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老师的最具情怀辞职信顾老师的最具情怀辞职信

  4月14日,一封仅有10个字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经资深媒体人微信传播,立刻引爆,清一色的一边倒,潮水般的点赞、认同,引发社会关注。

  焦点一:压力山大论,这个观点好像站不住脚。辞职信的作者是某中学一个阳光的大女孩,一个有爱心的志愿者,一个有事业心的女教师,一个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专家,无论人品、口碑、能力都众口一词的“好老师”。对于这样一位活泼、向上、快乐、博爱,小有成就的老师,应该说生存的压力不存在,被逼无奈地出走也不成立。

  焦点二:最具情怀论,这个观点也不是很明显。 她和你我一样,也很热爱岗位,事业心极其强,她的论文、示范课数次在省市获奖,为多所学校进行大型公益心理讲座。看起来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写的很诗意、很潇洒、很有文艺范儿, 但她的解释为“由于个人原因”,“这还没踏出郑州市呢,谈何世界”,“只想安静地生活,请不要打扰”,由此可见,并不是已经准备好了,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说走就走的“云游”。

  焦点三:炒作论,这个观点更不存在。 经证实,辞职信4月11日从微信朋友圈中流出,是顾老师一位同事用手机翻拍,发到了微笑圈。随后被一位人民日报资深媒体人捕捉到,加以“最具情怀”的评论,迅速在朋友圈和微博热评,引发学习粉丝团、南方日报、扬子晚报等全国大V,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官媒热议。这其中,顾老师基本不知情,表示很意外,记者采访也被“拒绝”,很低调,没有一点儿想炒作的痕迹。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那么文艺,就那么任性,就那么果敢,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任何商业元素,没有人为的炒作痕迹,却盖了“毕老爷”的帽,镇住了“沙尘暴”的威力,甚至和国人为之骄傲的“也门撤侨”好有一拼。这“超乎意料”的火爆,是什么触及了人们的神经?在当下,每年每天每时求职辞职的,也早已经是常态。说走就走的旅行,听起来如此让人艳羡。但,大都是压在心底,感慨感慨罢了,充其量作为一种憧憬,很少人当真去做,更没有人拿出来炫耀。

  由此推断,激起人们情怀的“辞职信”,绝不是好玩儿这么简单就可以解释,绝不是最具情怀那么烂漫就能风靡一时。一般来讲,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无非有这么几种情况:一个影响重大的决策出台,或一个突发的公众事件,或一个引起共鸣的作品,或一个触及人心的消息。

生活存在各种压力生活存在各种压力

  那么辞职信带来的“蝴蝶效应”,到底谁是真正的“幕后推手”呢?

  不妨先看一组统计数字,2013年1月到2015 年4月间,媒体报道过深圳41起猝死案,其中上班或上班途中猝死的案例就达13例。 今年3月24日一早,深圳36岁IT男,清华大学毕业的张斌被发现猝死在马桶上,死前曾和妈妈说"太累了"。其妻子说"他把自己活活累死了"。 再看一个新华网消息,马鞍山市在70天里,有5名公务员相继猝死,病故。3月28日,马鞍山市政府一名39岁的科长在其家中猝死,离世前,无任何疾病,体检一直正常,但“超过一个礼拜,每天晚上加班到两三点,当地连续举行三场全国和区域规模会,他是其中参与者。”这些数据无疑都指向一个事实,节奏过快,压力过大,到了难以忍受的程度。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本来是顾老师的烂漫私事,恰恰戳中了当下人们困惑、压力、焦虑、挣扎的心理,表达了一种脱逃的诉求,自然激发了所有人的共鸣,折射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内心的焦灼和精神的疲惫。正是精神上的共鸣,才使其被称为“最具情怀”。对顾老师来说,这是一个不经意的选择,而对社会来讲,则意味着一种解脱。诸如,“不痛快”,“没法干”,“太累了”,“烦死了”……这些口头禅我们再熟悉不过,但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在岗位上拼搏,毕竟要生活,要价值,要房子……有逃离“围城”的心,但没有摆脱“围城”的胆。“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恰好直指当下精神家园的窘状,直戳人们,特别是年轻人的心理“痒痒骨”。

  据《人民日报》消息,中国公务员中29.3%的人存在心理问题,远高于其他群体,这个数字其实更大。随着改革节奏加快,心理问题骤增,但一般人又不愿意说,死扛着,以致隐患越积越重。” 这些捧着“金饭碗”群体,承载着太多别样的滋味……加班加点、连续作战是家常便饭;全民监督,怕犯错的焦虑心态无法排解;职业认同感下降,成就感缺失等, 导致心理疲劳,引发心理焦虑,又没有释放出口,长此以往,势必造成“负能量的积累”。

  有调查数据表明,政府、公共事业、非营利机构行业的跨行业跳槽人数比去年同期涨34%。这些跳槽、辞职的,多多少少能感觉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无奈、压力,不到万不得已才选择了离开。但愿,我们的政府、有关机构和领导要有清醒的认识,理性看待职场人顽皮的“发泄”。任何人都有忍耐的承受极限,不要简单解读为是年轻人的“矫情”,也应该多增加人文关怀,适当放慢节奏,让工作变得情怀一些,让生活变得更诗意一些,也许只有这样,顾老师的“粉丝”才不会如此这般“狂热”。

  (文: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