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城市|鲜城|美食|旅游|婚嫁|汽车|教育|健康|财经|体彩
商丘

新浪河南>商丘>商丘文化>正文

历史中的商丘古城(下)

2016年11月30日 18:41 新浪综合  评论(人参与

  和全国许许多多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商丘的史络文脉,的确不是抽象的夸张和虚拟的比拟,她不仅存留于那些层层叠压的历史积淀之中,更游走于地表之上丰富的人文景观和当地居民代代相传的记忆深处。古城天造地设,她那近乎完整的高墙城楼直到今天还倔强地挺立着,接受岁月的剥蚀,沐浴时间的洗礼,虽传承千年,丝毫没有历经磨难的抱怨,倒多了份淡然平和的姿态。流连于这些无声无息却又灵动鲜活的历史遗迹,倾听那些不必开口就能让人了然于胸的肢体语言,谁又能说这不是古城厚重灵魂最清晰的表达呢?

  燧皇陵

燧皇陵燧皇陵

  人类最早的文明火种应该是从这里开始点燃的。这座颇有气势的隧皇陵就伫立于古城的西南。隧皇陵从什么时候建在这里恐怕已经难以考证了,当地的人们只知道: 几千年的战火离乱之中,隧皇陵是建了再毁、毁了再建,不管历经多少沧桑岁月,反正这位人类史上最早的智者一直没有退出过古城人的视线。

  据传说:古时,商丘叫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燧木,又叫火树,屈盘万倾,云雾出于其间。有鸟若 鸮,鸮就是猫头鹰,用嘴去啄燧木,发出火光,圣人受到启发,于是就折下燧枝钻木取火,人们就把这位圣人称为燧人氏。

  人类最初的生产活动,大多是以这种近乎于神话的形式传说开来,但不可否认它其中真实的成分。许多专家更愿意相信:人工取火是原始人群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而不是某一个史前人类所为,但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将群体的功绩个体化,这样人类就有了可以顶礼膜拜的对象,所以燧人氏的存在就显得入情入理了。

  阏伯台

阏伯台阏伯台

  和隧皇陵隔路相望,有一座精致的高台,这就是阏伯台。商丘名称的由来,与这座高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商之始祖阏伯就是在这座高台上观星记时、保存火种的,于是人们又尊阏伯为火神,所以在当地,这里又被称为火神台。火神台也经专家考证,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天文台。

  阏伯台前古老的庙会,也不知道延续多长时间了,每年到了阏伯生日这天,周边的群众就会聚集到这里,拜谒这位商丘最初的祖先,祭祀这位为人们保存火种带来温暖的火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虔诚的仪式。《诗经。商颂》中记载:帝喾的次妃简狄吞吃玄鸟蛋而生下了阏伯,于是到了阏伯台自然要沾些这里的灵气,吃上一枚在香灰里烧熟的鸡蛋,就在心里埋下了一枚希望的种子。

  至今在豫东一带还有一种习俗:谁家生了孩子,向亲戚朋友报喜的时候,就会送煮熟的鸡蛋,并且将鸡蛋染成红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意思就是自己家生了一个像阏伯一样聪明出息的孩子。

  掌控了火,是人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分界线。火祖燧人氏和火神阏伯,都在商丘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因此这里才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而在这片土地上,关于火的故事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的确是这样。因为商丘有了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和保存火种的火神阏伯,全国十运会上,那象征着古老华夏文明的一缕圣火在商丘点燃;北京奥运会上,那取自希腊雅典神庙的奥运圣火,也选择了在这座城市驻足。所以,关于火的文化遗存,就是商丘最古老的一张名片。

  仓颉墓

  和燧人氏钻木取火开创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一样,创造了汉字的仓颉在中国的发展史 上是又一个起着关键作用的人物。细数一下,全国各地的仓颉墓就有八处之多,足见人们对他的敬仰,真假墓地之争当然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对商丘而言,因为可圈可点的文物古迹实在太多,所以本不需要凑这样的热闹,可是这座始建于汉代的古仓颉祠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规模和格局不逊色于全国任何一座仓颉的陵园,所以终于还是占据了这场纷争的一席之地。

