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支持Flash

中华民族自古喜爱山水洛阳山水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2日11:56  新浪河南

       中华民族自古喜爱山水,崇尚自然。所谓“知(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即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山水风光的传统审美观点,以及与山水产生的不解之缘。回溯古代文化,无论是先秦著述,还是汉赋、唐诗、宋词以及明清画卷,都曾留下了大量的赞美山水、寓情寓志的不朽佳作;再如都城的选择、城镇的兴起、村落住居、寺庙道观、书院别墅等等人类活动的遗迹,无不与美丽的山水风光相依相伴,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鲜明特色。
 
  洛阳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北纬中纬度地带二级阶地的东部边缘,是我国西部高原、山区与东部平原的过渡地带;地质条件上处于地壳结构不同的两个一级大地构造单元的结合部。特殊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地质条件使洛阳形成了类型丰富、各具特色、雄奇险峻、南北兼有的中州山水风貌。
 
       一、伏牛山水
 
  作为我国南北地理气候重要分界线的秦岭山脉,在陕豫交界处东延后成为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和崤山,他们雄踞中原,揽胜宛陕,是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在河南境内的主要分水岭。这些山脉西高东低,海拔多在500—2000米,呈折扇形由西向东展开,其中拥有“中原第一峰”之称的白云山鸡角尖(海拔2212.55米),以及有“伏牛三鼎”之一相称的老君山(海拔2192米),均在洛阳辖区境内,成为洛阳南部屋脊的两极。外方山向东北延伸为嵩山,是黄河水系和淮北水系的分水岭。嵩山主峰海拔1359米,山势峻拔,为我国名山之一,素以“中岳”著称,离现在洛阳市区不足80公里,古时亦属洛阳辖属。嵩山向西回延,就是座落在洛阳市区南面著名的伊阙山(又称龙门山)、香山和万安(鞍)山,这里不仅有龙门石窟,还有自号“香山居士”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以及盛唐名相姚崇、宋朝名臣范仲淹之墓地。

 
  境内河川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洛河、伊河、汝河蜿蜒其间,由于地形梯度造成的巨大落差和山区与盆地交界的山前断裂非常发育,使这些河川流经的山区形成众多的瀑布或进一步发育成峡谷河段,如宜阳花果山的四道潭瀑布群、栾川白石崖、重渡沟瀑布群、伊河的大清沟峡谷、汝河出口处的龙崖——黄庄峡谷等。它们有的气势磅礴,有的飞珠腾机,如线、如带、嫦,景色各异,气象万千;有的山崖陡峭,峡谷深幽,苍山叠翠,怪石嶙峋,山清水秀,如锦如画。
 
  在洛阳栾川县境内的伏牛山多由碳酸岩构成,这种地层化学性活泼,在地表水的溶蚀作用下,逐步发育成为独特风光的岩溶地貌,如栾川鸡冠洞和宜阳的九龙洞等北方型的溶洞景观,犹如天赐奇迹,大自然为人类奉献出的艺术精华。
 
 由于新生代(0.67亿年)地壳结构运动的影响,使一些深大断裂切穿地壳达及地幔,导致地下岩浆的涌溢,在洛阳南部的伊川、汝阳及相邻的汝洲地区形成分布面积达100余平方公里的温泉群,赋存了宝贵的地热资源。这些地热资源中有许多在古代即被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
 
       二、黄河山水文化
 
  地质学认为,在早更新世时代,受二级阶地东缘新渑占地的阻隔,黄河被阻于现在的三峡一带,形成了当时的湖泊和湖相地层。早更新世后期,地壳抬升,黄河断裂形成,导致湖水夺路东流,随着强烈下切作用,在现今的渑池和新安县北部与对岸的中条山之间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大峡谷,黄河沿此峡谷咆哮而去,注入东部平原,并在东部与平原的交界处,接纳了洛河、伊河两大支流,使洛阳的湖相盆地变成沃野,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后人类活动和十三朝古都的建都奠定了基础。
 
  远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洛阳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温和的气候,优美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人类生存,大量的考古研究证明,早在原始社会,先人们已在这里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自从有文字记载后,先人们对这块热土的赞誉之词大量流传后世。西周初年,周公旦赞这里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是郡王建都立业的好地方。史书记载,这里“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美誉。唐代学者孔颖达更概括之描述:洛阳“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胜。”是古代 军事上的战略要冲,乃兵家必争之地。先民们辛勤耕耘使洛阳很快发达起来。
 
  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一篇《三都赋》为后人留下“洛阳纸贵”的美谈,赋中称“河、洛为王者之里”。多年来考古研究的成果证实,沿着洛河下游不足50公里的范围,保存着夏、商、周、汉魏、隋唐五座都城遗址,“五大都城荟于洛”是世界范围罕见的奇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因为她用乳汁一样甘醇的河水哺育了两岸人民,更重要的因为她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始原。《水经注·洛水》下说:“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垣沉璧,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篆字。”具有神秘传说的“河图”、“洛书”代表了河洛人民的智慧,它吸取了原始社会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河南的黑陶文化,融合了夏、商、周三朝的史官文化,形成了以“礼、信、仁、义、智”为其精髓的、博大精深的河洛文化,又经逐步发展构成了华夏文化、以至东方文化的核心部分。黄河在洛阳的支流——洛水因其神龟背书的出现,被视为神河,自古受着先民们的隆重供祭。
 
  秦岭支脉的东延,在洛阳北部形成了以黄土覆盖的丘陵地带,即是邙岭。它是黄河南部的屏障,保护着河洛大地不受大河泛滥的侵害。邙岭不仅是洛阳北部的制高点,而且又是古代帝王显贵们的理想埋葬之所,“邙山无卧牛之地”即是这一情景的生动写照。
 
  几千年大自然的侵蚀河人为破坏,使洛阳山水遭受极大损害。随着人们对自然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刻,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意识的逐渐增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人十分关注的议题。
 
  新中国成立后,河洛儿女为了治理伊、洛河的洪水泛滥和发展洛阳盆地的农业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在其上游建成了陆浑水库和故县水库。90年代,国家为根治黄河中下游的水害,在黄河东注平原的渑新大峡谷出口处的小浪底建设了跨世纪的工程——小浪底水库工程。随着20世纪末小浪底拦河坝工程的竣工,“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已成为现实。陆浑、故县、小浪底等水库工程的竣工,使河洛大地山多、河川多,但缺少湖面的现象成为历史。特别使小浪底水库蓄水的成功,在母亲河的中游形成了一个面积达27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在中原和我国北方别无二地。库区中的众多山峰现已成为湖中之岛,原来波涛汹涌、咆哮奔腾的黄河之水,已为现代人所驯服,流势和缓,湖光粼粼,岸山隐约,岛屿飘渺,水天一色,景色宜人,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为了保护自然生态平衡,近年来,河洛人民响应政府退耕还林、还牧的号召,加快绿化荒山的步伐。目前洛阳境内已有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它们是嵩县白云山森林公园、栾川龙峪湾森林公园、宜阳花果山森林公园;一个国家级风景区——龙门风景区;还有2个在建的省级森林公园。随着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河洛大地群山郁郁葱葱,河川清澈碧绿,空气清新怡人的时日即将到来。河洛大地将更加适宜人们的生存,洛阳的山水定会更加绚丽。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