,扩大客改货包机业务规模,建立客机腹舱与全货机高效衔接,形成外籍航空与本土货航互为支撑的空中快线网络。建设京东郑州国际物流转运中心,设立东方航空物流郑州运营基地,加快北货运区国际货站、基地航空公司货站等相关设施建设。推进航空冷链生鲜、国际快件、保税物流等业务发展,优化运输网络和物流服务供给。
发展电商物流。推动国内电商物流充分与生产制造业灵活结合,发展中高端定制服务。不断完善以社区配送为主的电商物流末端设施,发展基于生鲜、蔬菜、鲜花、药品等各类精细化专业化配送。推动国内电商物流领军企业通过合作、并购发展国际业务;推动国外电商物流企业在郑建设保税仓库、进口商品分拨和配送中心。
发展高铁物流。加快建设郑州东站、郑州站、郑州航空港站高铁物流中心,推进拓展高铁物流业务,建设高铁快运基地与主要商贸物流园区有效衔接。探索非客运时段、客运非高峰时段专列货运运营模式,针对高价值、尺寸小、时间要求高的快件运输,谋划设计高铁专用车厢、冷链车厢等。充分利用内部空间,增加运输量来降低运输成本,拓展跨境快件直运、直封、直发业务。推进铁路和快递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APP及相关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利用大数据,优化快件铁路运输组织模式。
四、强化应急物流保障能力
建立应急物流绿色通道,建设专业化应急物资设施和转运场站,保障极端情况下跨市县和市县内物流运输通道畅通,针对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地区,重点建设综合应急物资存储设施,形成专业储备、市场储备、运输资源、场站资源合理分布的空间格局。建立应急物流管理平台,加大与其他有关部门和物流商贸企业数据共享力度,完善应急车辆通行办法。发挥航空、铁路、公路串联互动的基础优势,研究分级、分类响应的物流保障机制。组织政府部门与企业结合的常态化应急演练,做好“平急转换”,保障应急物资和人员优先通行,形成对应急物流优先的社会共识。建立应急物流专业人才储备机制,加强各级应急物资储备调度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培训。
第五章 建设现代国际商贸中心
坚持需求拉动,发挥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优势,完善商贸网络布局,升级交易市场和自贸区建设,创新商贸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商贸智慧化建设,发展壮大商贸企业集群,促进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打造链接国际国内双循环枢纽,加快建设现代国际商贸中心。
一、打造国际一流的郑州商品交易所
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积极开展期现结合,加快推进期现货市场高效联动,推动建设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将郑商所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衍生品交易所和大宗商品定价中心,集聚金融与产业资源,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效果。
推进期货与现货市场联动发展。推进物流运力等新型衍生品研发上市,叫响“郑州物流价格”,提升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物流定价中心地位。支持推进天气指数、新能源、新材料等绿色衍生品研发和现有品种绿色转型。支持实体企业建设商品期货交割库,延伸产业链条;鼓励符合条件的现货企业申请设立保税交割库。积极开展期现结合,持续提高产业链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广度与深度,积极利用期货价格信息合理安排生产经营,科学运用期货套期保值工具规避原材料、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稳定生产经营,推动更多品种期货价格成为现货贸易定价基准和国际贸易重要参考。
建设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期货市场,充分运用期货和期权等工具对冲风险,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优化境外交易者从事期货交易外汇管理的开户、交易、结算和资金存管模式。吸引境外交易者参与PTA(精对苯二甲酸)等特定期货品种交易,引导符合条件的境内外企业、机构在郑设立期货公司,吸引各类期货经营机构在郑设立区域总部、分支机构及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支持在郑东新区、金水区建设期货产业集聚区。鼓励举办高端期货专业论坛,持续办好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用好现有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合作举办机制,带动郑州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国际期货论坛影响力。加大对期货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给予提供子女教育、购房、人才公寓、就医等政策支持。建设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提高“郑州价格”国际影响力,形成境内外交易者共同参与、共同认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期货价格。
二、建设高水平自由贸易试验区
打造制度型开放特区。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健全自贸试验区2.0版政策制度体系。积极对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AI(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推动与相关国家和地区深化交流合作。以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为重点,实施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加快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探索开展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业务。强化郑州航空港开放门户功能,创建自由贸易港,提升对外开放平台集成效应,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开放特区。
升级高能开放平台。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升信息化智能化运营水平。加快郑州经开综合保税区二期建设,支持新郑综保区扩区。支持郑州航空港区核心区域申建河南自贸试验区拓展区,推进航空口岸与其他口岸互联互通。支持郑州经开区、郑州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开发开放载体建设河南自贸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加快建设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打造以平行汽车进口、国际采购与配送、转口贸易和国际中转功能为主的现代化国际物流口岸。完善口岸布局,提升口岸及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高标准建设汽车、粮食、药品等功能性口岸和各类商品货物进口指定监管场地,发展高质量口岸经济。
构建现代产业集群。加快临空、临铁、临港等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发展,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推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前瞻布局一批专业园区,做大做强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建立政策共享机制,推进自贸区、自创区“双自”联动。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迈进。做大做强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推动郑州航空港向自由贸易港转变,重点发展以航空物流、商贸会展、电子商务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金融租赁、商务服务等产业,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协同制造、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迈进。推动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鼓励龙头企业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大力开展“企业上云”行动,加快建设智能工厂和智能化示范园区。以智慧物流、数字文化、智慧旅游、电子商务、数字金融为重点,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建设一批数字化新业态集聚区,在数字经济领域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
