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李小胄 裴建敏 通讯员 朱金豪 李继志)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记者日前走进内乡县乍曲镇的宛西茶业5000亩无公害基地,只见层层梯田绕山转,绿油油的茶树竞相绽放新芽,来自中国旗袍协会南阳总会的20多名佳丽身着华丽旗袍与佳茗争艳。与此同时,200多名贫困户正在茶山忙碌地采茶。
宛西茶业只是乍曲镇扎实推进“返乡创业+扶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该茶企董事长杜子山自豪地说,“2011年,我回到老家乍曲建茶场。如今,用工高峰期,每天用工约600人,其中三分之一是贫困户”。
“乍曲共有9个贫困村,贫困户1182户3261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0.03%。近几年,我们立足扶贫攻坚,借返乡创业之势,全镇共发展茶叶面积1.5万亩,带动全镇约六分之一贫困户增收。”乍曲镇党委书记孟晓比画着双手,用一组有力的数据,道出一片小茶叶在扶贫攻坚中的“大作为”。
创新品牌
以水养茶秀转型
过去的乍曲镇什么样?
“满山都是黑石头,只长荒草不见粮。”曾经,内乡人只要提及乍曲镇便直摇头。
回忆过去光景,店坊村老村长彭松华深有感触:“荒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吃粮靠救济,花钱靠接济,穷啊!”
靠山吃山的乍曲人,打起了黑石头——黑墨玉的主意,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走上工业强镇之路,石材加工业的崛起成就了当地GDP的高速增长,以店坊、彭营为代表的石材专业村撑起了镇财政收入的半边天。以白杨村为代表的养殖场也遍地开花。
然而,这些产业增长GDP的同时,也考验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店坊村的村民告诉记者,那时候,村子里机器一响,粉尘滚滚,雨天一来,泥水遍地;白杨村的老农说,养殖场臭气熏天,常年不敢开窗户。
2012年底,乍曲镇被划归为南水北调水源地汇水区,石材企业、养殖企业不能再继续经营,乍曲镇陷入了经济发展低谷。
数据显示,2012年乍曲镇地方财政收入800多万元,2013年只有300多万元。乍曲镇上至干部,下至村民,都在问:“既要确保水源地水质万无一失,又要保证打赢扶贫攻坚战,乍曲怎么办?”
“不仅要低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乍曲镇镇长蔡广和在今年全镇三级干部会议上明确指出,随着南水北调环境整治力度的持续加大,乍曲镇主动关停汇水区内矿产开采加工、养殖等企业,水质得到了有效保护,部分群众的致富路径却被堵死。对此,镇里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依托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突出抓好“烟、茶、果、花”四大产业,开拓了农民增收新渠道。
发展特色产业,必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乍曲镇强力推进返乡创业工作,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荒坡地栽茶,以水养茶、以茶护水。
“我原本在浙江创业,但作为乍曲人早有回乡发展的愿望。看到市县给了很多优惠政策,也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我就借着这个东风回到乍曲发展了。”谈到返乡创业,杜子山表示。
昔日输出劳动力,今日引进生产力。在茶产业上,乍曲镇返乡创业已形成小气候,成功吸引4名返乡人士投资,累计建成茶场1.5万亩。永青山的天曼绿芽、丹顶一品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茶叶金奖。
“生态精品是乍曲农业发展的方向。下一步,镇里将引导四大茶企抱团发展,在公共品牌‘水源玉叶’的塑造上狠下功夫,在茶叶深加工、精加工上狠下功夫,推动茶产业不断上档升级。”孟晓说。
有机种茶
经济生态双收益
“内乡山好、水好、茶叶品质好,曾是全国1000个茶叶主产区之一。乍曲到处都是黑石头,无疑是上等茶产地。”2013年,返乡创业人士——太山湖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广明一到乍曲镇葫芦山考察,就决定在此投资。
“干就得干好,必须按照有机茶的要求,科学化、标准化种植。”魏广明说,茶园正在组织专家进行有机认证。
太山湖茶叶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治山整地近5000亩,修缮环山路5公里,栽植侧柏、红叶石楠等风景树7000株,修建提水工程,并铺设灌溉管道。目前,已高标准栽种安吉白茶、龙井等名贵茶苗近500万株,计划打造内乡首个万亩优质茶叶基地。
在葫芦山茶园,有两个地方,与别的茶园明显不同,彰显了立体种植和科学套种技术。一方面,每隔一二十株茶树,就有一两棵树状月季。月季花期长,花香浓,茶树吸收月季花香,可以提升茶叶品质。另一方面,茶树周边还穿插种植着五角枫,因为五角枫既可以给茶树遮阳,一定程度上减缓茶树老化进程,还可以作为风景树出售,提高茶园经济效益。
葫芦山上曾经1万多亩的荒山荒坡,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景观林和茶园。老乡李金福指着裸露的黑石头说,这里石头多、土层薄,过去种子撒一片,秋后收一箩;现在栽上风景树,林下种茶苗,既添绿又增收。
随后,记者走进乍曲镇水沟村九峰山无公害生态有机茶项目基地,一排排自动喷灌设施如卫兵般守护着茶园。抬头望去,绿油油的茶苗长满群山,生机勃勃。
水沟村党支部书记朱春灵告诉记者,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计划通过3年时间逐步完善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将这里打造成一个面积达3000亩的高标准生态有机茶园,辐射带动周边发展茶经济,最终达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生态改善的目的。
给力扶贫
贫困户领仨红包
魏广明的成功,激发了更多能人“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源源不断的资金、项目、人才回流乍曲镇,“一人创业,致富一方”,返乡创业已经成为当地扶贫攻坚新的动力源。
“东奔西走去打工,不如合作社给我们建的大地银行!”乍曲镇双堰村贫困户胡云伟告诉记者,茶树已成了广大茶农的“摇钱树”,每年可以领三个红包。
第一个红包是土地流转出让金。山里的坡地土地流转费用很低,每亩每年只有100元,但每户每年也约莫能挣1000多元。
第二个红包是茶园劳务承包佣金。太山湖茶叶有限公司将茶园分段承包给贫困户,承包者负责按照有机标准进行施肥、除草、浇水等日常管理(不包括采摘),每亩每年佣金是900元。“我承包了10亩茶园,一年下来,光佣金就有9000元。”胡云伟说。
第三个红包是采茶的工钱。每天工资是六七十元。现在春夏秋3季都可以采茶。每名贫困户一年光采茶收入都可以达到1万元,这样就能使3人户的贫困户当年就达到经济脱贫指标。
“3个红包加起来,每户贫困户一年就能增收两万元,可以确保稳定脱贫。”蔡广和高兴地说,“做大茶产业,对精准扶贫有重要意义,成果已惠及所有贫困村,直接解决了六分之一贫困户的增收问题。茶产业的发展使一个个贫困家庭走出困境,一个个村庄旧貌换新颜,一个个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因茶而富的不是少数”。(来源:南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