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产经>正文

淅川这群人:木头上刻写乡愁

A-A+2017年5月3日08:28南阳 晚报评论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 全媒体记者 张 燕 文/图

  在先秦时期楚国的发祥地、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活跃着一支木刻版面队伍。他们发轫于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进入鼎盛,鼎盛时期人数达30多人,今天已形成了一个以张学琨、李国富、李天奇、李旭宏、朱德龙、郭东文、李冬月、杜鹃、明丹阳、程西明、董红艳等人为骨干力量的版画群体。他们的作品在海内外参展,在全国推广,得到国内顶尖版画大师的高度赞赏。他们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写实手法,他们的笔下,既有乡间的老屋、劳动的打麦场,也有丹江夕照、渠首欢歌,还有古镇荆紫关、秀美淅川……他们,一直坚守在木头上刻写那说不尽的乡愁。

  铅印报纸催生木刻版画

  淅川版画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它的创始人是今年已83岁高龄的张学琨,而它产生的契机是一份铅印报纸。

  1956年,淅川县委机关报《淅川报》诞生了,张学琨时任该报美术编辑。刚开始,报纸是石印出版,文字和绘画都是用特制药墨、药纸、毛笔手写完成。后来石印改成了铅印,文字稿件用活字排版,绘画类稿件因无制版设备,只好用木刻版画来替代制版。这些出自张学琨笔下、发表在《淅川报》的各种形式的绘画小品,就是淅川版画的雏形。

  张学琨的版画以写实的手法关注现实,创作取材多是山区风光、农事活动,反映的内容几乎都是围绕、服务于“三农”,加之笔法细腻,刀工娴熟,且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强烈的泥土芳香,以及开阔的构图、浑厚明快的色彩,因此他在《淅川报》上发表过的那些木刻小品,有不少又被国家、省、市级报刊选用,如《春灌》《送肥》等被《人民日报》转载。短短几年,淅川版画就已见诸大半个中国的报纸,名扬一时。

  四月的一个细雨霏霏的周末,记者在淅川县文化馆版画展览大厅,欣赏到了一幅幅出自张学琨等人的版画佳作。

  几代人传帮带代有传人

  从张学琨开始,淅川版画走上了产生、发展、兴盛的康庄大道,一代代版画人接过画笔,接过刻刀,在木头上刻写乡愁,记录历史。

  上世纪60年代,张学琨调入淅川县文化馆,负责群众美术创作辅导工作。不久,初中美术教师李国富也调到了淅川县文化馆,他同样也是一位木刻版画的热爱者,于是便跟着张学琨学习版画。时间很快到了80年代,淅川版画迎来了创作的高峰,1980年至1985年,淅川县文化馆每年举办春秋两期版画创作培训班,每期学员20人以上,时间半个月,培养了不少木刻版画作者。那时,能在省市报刊发表木刻版画作品的青年业余作者达30余人。李国富、李天奇、李旭宏、朱德龙等人,一批批成长为木刻版画的骨干力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李天奇。李天奇1980年高中毕业后在乡供销社当营业员,但他从小喜欢美术,当时正值淅川版画热,他便跑到文化馆跟着张学琨学习,并很快崭露头角,其作品《细水长流》获河南省美展一等奖,《老屋》获第十二届河南省美展三等奖。由于表现突出,1985年,李天奇及全家都被转成了城市户口,1990年,李天奇本人被调入县文化馆工作,如今,他的妻子、女儿也都从事版画工作。

  写农民画农事刻写乡愁

  从诞生到现在,淅川版画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热情讴歌现实生活。从他们的作品中,你可以看到劳动的场面、收获的喜悦,还有村里的荷塘、田间的耕牛,也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移民搬迁……如《山地冬播》《打麦场上》《广种多收》《油桐丰收》《秋收忙》《荷塘蛙趣》《荒地上的春天》等。他们在木头上刻写乡愁,那些刻在木头上的画,就是一曲又一曲歌唱人民、歌唱劳动的赞歌。

  淅川的版画作者,以本土的人、事、物为对象,运用木刻艺术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版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淅川的自然风光,记录了淅川人民的生产、生活片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充满浓郁的乡土风情和丰富的地域色彩。淅川版画不仅为业内所高度赞赏,也得到了社会各界、新闻媒体的大力推介。他们的作品在全国各地报纸杂志发表;部分作品应邀参加国内外展出并获奖;香港凤凰卫视专程前往采访并推出专题片;李国富的《杨柳春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张学琨的作品河南省美术馆想要全部收藏;2016年,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上,张学琨、李国富、李天奇等淅川版画家创作的百余幅版画作品,因为真实地反映淅川的民风民俗和生活风貌,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⑦3

  来源:南阳晚报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