三、建设高水平商品交易市场
支持农产品市场融合发展。升级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推动农产品交易市场智慧化、电商化、网络化。优化大中小农产品市场布局,鼓励公益性便民农产品市场网络化全覆盖布局。升级管理团队和管理方式,提高交易市场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完善分拨配送基地、质量检验检疫站、标准化冷库、无废处理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体系,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产销对接平台。依托“四港”联动,建设智慧型、枢纽型、龙头型、基地型、综合型农产品交易市场,打造农业ECBD(电子化国际商务中心区),导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农业产业化全过程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向总部、研发、供应链金融、营销、消费、休闲、文旅、康养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增值融合延伸,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推动传统农产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支持依托郑州南站建设郑州国际农产品期现货交易博览中心和产业集聚区,设立总部基地、分拨配送中心、电商中心、会展中心、供应链金融中心、大数据中心、科创中心、农产品体验中心、美食文化中心、元宇宙农耕文明体验中心,配套建设冷链加工基地、中央厨房、预制菜产业园区等,带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全面乡村振兴。
推动工业消费品市场升级发展。支持工业消费品市场通过数据分析、市场调查,提高需求趋势的研判能力,引导生产企业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应用智能交互平台及新社交工具,积极发展规模化、个性化定制。推动汽车、家电等耐消品市场加快“互联网+”应用,完善商品购买、使用、维修、保养、报废等全周期服务,全面提升智慧消费体验。鼓励中医药材、轻纺服装、家用电器等快消品市场,创新探索多业态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向采购集散分拨中心、消费体验中心、电商直播基地等新市场形态转型,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集体验、消费、创意、设计等一体的生产基地。
促进生产资料市场转型发展。支持市场建管新技术和新模式落地应用。支持供需精准对接,以供应链为主线,主动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定制化规模化生产、链条式供应服务功能,构建线上线下结合、上下游协作的流通体系。鼓励以生产资料市场为龙头整合生产、采购、物流、销售等环节一体化发展,扩大市场集聚效应,创新发展供应链“物流+贸易+金融”模式,建设集储存、加工、联运、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物流配送中心、交易集散中心。
四、优化现代商贸网络
优化商业网点布局。紧密衔接新国土空间规划,打造二七广场、高铁东站两大广域级商圈。在全市构建“广域级—市级—区级—社区级”四个层级的分布式商业发展格局,使商业载体成为带动和引领全市商业发展的重要要素。提升商业服务层级,强力培育花园路、北龙湖等市级商业中心,加快培育东部新城、南部新城、西部新城及登封、新密、巩义卫星城六组团等区县(市)新商业中心,统筹城乡商贸一体化发展,推动全市商业发展的均衡性。
升级二七广场国际商圈。围绕红色文化、商贸文化、铁路文化等,优化配套功能和商业业态,着力开展节庆活动和常态化文艺演出。加大对全球精品百货店、国际品牌体验店、旗舰店、高端特色主题商场、连锁品牌专卖店、高端酒店和美食品牌体验等多元业态的招商力度。重点支持二七广场智慧改造提升,盘活闲置商业空间,全面提升二七商圈的消费能级,形成辐射都市圈的广域级商圈。
提升高铁东站国际商圈。借助开展国际活动、体育赛事、中国传统文化输出、各种灯光秀宣传郑州名片、品牌;鼓励发展高铁历史、国际会展等文化消费,引进时尚潮牌、文化创意品牌、免税品牌等新型跨界的体验店、总部型首店、概念店、旗舰店、定制店、免税店。通过举办国际会展活动、国际合作峰会等,进一步宣传国际郑州,建成国际都会时尚地标。
构建枢纽型商业中心。创新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开发模式。结合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沿线土地开发规划等,实施地上地下空间垂直开发,拓展加密城市商业立体空间。推动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商业设施实现互联互通,有效串联地下空间,建设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等复合功能的社区。加快推动地铁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实现“站站有商业”,以换乘站、枢纽站为重点谋划枢纽型商业中心。
五、壮大商贸企业集群
做大做强骨干商贸企业。培育丹尼斯等大型商贸企业规模化发展,加大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支持力度。支持商贸、平台企业等拓展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利用参控股、兼并、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各类资源、产业融合,共建供应链生态圈。支持企业连锁经营发展,做大做强老字号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大数据资源,向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等平台,积极转型升级,形成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形式多样化的商贸龙头企业。到2025年,力争集聚培育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贸流通企业。
推动中小微商贸企业转型发展。鼓励中小微商贸企业在产品、服务、技术、体验等加强创新、体现特色。大力发展小店经济,鼓励各类小店“一店多能”,特色化、标准化、连锁化、数字化经营,以延长营业时间、拓展品类等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多样服务。利用中小实体店直面消费者优势,完善便利服务体系,增加快餐、生活缴费、社区配送等附加服务。帮助物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同城配送,降低中小微商贸企业物流相关成本。加强中小微商贸企业培育,推动个体户转小微、小微升“限上”。深化落实中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提供融资、市场开发、科技应用和管理咨询等,切实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
六、推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支持知名品牌开设首店。培育新型商贸业态,打造国际商都。支持国内外品牌在郑州开设全球、全国、全省、全市首店,引进创新商业模式和经营业态的旗舰店、概念店、定制店,打造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首发首秀首选地。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时尚消费,建设高端专业消费市场,鼓励搭建新品发布平台,加大对本土自主品牌、原创品牌发展的支持力度,打造品牌集聚高地。到2025年,力争知名品牌在郑开设首店数量居全国前列。
促进新零售融合发展。全面促进新零售发展,以新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实现线上线下全面融合发展,鼓励实体零售大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境内外商品同款同价,谋划设立全球汇进出口商品展示销售平台。加速发展免税经济,优化离境退税服务网点布局,拓展离境退税口岸范围,争取“即买即退”和市内免税业务落地。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推动外贸企业和国内市场融合发展。探索在自贸区郑州片区开展“网购保税+新零售”模式创新。