  关于仓颉造字,当地流传着很多故事。作为黄帝的史官,仓颉每天要以结绳记事的方法记录下大大小小的战事、部落迁徙的位置等等,久而久之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了。仓颉很是苦恼。一个落雪的早晨,若有所思的仓颉在树林里徘徊,偶尔一低头,看到了雪地上鸟兽的爪印。他灵机一动:如果以兽形鸟迹作为它们各自的代表,不就简单多了吗?于是他每日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然后开始造字。因为需要看的东西太多,他恨不能多生出两只眼睛来。说来也怪,他真的就变成了“龙颜侈哆、四目灵光”的样子,而且创造的汉字也越来越多。仓颉造字,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据说当时是“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仓颉造字的过程,当地还有很多传说,但与别处的传说也大同小异,所以不说也罢。只是这古老的大殿、如卫兵一样挺立殿门两侧的古柏和这一通斑驳的石碑,不时勾起人们对这位“天下文章祖、古今翰墨师”的万世敬仰。

  仓颉墓前,有一通残存的石碑,上面依稀有“墓周生丛菊,清香可充茗”的碑文,引领着人们去寻觅草丛中一片淡淡的金黄:墓周的菊花岁岁枯荣,每到秋天就灿烂地开放,四溢的香气弥漫开来,染醉了仓颉祠前小学里稚嫩的读书声。当地人称这种菊花为仓颉菊,简称仓菊,是菊科中的珍品。花淡黄色、大如铜钱、可入茶入药,据说长年饮用仓菊茶,可以养目,耄耋之年眼不花。尤其令人奇怪的是:仓颉菊不可移植,移栽别处后,菊虽可活,其药性、茶性却会很快改变。也许这仅仅是仓菊水土不服的一种表现,而人们更愿意把它想得玄妙些,似乎这些菊花吸取了仓颉“四目灵光”的灵气,所以才有了醒神明目的功效,而离开了这片土壤,这种神奇的功效就自然消失了。当然这只是传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知道呢!

  孔子还乡祠

  《史记》载: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后来避难于鲁,才成了鲁国人。所以在商丘,可寻得他很多的踪迹。

  说起孔子,心里总有些惴惴的,因为对这样一位需仰视才见的“至圣先师”,实在是担心以自己的浅陋,无从触摸他深厚奥妙的思想,至于解读圣贤,更是深感惶恐。也许大部分人是和我一样的心态。所幸著名学者于丹做客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 ,为大家解读出了一个平易的孔子,终于让他跨越了千年走下了圣坛,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

  《礼经》和《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少居鲁,长居宋”,年轻时多次回故里宋国考察殷礼,况且他的几位先祖都葬于栗,也就是现在商丘的夏邑县,所以仲尼先生经常乘一辆破旧的牛车,颠颠簸簸的回来祭祖和讲学。据说他50多岁的时候还回来过一次,当年他在宋国都城大檀树下与弟子演习周礼的场所,现在还存留一座文雅台;他游宋时在芒砀山的一处崖洞避雨,崖前的这个村子就被人们称为“夫子崖”,虽然是一个再小不过的村庄,却是全国唯一的一个以夫子命名的地方。崖下有夫子像,崖上有晒书台,崖前有夫子庙,庙内有古老的柏树和碑刻,多少还能让人带走一些回忆。

  至于孔子的老家夏邑,人们对这个背井离乡的老乡更热情些,刻意地为他建造了一座规模很大的还乡祠,这当然是从唐宋时期开始的事情。殿内供奉着孔子的先祖和远祖,殿前伫立着一尊孔子的巨幅铜像,在巍峨雄伟的大殿映衬之下,这位大成至圣先师穿朝越代地向我们走来,他双手抱拳,笑容可掬,霎时间让我们淡漠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温暖于他所构建的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

  孔子笔下的大同世界,是在性善利他的道德化基础上建立的和谐社会,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他所描绘的大同图景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夫子所言的这种大同愿景,不正是我们现在正在建设中的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吗?

  庄周陵园

庄周陵园庄周陵园

  走近庄子,似乎比接近孔子更容易些。这不仅仅因为他平民的身份,更是因为他超脱的思想。

  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民权县顺河乡的青莲寺村。但为何他的墓地选在了离家十多里之外的颜集乡唐庄村 , 当地有一种颇符合庄子秉性的说法。这个 在妻子死亡时击鼓而歌的庄子,对生和死自是大彻大悟的。他临死前告诫门生,把他的尸体抛到荒郊野外,曝尸黄土。门生不忍,但又不能拂了恩师的意愿,于是将他的尸体卷一领草席顺蒙河而下,草席停泊的地方就是他最后的居所。由此看来,这片庄周陵园竟然是物竞天择的结果,所以一直是香火不断。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 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庄氏宗亲到这儿寻根问祖,这座偏僻的庄周陵园于是就热闹了起来。

