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是第17个世界献血者日,今年的主题为“安全血液拯救生命”,口号是“献血,让世界更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于2004年宣布设立世界献血者日,是为了感谢拯救生命的献血者,鼓励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在无偿献血的大军中,一直活跃着体彩人的身影,他们用滚烫的热血温暖无数的生命,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暖流。

  体彩专管员疫情期间的选择

  “尊敬的献血者:疫情期间,街头人流量骤降,临床供血面临严峻挑战。为保障急救用血需求,长沙血液中心采用短信和电话预约方式邀请您参与献血……”

  2月19日,湖南长沙体彩专管员肖小莉收到血液中心的求助短信,毫不犹豫做了预约。2月21日,长沙风雨交加,肖小莉做好防护赴约献血。这并非她第一次献血,然而这次献血经历却更加难忘:“当时天气不好,疫情又挺严重,我家只剩两只口罩了,要出门献血,说不担心是假的。但是,血库有需要,容不得我迟疑。”

  肖小莉告诉记者,她已三十多岁了,本想先暂停献血,等生完孩子再继续,但特殊时期顾不了那么多。2月24日,血液中心发来信息,肖小莉所献血液检测结果正常,即将用于伤病员的救治,她非常开心。截至3月30日,湖南支援湖北临床用血29批次,累计调配血液总量达130多万毫升。肖小莉说:“想到也许其中就有我的血液,能以这种方式参与抗疫,感觉挺自豪。”

  肖小莉读书时就开始献血,尽管已坚持很多年,可是每次献血她还是不敢看针头,即便如此,她仍希望一直坚持下去:“作为体彩人,公益早就潜移默化地成为了我的本性。献血虽是小小的举动,却能帮助有需要的人点燃希望,何乐而不为呢?”

  献血新人50分钟的忍耐

  4月28日,青海体彩中心一行十余人很早就到献血点开始献血。过程中,大家都很顺畅,唯有王灵峰出了点“小状况”。

  王灵峰的静脉血管比较细,工作人员采血时,先扎他的右手臂血管,没成功,又换成左手臂血管。好不容易扎进去,却不见有血流出,工作人员用手在血管那儿揉了一会儿,才开始出血,但是血出得很慢。隔壁椅子上依次完成了4个人的捐献,王灵峰献血才结束。

  “因为血管太细,只好全程都摁着,挺疼的。”虽然全程用了50分钟,但王灵峰并没想过放弃。“使用的是一次采集400毫升的采血袋,如果采集不够,那袋血就不能用了,相当于浪费了。既然来献血,就希望别人能用得上,不能浪费掉。”因此,他咬着牙坚持献够足量的400毫升。

  献完血,王灵峰的胳膊上出现淤青,过了两周才复原,但他还是决定以后每年至少献一次血,“我了解到,血液作为一种特殊药品,在抢救治疗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血液仍不能人工合成或大规模生产,献血还是获取抢救病人血液的唯一来源。”

  因此,在世界献血者日到来之际,王灵峰希望邀请更多的人与他一起献血:“献血后,我们身体的骨髓造血功能会增强,还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降低血液粘稠度。既能救死扶伤,还对自己的身体有利,是件大好事,咱们一起献血吧!”

  “体彩老兵”16年的坚持

  “十六年了,我坚持每年捐献一次全血、一次血小板,雷打不动!”1999年加入山西体彩大家庭的刘亚军,自称体彩老兵,他这位体彩老兵其实也是一位献血老兵。

  无偿献血时,绝大部分献血者献出的是全血,大部分血站系统会把血液分成红细胞、血浆和血小板三种成份。不同成份功能不一样,保存期限也不一样。血浆保存期限相对比较长,最高可以达到5年,红细胞在我国有效保存期是35天,血小板保存期限只有5天,需要无偿献血者定期、经常捐献。医院临床上每天都有大量用血需求,因此刘亚军认为献血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要坚持献。

  刘亚军的血型是O型,“O型血的存量一直挺紧张,每次献完没多久,就会收到血库血量偏低需要献血的短信。”于是,他就像停不下来的陀螺,年年都会献血。去年11月刚献了一次全血,今年3月份又献了一次血小板。然而,16年的坚持在刘亚军看来,只是平凡人做了一件平凡的事:“我很喜欢体彩‘你未必光芒万丈,但始终温暖有光’这句宣传语。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愿意向上向善,给周围人带来温暖。”献血之初,刘亚军申请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他表示:“如果有配型成功的患者,我会捐献造血干细胞。”

  今年4月,山西体彩组织干部、职工与代销者集体献血时,由于距离上次献血时间较短,刘亚军没能参加。但是听说献血现场,附近散步的居民挽起了衣袖、快递小哥填表抽检、环卫工人也咨询加入,最终引来百余人参与捐献,他感到很欣慰,“这就是正能量的作用,点滴善举可以凝聚大爱。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需要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做点贡献,这也是我们体彩人一直传递的公益精神。”

  无偿献血是传递真情的红色纽带,也是体彩人坚持的传统。今年,吉林、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东、广西等地体彩人均已卷起衣袖,加入无偿献血大军之中,为挽救他人生命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体彩人而言,世界献血者日不是无偿献血的开始,更没有结束,只是他们一次又一次践行公益事业的日常。(王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