培育“商文旅”融合新模式。推动“商贸+文化+旅游”提档升级,优化“商文旅”载体空间布局。精心培育“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业态,形成知名夜间经济、节日经济、季节经济,打造功能一体化的商业中心。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滩地公园一体化建设,加快黄河国家博物馆、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等建设。围绕“商文旅”,整合区域各类资源,优化“商文旅”产业空间布局,创新融合产业链,设计特色产品,打造产业融合平台等。以新品首发庆典、直播带货等时代风口活动为契机,推进“商文旅”新发展模式,促进形成聚集新经济的示范基地和展示窗口。
七、推动内外贸一体化融合
畅通内外贸一体化营销渠道。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推动出口企业与商贸流通企业、商业步行街、行业商协会等对接协作,多渠道搭建出口产品内销平台,跨界打通内外贸协同发展壁垒,便利企业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动内外贸企业“强强组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快会展业发展,搭建会展平台,畅通产销渠道,发展“互联网+会展”新业态,强化会展产业链,提升服务功能;鼓励外贸企业探索开拓国内市场方法路径。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商品交易市场加强主体培育、品牌建设和融合创新,“走出去”探索与境外经贸合作区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优化外贸服务体系与平台建设。创新大通关协作机制和模式,简化通关流程,加快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3.0版,高质量推进通关一体化,落实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海关监管机制。创新对外贸易金融服务政策,完善以口岸监管、出口退税为重点的对外贸易服务体制机制,全面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全力推动以航空港、陆港、海关特殊监管区为重点的开放平台建设。扩大与东盟等重点国别开展经贸合作,投资建设境外产业合作园,提升现有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发展水平。
第六章 建设现代国际电商中心
坚持流通电商化发展,发挥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开辟流通发展新赛道,创新电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构建一流电商平台载体,引育一流电商企业集群,打造国际跨境电商基地,培育流通新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国际电商中心。
一、构建一流电商平台载体
建设一流电商产业园区。开展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行动,重点支持河南省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河南保税物流中心、河南省电子商务产业园和郑投科技创新园等骨干平台载体,打造一流国家级电子商务产业园。创新电商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打造新一代电子商务园区。进一步完善园区承载能力、加强服务创新,集聚电商要素资源,提升电商产业园区智慧化综合配套服务水平。
打造特色电商产业集群。引导传统企业“上线触网”,结合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服装家居、铝及铝精深加工、建材耐材等优势产业打造新型工贸一体产业链,释放优势资源及产业潜力,推动各地打造电商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产业带+互联网”,打造若干千亿级电商产业集群(基地)。强化自主品牌,积极探索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路径,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开展国际商标注册、创立自主品牌,推进郑州及河南制造畅销全球。
加强电商区域协同发展。加强与国内电商领先地区对接合作。借鉴发展经验,共享企业等资源,探索政策、服务、模式等创新。搭建电商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人才培养、资源对接等方面合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合作。充分利用沿线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积极促进产业对接。加快跨境电商“郑州模式”海外复制推广,鼓励企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推广品牌,加快建设一批境外跨境电商合作园区。鼓励各区县(市)、行业协会和企业举办新电商展会和活动,持续办好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等活动,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二、引育一流电商企业集群
发挥知名企业引领作用。加大国内外传统电商龙头企业和新电商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强跟踪服务,鼓励电商企业在全市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或区域营运中心、物流中心、结算中心、数据中心及研发中心等,推动已落地重点电商项目加快建成运营,强化以商招商。支持引进智力密集型网商团队,鼓励销售额度高、带动效应好的电商品牌、大卖家落地发展。加强产业链招商,支持仓储物流、高端生产制造、电商服务等电子商务上下游企业在郑发展,鼓励本土生产制造企业积极拓展在线采购、网络直销等新模式,加强与电商龙头企业、大卖家等深化合作、转型升级。
培育垂直领域跨国电商公司。创新构建政府背书、平台支撑、行业通行的跨境电商信用机制,着力培育UU跑腿、中钢网等一批国际化的“独角兽”企业。鼓励发展专业功能独特、成长性好、创新竞争力强的垂直细分市场电商平台,推动B2B(企业对企业通过互联网交易的电子商务模式)平台由信息展示向撮合交易、在线交易转变,大力发展金融、供应链等增值服务,建设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行业平台。
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产业链拓展。大力支持有实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以代工合作、参股、收购等形式,整合全球范围内的优势资源,实现生产、仓储、物流、营销一体化发展,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智慧化生产、运营、管理体系。支持电商企业展开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协作,构建国际化的供应链体系。
三、打造国际跨境电商基地
建设一流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升级“买全球、卖全球”跨境电商郑州模式,建设联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网上丝路枢纽。提升跨境电商综试区核心区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把E贸易核心功能集聚区、郑州航空港区跨境电商集聚区作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主要载体,积极探索跨境电商政策、模式及业态创新,打造优势产业工贸一体全产业链,积极创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药品试点,集聚跨境电商全产业链核心企业,释放优势资源及产业潜力,形成一批跨境电商特色出口产业集群。持续办好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导入跨境电商世贸组织,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加强中大门、致欧科技等跨境电商企业引领作用,发挥国际陆港和国际空港优势,以药品零售、美妆为重点,打造以郑州经开区、郑州航空港区等为核心的国际跨境商品集散中心。
