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产经>正文

镇平县:面对面倾情帮扶 心连心精准扶贫

A-A+2017年5月26日08:42新浪河南·南阳评论

万亩樱桃助脱贫万亩樱桃助脱贫
健康扶贫健康扶贫
产业扶贫产业扶贫
电商扶贫电商扶贫
养殖扶贫养殖扶贫
入股分红入股分红
易地搬迁易地搬迁

  2016年,镇平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认真贯彻中央“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五个办法”、“五个方案”、“五个专项方案”,聚焦产业扶贫,突出易地搬迁,做实政府兜底,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完成27个村脱贫摘帽,6485户19356人稳定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由6.9%下降到4.9%,为确保2018年底如期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该县主动对标精准要义,完善责任体系,理顺工作秩序,着力提升“两率一度”,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以实施“千企帮千村、万名干部助脱贫”活动为载体,动员全县83家企业包村帮扶,实现一个贫困村一家企业帮扶;动员全县6000余名公职人员参与脱贫攻坚,加上省市增派到县的127名同志,确保一户贫困户一名公职人员,实现帮扶到户全覆盖。把每月的5日、15日、25日作为扶贫集中工作日,要求所有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良心、带着党性,入户见人,体味贫困群众疾苦,与贫困群众增进了解、增进感情、增进信任,打开群众话匣子,面对面重新核准、补录信息,完善档案资料,找出脱贫路径,提升“两率一度”,切实做到用心帮扶、用情扶贫。

  产业扶持 扶出致富门路

  “在村里就能打工挣钱,还能照看老人孩子,为啥还要外出呢?”在高丘镇史岗村的扶贫车间务工的贫困群众笑着说。去年以来,在确保搬得出的同时,该县坚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确保贫困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坚持把易地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培育、扶贫车间(基地)建设、贫困群众就业相结合统筹考虑,同步规划。积极承接政策红包,突出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致富项目。

  立足资源优势,构建扶贫体系。该县设计规划了“1+1+N”产业扶贫布局,第一个“1”是光伏产业全覆盖。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模式,与同景、协鑫、晶科等3家公司合作,以每户贫困户5千瓦的标准,全县规划建设100兆瓦光伏电站,带动贫困户5992户19805人增收,目前已建成17个。6月底前实现全覆盖。第二个“1”即一乡(镇)一业。借助该县传统的产业基础,力推专业合作社+扶贫基地(车间)+贫困户+金融+党支部“五+”模式,依托玉雕、蔬菜、苗木花卉、金鱼、汽车装饰等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整合专业合作社,全县共有222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带动贫困群众15000人,初步实现一乡(镇)一个主导产业、一个产业一个联合专业合作社、一村一个产业扶贫基地、一户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N”即一村多品,各具特色。鼓励各村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发展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同时,完善贫困户与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户通过土地、荒山、林地入股,取得资产性收益;通过到户增收资金、小额贷款入股,取得政策性收益;通过就地务工,取得工资性收入。

  创新扶贫机制,筑牢产业基础。该县重点实施了扶贫基地和扶贫车间“双五十”计划,采取“县投入、乡建设、村所有、户受益、法人经营”和“企业投、县奖补、乡监管、村占股、户受益”两种模式,坚持规划设计、建筑规格、编码排序、标志标识“四统一”,实行先建后补、司法公证、观摩评比、排队公示,确保每个扶贫基地带动就业100人以上,每个扶贫车间带动就业50人以上,其中贫困群众不低于40%,月工资在1200元以上。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扶贫基地和扶贫车间36个,6月底前实现贫困村全覆盖。以新奥针织公司为龙头,在9个乡镇布局10个扶贫车间,每个车间200台电脑织机,60%以上员工是贫困群众,让贫困群众就近务工,既解决了增收问题,也初步破解了农村“三留守”问题。

  搭上电商快车,开辟脱贫新路。“要想富,先修路,电商是条快速路”,该县因势利导,紧抓互联网带来的市场机遇,搭上电商快车,走上农村电商这条快速发展经济的道路。该县倾力抓好跨境电子商务、电商扶贫、电子商务进农村、政务服务信息化、社会治理信息化五大工程,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及品牌培育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着力省级电商示范基地创建和跨境电商产业园建设,重点打造了22个乡镇(街道)服务站、210个村级服务站,确保乡镇(街道)服务站实现覆盖,在村点建设和人员培训方面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力争累计建设贫困村电商综合服务点83个,实现贫困村网点全覆盖,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易地搬迁 搬出幸福生活

