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卧龙区王村乡把生态建设作为立乡之本,牢固树立生态就是生产力、竞争力的发展理念,探索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模式,大力倡导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把全乡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的发展环境。
立足乡情实际,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当前,王村乡还处于半城半乡、半工半农的发展现状,既有工业经济发展的优势,也有农业发展的广阔天地,特别是312国道以南区域,仍有6个行政村处于农业区,加之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穿境而过,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生态化、养殖生态化仍是农村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为搞好养殖生态环境,王村乡借助南水北调干渠建设的有利时机,取缔关闭了干渠沿线200以内禁养区的6家畜禽养殖场,为护送一渠清水北送做出了努力。对干渠200米以外3000米以内的养殖场,政府通过宣传引导,严禁养殖场主扩大规模,劝导关停或转产。据不完全统计,全乡分布各区域大中型型规模场还有30余家,加之散养户畜禽养殖,全乡范围内还存在一定为数不少的畜禽养殖量。
发展生态养殖,政府积极探索方法。近两年来,随着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各级各部门把生态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如何搞好农村生态环境,除了发展生态农业之外,畜禽养殖如何走上生态之路,破解粪便无害化、病死畜禽无害化难题,是制约农村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乡人大先后多次组织人大代表就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行走访调研,需求破解难题。代表们认为,过去几年,农村病死畜禽随意丢弃,不仅污染了周边环境,还给养殖业带来疫病传染。随着上级畜牧部门实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国家拿出专项资金补贴,病死畜禽处理逐步从地上转向地下,从过去的随意丢弃到如今的挖深坑填埋,表面上看,病死畜禽得到了“无害化”处理。然而,随着养殖量的增加,填埋终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更严重的是深埋后最大的危害是污染地下水,造成人畜饮水的极不安全。这种“饮鸩止渴”的办法治标不治本,必须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保护群众的生活环境。卧龙区王村乡柳湾村德惠养猪场场主李国兴忧愁地告诉笔者:“早些年,俺们养殖场的病死猪都挖坑填埋了,可是数量太大,场区周围都没有空地儿可埋了。一刮风,臭气熏天,水质都被污染了。”
企地互动双赢,营造生态宜居环境。农村畜禽养殖环境是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事关老百姓的生存环境质量优劣。为寻求科学解决办法,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卧龙区畜牧局在外出到济源学习参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养殖场+农户”集中无害化处理的模式,以牧原无害化处理厂为依托,在乡镇建立1—2个病死畜禽集中收购点,养殖场及散养户把病死畜禽送往收购点存放,收购点实行定人负责,做好登记记录,收购后定期成批量送往牧原无害化处理厂集中处理,费用由国家财政补贴予以补助。王村乡作为首批畜禽无害化处理试点,先行先试,在王村乡南北养殖区域集中设置2个收购点,基本上满足了辖区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需求。日前,2个集中收购点规划选址已定,近期开工建设。王村乡乡长郭伟表示,推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新模式,从源头上消除了污染根源,企业、养殖户达到双赢目的,生态养殖逐步走向生态化,政府将从改善人居生活环境的角度出发,一定把这件实事办好,为全乡老百姓营造一个蓝天碧水宜居生态的生活环境。(河南经济报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秦广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