构建跨境电商产业生态体系。引导跨境电商进出口企业或平台,在跨境电商综试区设立运营及集货中心;吸引海外搜索引擎营销服务企业来郑发展业务,培育本地跨境电商营销及代运营服务商;加快培育本地有条件的机构取得跨境支付牌照,吸引国内跨境支付机构来郑设立交易结算中心;引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强其与传统产业对接,提供一体化专业服务;鼓励营销推广、摄影美工、策划创意等相关专业服务业发展。加快推动商务会展、教育培训等跨境电商衍生关联产业发展,助推跨境电商全产业链构建。
四、培育电商新模式新业态
电商直播创新基地。支持全市电子商务园区、文创园区、产业园区等结合各类有条件的市场主体积极建设直播电商基地。支持参与直播基地建设,吸引和集聚优质直播平台、MCN(多频道网络)机构、直播专业服务机构入驻。发展“直播+农业”“直播+市场”“直播+商圈”“直播+店铺”“直播+夜经济”“直播+文旅”“直播+品牌”等模式,实现“一切皆直播”的新业态新模式直播创新城。
电商新零售创新基地。优化新零售业态布局,充分利用现有商业空间资源优先布局各类新零售业态。加强引培新零售龙头企业,推进社区小店新零售业态,探索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无人值守货柜、无人便利店、生鲜社区店等新模式的应用,实现居民日常消费的全覆盖。积极培育社区拼团、云逛街体验、网订店取、无接触式配送的社区电商与定制电商便民利民为民新模式。积极开展新发展新零售升级升格工作,支持打造新零售商圈、新零售商场、新零售楼宇等应用场景。
虚拟现实商城。依托核心商圈,前瞻布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未来产业,打造“商场+电商+元宇宙”的生态链条,拓展创新空间、创新载体,对接各种平台资源,赋能传统商场升级,打造共享科创商场。推动有条件的商业综合体、大中型商超、社区商业和其他生活服务业场所进行人、货、场云化改造,推广数字云MALL、商业大数据等5G特色应用,引入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声光等新技术,加大“虚拟试穿”、AR(增强现实)导购、AR互动游戏等数字消费场景建设力度。通过元宇宙筹划数字虚拟人虚拟主播带货、虚拟办公等元宇宙社区,实现传统商场转型升级。
第七章 建设现代国际消费中心名城
坚持消费驱动,聚焦国家中心城市内生发展动能提升,着力打造消费名牌、名片、名景、名城,建设国际购物天堂、全球旅游目的地、消费标杆城市、自贸城市、“买全球、卖全球”枢纽城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名城,形成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国消费新增长极。
一、打造消费名MALL
国际购物地标。加快推进二七广场下穿隧道、景观大道等形象工程,不断挖掘二七纪念塔、纪念堂、陈列馆等红色资源,将二七商圈打造成独具文化和时尚兼顾的消费地标。统筹优化郑东新区CBD能级,全面提升服务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建设高铁东站国际商圈,增强花园路、北龙湖、中央文化区(CCD)等高端商业中心的吸引力。集聚国际消费资源,引领国际消费需求,建设一批高品质、高颜值、高效能的购物地标,打造国际购物示范商场、示范商圈。
体验式购物场景。促进购物载体与城市公园、旅游景区、文化展览有机融合,推进与AR/VR、5G等新技术的深化融合,加强数字化体验、数字导览等技术在场景中的应用,打造情景式、体验式、公园式、景区式商圈、商业街。推介郑州“夜商都”品牌,推出一批夜品、夜购、夜赏、夜游、夜健项目,持续办好“醉美·夜郑州”等系列促消费活动,提升“夜经济”消费水平,打造夜间购物地标和网红夜购打卡地。
二、打造消费名景
国际会展名城。高标准改造提升现有会展场馆,高质量建设郑州新国际会展中心、郑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郑州国际农产品交易博览中心,规划雁鸣湖国际会展小镇等场馆,提升会展场馆周边吃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功能。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简化会展审批流程,为会展从业主体提供专业化服务,培育壮大会展市场主体,鼓励本市机构组织等举办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品牌展会。持续办好全球跨境电商大会、世界传感器大会、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等国际展会,创办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与知名会展机构、国际会展组织等建立交流合作,吸引全国性、国际性的会展项目落地郑州举办。
国际体育名城。积极引进世界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和综合性运动会,提升固定承办赛事的影响力。重点发展中国郑州少林国际武术节、郑州国际马拉松、国际街舞大赛、亚洲国际象棋锦标赛等。谋划全国顶级电竞赛事。建立文化体育联动机制,推动大型体育赛事联合举办、文艺互演交流合作,将登封市嵩皇体育小镇打造成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鼓励各区县(市)立足各地优势和特色培育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冰雪运动和“千村百镇”农民体育活动等体育消费新业态;大力发展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电竞游戏等产业。
“老字号”名城。鼓励本土老字号企业发展,引导外地老字号企业来郑开设分店,建立老字号资源库,壮大老字号群体规模。引导餐饮、零售、百货、民间工艺品、中药、茶叶等行业老字号汇聚发展,形成老字号聚集区,鼓励老字号进景区、进博物馆、进商场、进机场。鼓励通过互联网推广品牌,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直播销售。推动发展体验店、定制服务、联名潮流跨界合作。加快老字号手艺传承人和非遗技艺传承人身份认定,鼓励年轻人拜师学艺发扬技艺。到2025年,力争新创建一批“中华老字号”“河南老字号”品牌。
国际美食名城。发展传统特色美食,加强特色美食文化宣传推广,加快从食材选用标准、加工工艺,到评审标准、激励政策等流程的特色美食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郑州烩面”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黄河大鲤鱼”“烩面”“胡辣汤”等特色美食传统技艺传承和保护;积极推动从业主体申报省级、国家级老字号。深入挖掘豫菜文化,邀请豫菜名师讲好豫菜故事,融合世界美食菜式研发,提升豫菜品质。围绕各国特色美食、餐饮文化、餐酒搭配、风尚茶饮、品质咖啡等,承办国际性美食赛事、展会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环球餐饮美食街、美食聚集区、特色市集等。支持餐饮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全国性、国际性餐饮集团。
国际康养名城。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医疗集团合作,引进知名医疗品牌和管理机构,在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领域共建高端服务机构。鼓励和引导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支持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干预、慢病管理、心理健康咨询以及全面健康管理等特色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医学检验检查实验室、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等服务平台。加快老年用品研发生产流通,加大养老服务供给,推动服务标准化、品牌化;高水平建设具有鲜明黄河特色的世界级自然生态带、文化遗产带、观光旅游带、国家级环嵩山文化带、生命健康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康养服务项目。到2025年,力争新建一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
三、打造文旅名片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以“祖(人文始祖)、国(国家起源)、山(嵩山文化)、河(黄河文化),古今辉映(郑州中心城区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为主题,抓好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等项目,加快建设郑汴洛“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世界级文化旅游带。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推出黄河题材文艺精品力作,讲好“黄河故事”,塑造郑州“最美黄河”形象,叫响“黄河之都”城市名片。谋划建设黄河特色文化博物馆群。持续办好黄河文化月、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文艺精品演出活动,积极承办国家级、国际化文化活动,持续提升《只有河南》《黄帝千古情》等文化旅游精品演艺水平。支持各类文化团队创新创作、多出精品,围绕“祖国山河”文化IP,生产一批彰显郑州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大作、大戏、大剧、大片。支持建设一批黄河文化精品民宿,打造极具中原地方特色的民宿区域公共品牌。
