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图一

  在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重载综合试验完成70余天后,作为试验常务副总指挥长的李万臣提起此次试验,仍然掩饰不住激动:中国重载铁路技术的进步,将为世界重载铁路的发展做出贡献!

图二图二

  列车牵引重量不少于8000吨、不少于150千米的线路年货运量不低于4000万吨、车辆轴重不低于27吨是国际重载铁路的三个主要标准,满足两个即可称为重载铁路。目前,我国既有年货运量超亿吨的大秦铁路,又掌握牵引重量高达3万吨的重载技术,唯独只有27吨的车辆轴重,像一座大山,成为中国重载铁路人心中的痛。

图三图三

  2015年1月28日,在我国首条轴重30吨重载铁路——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瓦日线)进行的重载综合试验以“零差错、零失误”获得圆满成功。而在被业内人士评价为“将载入中国重载铁路历史”的综合试验的背后,更包含着1600多试验人员186天的默默奉献。

  精心部署 运输组织零差错

  这是一项没有可资借鉴的实验

图四图四

  2014年7月,从中国铁路总公司手中接过了承担晋豫鲁通道重载综合试验任务的重担后,郑州铁路局成立的重载综合试验指挥部便肩负着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将重载试验设计和装备从“纸上”和“厂房”拉上“战场”进行检验。

图五图五

  “从路局精挑细选了24名司机,没有一个开过新型的牵引机车”,李万臣说,开“昌河”的碰见了“宝马”车,186天零差错,多亏了前期的精心部署。

图六图六

  为了科学组织试验,郑州铁路局试验前便派遣了上百人的技术人员介入线路施工。通过前期的跟队上线、了解设备状况,郑州铁路局先后制定了21项规章制度,保证了与试验设计的铁科院无缝对接,确保了各项试验工作的有章可循。

图七图七

  但是突发情况总是不期而至。2014年7月,试验即将开始,试验人员却发现试验线路的一段铁轨出现拱起,需要重新返工。“等1个多月还是马上试验”,李万臣说,计划原定试验要在244天完成77项试验项目,等一个多月意味着试验时间将被大大缩短。

  最终,试验指挥部经过分析,做出了在被“拱起路段”缩短了的试验线路上马上试验的决定。而看似一个简单的试验线路更改,却包含着极大的试验风险。“为了检测重载列车的性能,试验线路的两端为平地,中间为坡线,而现在试验线路的一端却在半坡,如何确保重量超万吨的试验机车每次都准确停靠半坡而不发生意外并不容易,”李万臣说。

图八图八

  科学的决策来自前期的精心部署。2015年1月28日,重载综合实验以“零差错”圆满完成,不仅没有受到线路返工的影响,而且较原定计划提前了数十天。“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李万臣说,除了加班加点,夜以继日,通过精心部署对原定实验项目的统筹合并起到了关键作用。

  联控联防 安全卡控零失误

  新车、新路、新技术,摆在郑州铁路局1000多名重载试验人员面前的除了一个个试验难题,还有安全隐患。

图九图九

  安全大如天。试验伊始,郑州铁路局就将“安全”明确写入试验的指导思想。为此,重载试验指挥部通过摸索,不断摸索完善出一套有关试验车安全、结合部安全、试验人人身安全等方面的作业流程和安全卡控措施;并建立了联系人制度和联络员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试验协调,重点布置,防止脱节。

图十图十

  除了试验的安全隐患,最让试验人员头疼的还是突发的意外状况。而这样的情况就曾被李万臣遇到过。1万2千吨重载列车试验的第一天,列车行至南仙泉煤矿附近的隧洞,正以时速96公里行驶的高速列车前方1公里处发现大量人群。

  “1.2吨的小汽车百公里时速的刹车距离也需要数十米,1万2千吨的火车要在1公里多的距离内停车,难度可想而知”,李万臣说,最终利用线路的坡度和紧急操作,1万多吨的庞然大物最终在人群中停了下来,没有酿成事故。

图十一图十一

  据统计,在历时186天的试验中,郑州铁路局共计组织开行行车设备检测列车246趟、重载综合试验列车2967列,没有发生一起安全问题。

  胸怀大局 默默奉献

  186天的试验,91千米的试验线路,试验运行里程11万余千米,仅通过这些试验的数据,重载综合实验的工作强度就可想而知。

图十二图十二

  新乡机务段承担着全部检测列车和试验列车的牵引任务。司机每天4时多出门,22时左右才回来。有的试验项目需要晚上进行,他们便通宵达旦……

图十三图十三

  验收吾沿河隧道电务设备时,正是三伏天,隧道外酷热难耐,隧道内却阴冷潮湿。新乡电务段长北信号车间副主任杜保全带领伙计们,连续十多天天不亮进隧道,天黑了还出不来,成为了真真的“黑暗下”的工作者。新乡桥工段53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对试验线路进行静、动态验收时,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40天的平推检查,每人徒步行走了2000余公里……

图十四图十四

  平均12到16小时、最长的一次连续工作73小时,这是李万臣在重载试验工作汇报中记录的试验人员工作状态。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试验人员不仅完成了6个系统20个专业方向77个项目的重载综合试验,还贡献了40多项自主创新成果。李万臣说,他的愿望是,能尽快看到中国的重载铁路能像高铁一样走向世界。

  郑州铁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