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振红民间收藏乐趣多
龙腾南阳讯 4月16日,春雨霏霏,却浇不凉趣味相投之人的浓浓谈兴。在淅川民间收藏家万振红家中,面对满墙满壁的古灯具,来访的文友和藏友莫不惊叹有声。
黑瓷灯、油灯、马灯、汽灯、矿灯、信号灯、台灯,吊灯、灯台、灯柱、蜡台……1400余盏从汉唐、明清到近现代时期民间日常劳动生活使用的各式老油灯静置展厅,穿越历史的时空,人们仿佛看到了先辈们在挑灯读书、劳作、生活的一幅幅鲜活画面。
老万家中的古灯具历史最悠久的是汉代的陶制油灯,最远的是西藏的酥油灯。盏盏形态各异的古灯,不仅见证了历史,也讲述着百姓生活的变迁。万振红告诉记者,这些曾经照耀古人的器物,就是文明的物证。在收藏的过程中他一次次为华夏悠久的文明史而感到自豪;一次次为古代艺人的匠心独具而喝彩;为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灯具而倾倒。
(万振红收藏的汉代陶制油灯)
万振红自2013年开始收集古灯,收藏的灯具达到100盏后,他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用古灯来串起人类文明史。最多的时期,老万收藏了1800多盏灯具,除了有些重样的被转让给藏友,如今家中还有1400多盏。2014年2月24日,他在淅川县城解放路的家中自办起了淅川古灯博物馆,免费对感兴趣的人开放。
(万振红在给藏友讲解他收藏的家具)
“最初的油灯来源于‘钻燧取火’,早期的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上盘下座,中间以柱相连,虽然形制比较简单,却奠定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万振红告诉来访者。
“南北朝出现了青瓷油灯,油灯在体量上变小,带有动物造型的油灯出现。到了隋唐五代,油灯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唐三彩的出现,这种低温釉陶因其色彩斑斓为一直是素色的油灯增添了绚丽的外表。宋代时期,油灯数量大增,对于油灯的普及意义重大,而且也影响到后来的基本规范。明代在油灯壶形的造型基础上,加长了灯炷的长度,出现了省油书灯。清代的油灯受到宫廷审美倾向的影响,装饰繁复,图案细密。晚清和民国时期,由于‘洋油’(煤油)的输入,各种各样的‘洋油灯’开始广泛使用,直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的灯具进入电力时代,一个有着几千年技术文明的油灯历史才算终结。”一圈下来,油灯的“成长历程”了然于胸。
这样成规模有体系的灯具收藏,不仅仅需要花费很多金钱和时间去积累,每一盏灯具的收集过程都颇为不易。老万说,那盏西藏的酥油灯,虽然只花了800元,却是他用一周的时间亲自远赴西藏收来的,光交通费就用了两三千。还有一次,在陕西榆林乡下去收灯,灯拿到后,下起了大雪,为了赶到有车的乡镇,他硬是在雪中走了几十里,浑身都冻僵了——老万看上去又黑又瘦,如同农民,这也是风里来雨里去搞收藏给他的“回报”之一。
虽然是草根起步,因为对收藏的痴迷,经过多年历练,老万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民间收藏家。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天南海北的藏友都有,学习、交流、分享,是每天老万在朋友圈的乐趣——乐在其中,并终有所成——这才是老万热爱收藏的更大的回报吧。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 全媒体记者 曾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