建设体现华夏历史文明的环嵩山文化旅游带。深入挖掘黄帝文化、伏羲文化、嫘祖文化、嵩山文化等人文价值和精神内涵,建设中华文化圣山和全球华人寻根圣地。提升“天地之中”嵩山文化生态区品质,建设环嵩山文化廊道。实施“中国功夫·华夏之中”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工程,建设全球功夫体验基地。高水平打造伏羲山旅游区,打造体育运动、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研培教育等产业集群。谋划博物馆群体系,强化“百家博物馆”集群效应,推动历史、文物、文化活化具象化,塑造“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郑州品牌,塑造郑州文化旅游品牌和文化IP体系。
做大做强文旅文创产业。重点通过休闲街区、文创园区、小剧场、演艺中心、公共文化场馆等加快中心城区文化旅游发展,建设一批文商旅地标工程。支持建设文创科创云创小镇。以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央文化区等为主体,强化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充分挖掘商都文化、黄河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积极对接长隆集团、六旗集团等世界知名旅游企业,谋划建设世界级主题公园群。支持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大力发展文创数字产业,办好“老家礼物”创意设计活动,用文化创意赋能文旅新业态发展,推动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打造沉浸式体验元宇宙名城
以“未来眼光、前沿思维、开放理念”布局元宇宙城市,建设元宇宙信息产业基地,积极探索元宇宙新技术、新应用和新业态,支持互联网、物联网、元宇宙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元宇宙虚拟现实+生产、生活、消费、文旅、商务、政务等领域的特色场景,打造引领发展风尚的元宇宙城市。围绕黄河历史文化传承示范区核心区建设,积极打造“郑州形象”虚拟IP,开发沉浸式文旅产品,再现历史场景。打造元宇宙智慧城市,彰显文化特色,塑造元宇宙虚拟现实景区、街区、社区、购物中心、步行街、主题公园、商务中心、产业园、农场,建设沉浸式体验消费元宇宙名城。
五、打造国际购物休闲名城
建设消费自由贸易港城。创新“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融合发展机制,积极推进新郑综保区扩区工作,探索以“区区联动”模式开展保税、非保税货物同仓存储和集拼分拨。申建各类商品、货物进口指定监管场地,扩大优质农副产品、高档消费品、特色食品等功能性口岸进口规模,形成以高端进口商品为载体的高端消费集聚区。增强跨境人员消费便利性,大力发展免退税经济,建设以人流带动特色商品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自由贸易港,变“流量”为“留量”,打造国际购物天堂,以贸易流通为城市提供发展动力,以城市建设为自由贸易港提供发展空间。
增强跨境人员消费便利性。加快144小时过境免签证政策落地,完善外籍人员出入境和停留郑州的政策,围绕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设计开发文旅商务融合的消费旅游方案。提升机场、车站、酒店等场所外语服务水平,编制电子版多语种服务手册。推进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安检互认,加快机场、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与市内公共交通信息共享,针对到发高峰,及时调整运力保障运输。提升主要消费场所外支付便捷度,增加外币兑换银行网点。
建设国际免税城。探索建设国际免税城,扩大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即买即退”实施范围、优化退税流程。扩大退税商店数量、类型及覆盖地域范围,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在机场、重点商圈、会展场馆加大免税店推介力度,探索在自贸区郑州片区开展“网购保税+新零售”模式创新。积极争取放宽服务对象、提升免税购物额度等免税政策,支持出境免税店经营国产品实行退(免)税政策,鼓励老字号产品进入免税店,探索“消费+登机预办”一体化试点,扩大境外旅客购物离境即买即退便捷支付范围。
第八章 构建现代供应链体系
坚持产业强市,聚焦制造业和农业供应链,发挥流通纽带作用,高效整合各类要素资源,提升产业集成协同发展水平,建设现代化、全球化、智能化、平台化供应链体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供应链枢纽城市。
一、提升制造业供应链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供应链。聚力打造电子信息“1号产业”,聚焦智能终端和新型显示、网络安全、智能传感器、集成电路等领域,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提升优势产品规模,完善从采购、生产、物流等关键链条。支持电子、装备、汽车等行业企业以技术合作、配套服务为纽带共建区域物流中心,提升“点对点”直达运输供给能力。依托郑州药品进口口岸大力发展医药流通,打造进口药品集散分拨中心。鼓励铁路运输企业与制造企业签订量价互保协议。实施“快递进厂”工程,实施一批入厂物流、仓储配送一体化、订单末端配送、区域性供应链服务、嵌入式电子商务等代表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促进快递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
重构传统优势产业供应链。聚焦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服装家居、铝及铝精深加工、建材耐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强制造企业与流通企业密切合作,在生产基地规划、厂内设施布局、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引入专业化物流解决方案。鼓励物流企业深度嵌入制造业供应、生产、销售链条,最大限度满足制造企业的差异化需求,减少制造企业仓储、运输成本,有效提高配送时效。支持物流企业适应制造业生产要求、运作流程、管理模式,渗透制造企业的上下游链带,协助制造企业与客户建立稳固商业关系,搭建供应链共享管理平台。
加快布局未来产业供应链。坚持“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把握未来产业变化趋势,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虚拟现实、氢能源、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发展面向未来产业等高附加值制造业的国际航空物流。围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领域,鼓励骨干制造企业与物流、快递企业合作开辟国际市场,培育一批具备全球采购、全球配送能力的国际供应链服务商。支持制造企业利用中欧班列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二、优化农业供应链
升级农产品供应链。立足郑州优势农产品,建设“三品一标”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复合的都市农业产业集群,推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加工业、生活服务业向农业基地建设延伸,建立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一体化农业供应链体系。建设一批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和生物农业科技园,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央厨房、预制菜基地,打造全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分拨中心、配送中心。
