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天强
实干、苦干加巧干,是做好农业的基本秘诀。实干、苦干,不难理解;但如何巧干,则大有讲究。
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笔者认为,这个巧干,就是企业间的深度融合。
的确,有几位企业家,要“胜天半子”,在全力做农业全产业链。但五六年过去了,至今没看到多大成就。今后是否会有大成就?仍未可知。但笔者知道,现代农业,讲求专业、效率和规模。种植、养殖是源头,农牧产品端上餐桌是终端。从源头到终端,其大环节有种养、初加工、深加工、销售等,每个大环节又有多个小环节,这些小环节,几乎无可计数。不可忽视的是,每一个环节的运作都需要人才、需要技术、需要资金,当然更需要有利润。可以说,想把这些环节做完美,一个人无法完成,一个企业似乎也难以承担。
既然做农业全产业链如此困难,那么,农业企业间深度融合,自然顺理成章。
为什么是“深度融合”,而不是合作、联合?长期以来,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各个企业间一直就在合作着、联合着。问题是,这些合作与联合,仅是松散的关联,企业间虽处于产业链的上下游,但自负盈亏,互不统属,常常会利益冲突,常常会互挖墙脚。深度融合则不同。深度融合,就是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就是要责任同担、利益共享;就是要同甘共苦、荣辱与共。
农业企业间深度融合,好处多多。融合之后,各方利益会比原来更大;融合之后,各个环节会做得更专业;融合之后,会拥有更多专业的人才;融合之后,达到目标的时间会大大缩短;融合之后,可以干很多原来不敢干干不了的事情。总之,在互补的企业间深度融合,时间上将会1+1<1,利益上将会1+1>2。
深度融合,需要企业家有开放的心态、宽阔的视野、远大的格局。不为蝇头小利而计较,不为推卸责任而扯皮,不患得患失,不固执己见,心存敬畏,敢于担当。
一个人实现理想比一群人难,一群人实现理想比一群公司难,这个道理并不高深。想做大农业,要做好农业,请在产业链上下游寻找伙伴,去深度交流、深度融合吧!(来源:南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