  史书记载: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战国。奴隶制的西周绝迹于诸侯割据的滚滚烟尘,继之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尔虞我诈、混战厮杀——大一统前的四分五裂使这方广阔而灵秀的土地经历着重生前最后的阵痛。

  在这样一个混乱的社会里,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建构的价值世界中,没有任何的牵累,可以悠然自处,怡然自适。庄子重视养生,但更重视品行的培养,更重视精神境界的修养。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所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孔子和庄子,儒家和道家,伫立起了中国思想史上两座巍峨的高山,仰止之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庄子哲学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奠定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格局,从而孕育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外儒内道的人格形态。他们入世为官则遵循君臣大礼,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这时儒家思想占上风,不能做官或者穷困潦倒时,则追求精神上的无限自由,这时道家返朴归真、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就会成为他们反抗现实、蔑视权贵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正如明末思想家王夫之所说,“得志于时而谋天下,则好孔孟;失志于时而谋其身,则好老庄”。外儒内道的人格形态从根本上消除了穷通进退给人们带来的精神苦闷,这也许才是庄子能走进更多人内心的根本原因。

  木兰祠

mulanci木兰祠

  毫不夸张地说,豫剧《花木兰》的经典唱腔在商丘即使不是人人会唱,最起码也是妇孺皆知的。经过了豫剧大师常香玉的经典演绎,使得木兰热在商丘经久不衰。当然这还有更重要的一层原因,就是这个流传千古的巾帼英雄是地地道道的商丘人,这一点有伫立于祠前、迄今发现最早记录木兰事迹的元代古碑为证。纷纷扰扰的名人故里之争当然也没放过这个传奇的女子,不过这实在可以理解:这样一个忠孝双全的传奇人物 ,谁不愿意把她留在自家的土地上呢?

  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早已随着那首脍炙人口的《木兰辞》而千古传唱,特别是近几年,各种形式和各种版本的木兰形象,更是风靡了世界,所以故事的情节是不需要多说的。而关于木兰究竟是真有其人还是艺术创作中的人物,倒是一直争论不休。来到木兰祠,翻看着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木兰的诗句,辨认着古老碑刻上关于木兰的记载,间或从乡野老人的口中听一段木兰出生和成长的传说,再加上这个皇帝钦封的“孝烈将军”称号以及这座从唐朝时就香火鼎盛的“孝烈将军祠”,你所有的疑惑就会烟消云散,甚至还会觉得,木兰亲切的就像一个邻家的女儿,活生生、笑眯眯的站在了你的面前,让你不由得想知道她回乡以后的故事。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很愿意她有这样一个完美的结局:征战十二年为国尽忠之后,她脱下战袍回家尽孝,嫁给了那个与她早就订婚、后来又忠贞不渝等了她12年的岳家小伙子岳明,然后生两个可爱的儿女,幸福终老。可惜所有的记载都不是这样的,在她的家乡虞城营廓镇,你可以听到这样的结局:木兰的事迹传开后,隋朝的皇帝深以为奇,于是就下令木兰入宫。木兰既不想辜负了岳明,更不想进宫,于是坚辞不受,自缢身亡。直到唐朝时,这位刚烈的女子才被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并修祠纪念,接下来的千百年来,木兰祠一直香火鼎盛,经久不衰。

  很多时候,事实尽管残酷,却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而这种选择,也许更符合木兰刚烈的性格。莎士比亚说过: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这更能震撼人的心灵,所以流传也更久长。木兰祠的规模也因此代代扩展。民国时候的木兰祠占地广阔,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还依稀记得它的规模。据当地人说,民国时候的木兰祠占地万余平方米,有大门、大殿、 献殿、后楼和配房等共百余间,而且香火鼎盛,方圆几百里的群众都来这儿烧香还愿。

  如此大规模的古老的建筑虽然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毁于战火,但木兰生日四月初八那天的古庙会却一代代传承下来。它和这些以木兰命名的各种工厂和学校一起,成了木兰故里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八关斋

八关斋八关斋

  一处胜迹,一处火花,一处光辉的历史,一段动人的传说。这个巨大的八棱石碑,全称是“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石碑。碑文是唐著名书法大师颜真卿64岁时所撰写,结构谨严,端庄雄伟,侯方域、王世贞、康有为等都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是颜书中的精品和神品。

  石碑的旁边,有一口幽深的古井,“禹王锁蛟”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相传蛟龙发水淹了宋州四关,禹王很生气,摇身一变,变成一位送饭的老妇人。蛟龙发水后又渴又饿,不分青红皂白,夺过饭罐就喝。结果饭罐里的面条变成了索链,将蛟龙锁了起来困在了这眼井里,后来怕他挣脱逃跑,又用这块巨碑压在了上面,据说在这个井台上,人们还经常见到蛟龙殷红的血迹。