创新农业供应链组织。支持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新“公司+市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组织模式。做大做强三全、思念、锅圈、万邦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育一大批知名品牌,鼓励组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联盟,推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和盟长制。
打造智慧农业供应链。建立完善智慧农业云平台,培育一批全程物联、全链可溯、全域可视的农产品供应链平台,构建云端协同、全程覆盖、开放共享的农业供应链大数据体系。支持建设进出口特色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线上线下融合示范项目。
三、推动供应链创新发展
推进供应链技术创新。推动数字经济与供应链创新融合,拓展物联、数联、智联数字化应用场景,支持“互联网+”高效物流创新发展,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物流深度融合。加快智慧市场、智慧产业园区、智能仓储建设。深化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推动供应链技术、模式创新提升。
推进供应链服务平台创新。打造“数字口岸”,探索跨境贸易大数据平台建设。鼓励大型物流、商贸流通企业构建供应链运营服务平台,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采购、仓配、交易结算、供应链管理等多元化服务。利用“互联网+”、5G等新技术,形成物流、信息流、单证流、商流和资金一体化高效模式,加强信息共享和资源协同联动,提高供应链网络化水平,实现供应链可视化、管理信息化、整体利益最大化、管理成本最小化。
四、构建全球供应链
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发挥“四港”联动、“四路”协同的国际枢纽优势,打造“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全球供应链枢纽城市。推动实现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与全球前20位货运枢纽机场全部通航。深化郑州至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开辟欧美、亚太、澳洲、非洲等地新航线,实现与全球主要货运枢纽的航线高效通达。推进“河南—芬兰—北欧”“河南—柬埔寨—东盟”“河南—日韩”等“空中丝绸之路”交流合作,打造“一带一路”贸易物流集散地;拓展中欧班列(郑州)至欧洲、中亚、东盟、日韩等国际干线和境外集疏网络,支持在德国、比利时、芬兰、越南等布局建设境外集散分拨中心。拓展“跨境电商+空港+陆港+邮政”运营模式,布局一批双向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和海外仓,打造“买全球、卖全球”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品牌。
鼓励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投资合作。完善以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投资促进、人才培训、风险防范为重点的“走出去”公共服务新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瞄准全球价值链高端资源,通过投资并购境外优质企业和资源,拓展境内外物流网络覆盖面,提升全球范围内供应链协同和配置资源的能力。
第九章 构建现代流通金融体系
坚持流通金融融合发展,聚焦国际流通中心建设,支持重大流通枢纽、载体、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一流企业集群发展,拓展流通金融服务,扩大流通融资规模,改善流通金融环境,建设国际流通金融中心。
一、建设区域流通金融枢纽
加快国家区域性金融聚集核心功能区、郑州高新区科技金融创新实验区建设。持续推进郑东新区CBD金融中心、龙湖金融岛、郑州航空港区金融中心建设;推动龙湖金融岛、龙子湖基金岛与中原科技城一体布局、协调联动,实施“基金入郑”行动,发展基金产业、提升集聚效应,建设郑州私募基金集聚区;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基金在郑州设立,争取国开行中长期贷款和相关资金支持。谋划建设企业总部产业园,积极构建“金融+科技”产业生态,持续提升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加强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协同金融机构用好信贷、债券、股权三大融资渠道,确保社会融资规模稳定增长。借助卢森堡金融中心地位,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发展离岸金融。
二、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
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水平。鼓励在郑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力争培育1—2个全国性供应链金融平台。统一供应链金融数据采集和使用相关流程,加强供应链票据平台系统功能建设,积极发展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票据贴现、保理、国际国内信用证等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快与政府采购等系统对接,为金融机构应收账款融资提供多维信息支撑。
健全供应链金融运行机制。推进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激发供应链金融各类主体市场活力,运用科技手段建立完善数字化风控体系,强化交易真实性审核和全流程监控,支持金融机构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协同企业深化合作,综合运用信贷、债券等工具,为产业链提供结算、融资和财务管理等综合解决方案,创建具有影响力的供应链金融先行示范区。
三、创新流通领域融资方式
构建“郑科贷+政策性担保+创业投资+科技金融资助”四驱联动服务体系。完善对流通企业服务的金融政策,紧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做优做强融资租赁、离岸金融等新兴业态。对重点流通企业实行主办银行制度和“白名单”制度,促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融合发展,提高信易贷平台覆盖面。
四、改善流通领域金融环境
培育壮大地方金融领军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流通企业的融资支持。用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提升市属投融资平台功能,建设创业投资集聚区,构建促进创业投资发展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生态环境。充分发挥郑州商品交易所资源配置、价格发现、套期保值、风险管理作用,为企业提供多样化、个性化金融工具,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流通企业的支持,完善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管理制度。
第十章 构建流通绿色安全体系
坚持绿色韧性发展,推进生产加工、物流仓储、分拨配送、末端消费、回收再造等全过程一体化绿色发展,强化源头管理、重视过程监督、防范应急保供,建设现代化绿色安全流通体系。
一、推动流通设施绿色低碳
落实交通运输设施绿色低碳。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等全过程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和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客运枢纽、物流园区、公交场站等区域汽车充换电、加气、加氢等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运输装备绿色更新迭代。推广应用纯电动、氢能源等高能效、低排放新能源车辆。
加强企业生产设施绿色低碳。绿色改造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设备系统,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制造工艺绿色化。大力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加快推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谋划建设零碳园区,加快绿色设计平台、绿色关键工艺、绿色供应链三大领域建设,推进绿色制造服务平台建设。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加快改造全市数据中心绿色低碳,推进使用氢燃料电池、液冷、模块化、无损网络等绿色先进技术产品,推广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推进新基建项目在设计、施工、采购和运维等关键环节全面落实绿色发展要求。
