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纺路秦岭路 开了50多年的理发店

2011年11月09日09:22      郑州晚报

  大红门,玻璃上繁体的“发”字早已退色,从外面看上去,难以辨认是个什么字。

  在满街“美容美发”、“造型设计”等各种豪华店面的包围下,棉纺路秦岭路口东150米路南,这间诞生于1957年的国有理发店会让很多人觉得没有市场。

  但,当你轻轻推开这扇大红门走进店里,就会发现,映入眼帘的景象,像最潮的发型设计店一样繁忙……

开了50多年的理发店开了50多年的理发店

  “浪漫满屋”的老式理发设备

  走进理发店,最先吸引眼球的是放在几面镜子前的老式理发凳,看起来格外结实,白色稍显发黄的油漆,布满裂痕的棕色皮坐垫,靠背上搭着一条紫色围布……这一切,让人迅速想起儿时的一些记忆。

  每面镜子下面,摆放着一个白色工具柜。柜子上,大红色的“保洁柜”三个大字格外显眼。柜面上有序摆放着各种理发工具。凳子的右边,有几个装有老式水龙头的面盆,这就是理发店的“洗头间”。

  “请坐好了,我开始给您理发了。”58岁的理发师陈新华拿起凳子靠背上的围布,展开用力甩了一下,熟练地搭在一位老人身上。

  右手拿起电推子,左手拿起一把梳子,不一会儿工夫,头上的活儿完了。陈新华放下理发工具,转下身,看了看旁边的凳子,走过去一用力,将凳子靠背上的小靠枕拔了下来。“来,您往后靠一下,我帮您刮面。”

  过了几分钟,陈新华忙完所有工作,认真地清理每件使用过的工具,全部放回原处。

  “连理发带刮面,一共6块钱。谢谢!”刚收完钱,又一位顾客坐到凳子上。

  老理发店也有自己的“粉丝团”

  1995年,陈新华来到这家理发店工作,如今已成了这里的元老。

  “顾客并不少,不过大多数都是固定客源。”看着我不停对着她拍照,陈新华有些不好意思,一直捂着嘴笑个不停:“先别拍了,先别拍了。要是拍,等我先洗一下头,整理一下再拍。”

  她的话,逗得我和两名顾客笑起来。

  杨大爷是第一次光顾这家理发店,家住人民路丹尼斯附近的他,为找到这样的老式理发店,可费了不少工夫。

  “以前我们家门口有个挑担子理发的,现在走了。我沿街找了无数遍,终于找到了我想来的地方。”杨大爷乐呵呵地说,“今后,理发又有地方了。”

  与杨大爷不同,詹大爷是老客户,每个月他都来理理头,刮刮面。

  “这十几年来,我一直在这家店理发,一次没有换过。”詹大爷说完话,看了一眼正在忙碌的陈新华。陈新华脸上早已挂满满意的笑容。

  “这家开了50多年的店或许很快要拆了”

  半个多小时后,陈新华的女儿带着外孙女小雨回到理发店。

  可爱的小雨刚脱开妈妈的手,坐到门口等候区长长的深红色老式凳子上,跷着小腿,歪着头,家人专门为她设计的“娃娃头”发型特别引人注目。

  “小雨,你的发型谁帮你做的?”我问了一句。

  “呵呵,这是老式的娃娃头,我给她剪的。”陈新华满脸笑容地走过来,抚摸了一下外孙女的头发,“宝贝,还是留老式的儿童发型好看吧?看,叔叔夸你呢。”

  “其实,不光我会给小雨理发,小雨妈妈也会。”陈新华说,自己的女儿也是这家店的理发师。女儿从18岁开始跟她学理发,目前她们娘俩一组,和另外两位理发师一起,轮流在理发店上班。

  “理发店的性质还是国有,每月店里的收入要向主管公司上交一部分,所以我们母女俩每月理发挣的工资并不多。不过,毕竟在这里工作的时间长了……”陈新华看了看旁边的女儿,又看了看坐在门口玩耍的小雨,轻轻叹了口气,“唉,估计过不了多久,这里的房子就拆了,到那时,这间开了50多年的国有理发店就再也没有了”。

  陈新华说,到那时,她会和女儿一起,重新租个门面,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理发店,专门为老年人理发……

编辑微博:

觉得此文精彩 点击转发到新浪微博吧!

网友评论 已有  位网友发表评论 更多评论
我要评论

关于 理发店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