  “月下老人”的故事,也流传在古城的市井之间。相传唐朝时候,杜陵书生韦固游历宋州,住在古城南关。一天晚上,他乘着月光来到了开元寺,见一位肩背口袋的老人正在月下看书。好奇的韦固就上前询问,老人告诉他:自己看的是婚姻之书,所有人的姻缘都记在书里;自己背的是一袋红绳,红绳将哪对男女的脚拴在一起,他们就会成为夫妻。于是韦固问起了自己的姻缘,老人告诉了他。第二天,韦固依言去找,结果看到的是一个丑陋的三岁女娃。于是很反感,就指使家奴去行刺。家奴不忍,却又不能违背主子的吩咐,就胡乱刺了一刀,回来谎称已将女孩杀死。十四年后,韦固中了进士,并娶了相州刺史之女。新婚之夜,他掀起新娘的红盖头,发现新娘子眉清目秀,只是眉宇之间贴上了一枚金钿。这在当时的装饰习惯中是很反常的,于是韦固问起原因。新娘子告诉他,自己是刺史的侄女,幼时随家人住在宋州,不想三岁时被人刺了一刀,留下了伤疤,为遮丑将金钿贴在了伤疤上。韦固一听,惊奇不已,知道这是天意,于是善待妻子,幸福一生。两人后来生个儿子叫韦鲲,长大后做了雁门关太守。看来月下老人只要将红线一系,是无论如何也逃脱不了的。“千里姻缘一线牵”就是这个道理。

  壮悔堂

壮悔堂壮悔堂

  明清时的古城是宁静的,一条条街道、一座座民居将城市分割成安然的风景。市井之间,平常的日子才是最真实的人生。不管有多少分分合合的情感,不管有多少轰轰烈烈的故事,最终都会回归于恬淡与平和。经历了心心相印的甜蜜、血溅折扇的伤痛,远离了繁华的京都,躲过了乱世的纷争,南明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带着他心爱的女人回到故乡,秦淮河畔的才子佳人成为这方屋檐下一对普通的夫妻。琴棋为友、诗书为伴的岁月成为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生涯中最安稳的回忆。

  然而这样的日子并没有维持多久,也许是李香君歌妓的身份最终不容于尊贵的侯府,也许是生性高洁的她厌倦了豪门的繁华,她最终离开了这座精致的四合院,迁至城南十多华里的侯氏庄园居住,不管出于哪种原因,应该都不是她的本意:既然为情千里相随,又怎么会选择咫尺天涯呢?然而为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在以委屈自己的方式升华着自己的爱情,但内心却难以掩饰失望的悲苦,整日郁郁寡欢,不久含恨而终。

  壮年的侯方域痛失爱侣,又回想自己半生流离,无所作为,悔恨万千,遂将书房更名为“壮悔堂”,取意为壮年悔恨,于是在这里潜心著书立说,传世之作《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就完成于此,也奠定了他清初“三大家”的文坛地位。 

  踏入壮悔堂,一幅温婉的图画映入眼帘:两尊蜡像立于前堂,穿越时间的隧道延续成今世的动人风景。候方域一袭白衣,一卷诗书,立于抚琴而歌的香君身旁,宁静的四合院里,似乎有铮铮的琴声回荡,仿佛高山流水自指下缓缓流泻。偏厅内,出自候方域手笔的字画陈立两壁,墨色凝老,这里是明清时代最杰出的文学、思想演传地,字里行间无处不彰显着儒雅清新的气质。只是感念于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让人总觉得这些字画有着难以名状的苍凉寂寥。

  后来侯方域英年早逝,终年37岁,不知道是不是牵绊于这段刻骨铭心的情感。也许这首真情流露的清冽小诗,才是他们曾经幸福的最好见证。

  夹道朱楼一径斜

  王孙初遇富平车

  青溪尽是辛夷树

  不及东风桃李花

  ----侯方域

  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间。如今 ,重拾这些古城旧事,就如我们跨越时空的距离把古城的大门再一次打开,沿着古老的文化坐标溯源而上,这层层叠叠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如同岁月深处写就的一部卷帙浩繁的历史大书,那是古代文明史的一个浓缩,它凝结着 古城的 追求与失落、交织着 古城人的 欢乐与痛苦、 更连接着古城辉煌的过去与粲然的未来。。。。。。。。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