二、强化流通过程绿色低碳
打造绿色物流。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加快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货运车辆在机场服务、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应用;加大货运车辆适用的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力度。持续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和可循环。
建立绿色贸易体系。积极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加强绿色标准国际合作,做好绿色贸易规则与进出口政策的衔接。深化绿色“一带一路”合作,拓宽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技术装备和服务合作。
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创建“无废城市”,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鼓励地方建立再生资源区域交易中心。鼓励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废物回收。完善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推广典型回收模式和经验做法。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回收利用率。
三、健全流通应急保供体系
优化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分级负责、紧密衔接、科学高效的应急物资轮换管理制度,强化粮食、蔬菜、医疗用品、能源、抢险救灾等必要物资储备,加快市综合性应急救援保障基地建设,构建市县乡三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供应网,全力做好重点企业生产物资、社区群众生活物资、重点防疫物资保供保通,打通物资配送“最后一百米”。
提升应急物流组织水平。探索建立突发事件分级、分类应急预案和响应的应急管理体制,推进建立航空、铁路、公路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管理协调联动机制,开展多种突发情况的演练,加强路政、消防、急救、气象等部门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应对突发事件。加快构建交通、抢险、医疗、物资保障、各类救援单位协同发展力量体系,完善应急保供组织体制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应急物流队伍,鼓励大型流通企业融入应急供保体系,健全物流企业“平急转换”机制,建立应急物资优先通道和快速通行、快速通关机制,探索建立应急物流保障重点企业名单,统筹多方运力,统一协同配送应急物资,提高紧急运输指挥调度能力。
提高保供体系抗冲击能力。拓展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将郑州通航示范区打造成国家级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信息平台。完善专用仓储、隔离区、快速中转换装等应急保障功能,打造一批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物流基地。推进结合5G技术进行联运信息整合,建设集监测、响应、决策、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流通管理平台,实现对运力、存量等情况实时掌控。加强全灾种重大应急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推进应急装备现代化,强化应急实战演练,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四、完善流通安全风险体系
防范安全生产风险。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制度,全市所有高危行业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全部深化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机制,深化源头治理,有效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康。
防控交通运输事故风险。防控道路运输、民航运输、铁路运输、邮政快递、城市轨道交通等存在的风险。健全政府购买应急服务机制。进一步提升行业救援力量专业水平、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共训共练的能力。
防控公共卫生传播风险。科学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用物资消耗当量,重点储备安全防护、紧急医疗救护等应急物资。做好特殊医疗物资储备,提升快速检测、疫病防控和紧急医疗救治水平。建立医疗卫生应急物资企业储备制度。建立联动储备轮换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储备物资效能。
第十一章 构建现代流通生态体系
坚持夯实基础,聚焦国际流通中心建设,营造一流发展环境,建设智慧流通体系,加强产品质量体系和全过程溯源体系建设,加强流通领域信用体系和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建设国际化法治化智慧化现代流通生态体系。
一、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
加强追溯系统建设。拓展流通领域追溯系统产品范围,推进食品(含食用农产品)、药品等重要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追溯系统建设。鼓励行业组织、批发市场、商超、第三方机构及重要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等依法依规建立重要产品追溯系统,提供农产品、食品、中药材、药品等产品溯源服务,推广一批追溯标杆企业典型示范,督促平台企业承担商品质量、食品安全保障等责任。
拓展追溯系统应用。鼓励企业通过追溯系统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充分挖掘追溯数据在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塑造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追溯体系相关平台建设,公开面向社会公众提供追溯信息查询服务,增强商业化增值应用,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公共采购主体等主动选用可追溯产品,加强追溯数据安全保障和商业秘密保护。围绕食品、药品、农产品等领域落实信用赋码制度。加大可追溯产品市场推广力度,扩大可追溯产品市场规模。
二、打造一流流通营商环境
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落实“一网办通、一次办好”政务服务,增强“豫事办”“郑好办”等APP公共服务功能,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标准化,持续扩大“一件事”统一受理系统。持续推进商事登记“1+X”改革,优化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健全营商环境投诉处理机制,高效推进企业开办、注销流程,实现“多规合一”工程建设审批机制。实施“一家牵头、一口受理、并联审批、现实办结”模式。全面推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精简小型低风险项目审批流程。拓展“非接触式”电子税务智慧办理,完善电子化“互联网+政府采购”。推动都市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涉企便民服务事项异地通办。
完善市场服务体系。畅通“双循环”,拥抱“国际化”,多策并举开放招商,加强投资贸易市场国际化,打造国际人才柔性服务体系。完善市场主体信息共享,统一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规则和智慧监管,提高整体通关效率。促进要素资源有序流动、高效配置,依法解决破产、融资、交易等相关问题并保护各方权益。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的市场监管,完善电子化“互联网+监管”的系统。
优化创业宜居环境。深化准入准营“一体化改革”,提升审批时效性和便利性,落实“郑州人才计划”,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加速研发成果转化,加强数据赋能创新平台打造,提升中小安全韧性企业竞合能力。完善创新人才流动扎根,提升创新人才集聚能力。推动优质公共服务扩大供给、均衡布局,保障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基础,打造宜业宜居生态环境。
三、健全流通信用监管体系
完善信用互通共享机制。健全信用数据共享体制机制,畅通数据共享渠道,实现信用数据在跨部门、跨领域、跨区域业务系统间的按需共享。推动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和金融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公共信用信息和市场信用信息融合,丰富信用服务产品,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和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积极拓展“信用+”应用。推进多元化信用信息应用创新,大力提升“信易+”惠民便企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推进信用一体化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信用联合奖惩、信用服务市场培育等方面合作共建。推动成立黄河流域城市信用联盟,建立信用记录、信用报告和个人信用积分异地互认机制,聚焦“信易游”“信易行”等领域,推动“信易+”产品跨区域推广应用。探索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信用资源的战略对接,构建一体化公共信用服务,纵深推进跨区域信用建设一体化。
推进新型监管机制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化、法治化程度,创新事前、加强事中、完善事后环节信用监管,务实推进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修复和分级分类等监管措施规范化建设。规范信用消费,加强个人信用积分“商鼎分”应用。实施电子商务信用监管,加强第三方大数据监测评价,健全政府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提高电子商务平台的信用管理水平。建立实名登记和认证制度,完善网络交易信用评价体系,对网络支付、消费者权益提供保障措施。
四、打造数智流通体系
建设新型数智基础设施。加快推动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无人驾驶、北斗+5G、增强和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建设投用。加大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研发支持力度,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加强城市商圈、大型商业综合体、步行街区、商品市场、商贸物流园区等重点场所及消费场景的新型数字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推动智能快件箱、无人售货机、智能回收箱等智能终端设施建设和资源共享,完善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加强适老型数字商贸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老年人在消费领域运用智能技术“数字鸿沟”问题。持续推进“城市大脑”数据云中心资源池、数据资源中台、政务服务中台及数据运营管理平台建设,建设大数据中心和中枢平台,创建新型智慧城市。
拓展数字化智慧化应用。完善商品交易市场、市县乡村商业贸易网,鼓励商品交易市场与实体商业、电商平台对接。打造“一站式”商品采购中心、区域特色商圈、一刻钟便民生活社区圈。建设供应链集成服务基地、国际贸易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鼓励大型实体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全系统、全场景数字化重构,建立由消费大数据驱动的全过程数字运营体系,强化行业数据整合和资源配置,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探索5G+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促进生产制造流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推进“万千企业”上云计划,引导企业将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设备产品向云端迁移,推进产业发展数字化。
完善数智流通公共服务。加快流通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强化流通各环节各领域数字赋能,拓展流通领域数字化应用深度广度,加快流通设施智能化建设和升级改造,推动建设数字流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解决方案。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坚持以“数字政府”建设为带动,加快完善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先完善拓展“数字郑州”智慧化应用、实现政务数据“一网通享”,促进各个方面加快数字化步伐。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整体工作争先进成高原,重点工作创一流起高峰”为总要求,全面开展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三标”活动,强化规划引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多部门协同的组织保障,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主体责任,定期会商研究推进重大工作。坚持结果导向,加强工作调度指挥,强化工作落地落实,以“13710”制度提升工作质效,确保工作进度成效。
二、完善配套政策
建立健全配套政策体系,用足用好中央、省、市三级促进流通体系建设的各项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方式,加大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严格落实流通领域各类税费减免政策,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大对现代流通龙头企业和新型流通企业的招引和发展支持力度;强化现代流通人才队伍建设,将流通领域紧缺人才纳入引进计划,完善政校企联合培养和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便利现代流通企业车辆通行。
三、深化改革创新
坚持改革推动和创新驱动,持续推进“放管服效”改革,推进“互联网+流通”,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即来即办”、一枚印章管审批等政务改革,简政放权、在线惠企,提高服务质效。稳步推进信用信息向金融机构开放共享,全面营造重信践诺社会环境。坚持“一企一策”,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创新监管模式,推进协同治理,优化服务改革,理顺管理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建立有效管用的一体化发展新机制。建立健全主要经济指标监测体系,紧盯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等,加强数据统计和运行分析,精准分析企业和市场发展需求,加强全市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预测、预警工作。
四、突出项目拉动
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分年度滚动梳理重点项目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支持,统筹各级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类资金,加大对现代流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重点工程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各类流通公共服务平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及冷链设施等项目,确保项目快落地、快开工、快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