  初夏时节的镇平县老庄镇凉水泉村,满目苍翠的杏花山下,明媚的阳光照在一排排崭新的徽派建筑,文化广场上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自来水干净卫生,水泥路宽阔整洁,一只只蝴蝶在花坛里翩翩起舞。这是该县扶贫攻坚易地搬迁安置点的景象。

  该县按照“保障基本、安全适用”的原则,灵活采用集中安置、县城团购、插花安置三种形式,因户制宜,合理配置,2016年完成378户1496人搬迁任务,今年9月底前力争安置房全部建成。同时,该县还把易地搬迁与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培育、贫困群众就业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与文化大院、卫生室、学校和扶贫车间(基地)同步规划,努力确保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对不符合易地搬迁条件、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贫困群众,由县规划局、建设局澄清底数、认定情况,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等“四统一”要求,由县财政整合资金实施集中改造。力争通过今年努力基本完成贫困群众安居工程任务,全面解决贫困户住房不安全问题。

  智力扶持 激发内生动力

  在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中,镇平县坚持把提高贫困人口自身素质作为智力扶贫的治本之策,坚持“扶智”与“扶志”并行,进而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抓培训,技术送给贫困群众。该县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工作组织,推动贫困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园区和集镇集聚。实施“双五十”计划,全年规划建设培训基地50家,遴选培训教师50名,开展电商、玉雕等实用技术培训40期、5000人以上。依托县工艺美术学校和玉人玉雕职业学校,完成2000名贫困人口玉雕职业教育培训,3年培训期内月实习工资2000元,毕业后月工资可达8000元以上,实现1人就业全家脱贫。在澄清用工需求和贫困群众劳动力构成的基础上,每季度开展一次“三个一”活动:采集一次用工信息、发布一次信息通告、组织一次用工对接,提升贫困群众转移就业成功率。今年以来,通过组织“春风行动”专题招聘会,动员105家企业参与招聘,与71名贫困群众签订就业合同。在去年开发1027个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今年由人社局牵头,计划开发保洁、保安、保绿和学校门卫、炊事员等公益性岗位283个,每人每月由财政支付工资900元以上。同时,规划建设乡镇返乡创业园,每个乡镇预留50亩-100亩土地,制定支持返乡创业、贫困户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提升乡镇经济实力,鼓励贫困群众创业就业。

  抓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该县投资3346.9万元完成31个贫困村32所学校改薄任务,改善贫困村教育设施条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在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县财政筹资500万元设立贫困学生救助专项基金,对在县第二高中就读的贫困学生,县财政每年发放2000元的生活补助,对在思源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每年发放120元的交通补助。同时,实施贫困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开展优质学校与贫困村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对贫困村学校实行双向考核,确保贫困学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学有所成,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抓扶志,激发内生发展动能。针对贫困户内生动力不强、精气神不足等问题,该县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组建精神文明扶贫专班,采取自下而上评的办法,在65个贫困村开展两委作用发挥好、群众增收支撑好、村容村貌环境好、和谐共富民风好、脱贫攻坚成效好“五好示范村”评选。在全县贫困户中开展家庭和睦,老幼病残关爱好;邻里和谐,文明相处关系好;不甘落后,自强自立精神好;向上向善,诚实守信品德好;发展生产,脱贫致富效果好“五好自强户”评选,计划每年各乡镇评出不低于20%的村(户),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建立健全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三下乡”活动长效机制,把“三下乡”活动与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有机结合,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送文化志愿服务、送科技志愿服务和送健康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农民群众和贫困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水平,增强脱贫内生动力。特别关注贫困儿童、孤寡老人、留守妇女、精神障碍患者等特殊群体,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有解思维 破解扶贫难题

  镇平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县,经过2016年精准识别,全县共有贫困人口20791户62086人,其中因病致贫人口占52.55%。针对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特殊人群,该县进行“靶向治疗”,因人而异“开药方”,建立完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医疗保障体系,确保脱贫攻坚有的放矢、不落一人。

  为有效破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该县出台了《镇平县人民政府关于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员医疗保障实施方案》、《镇平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患病医疗救助保障办法》、《镇平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慢性病医疗保障办法》“一方案两办法”,着力破解大病致贫和慢性病致贫问题。在65个贫困村每村建设一个标准化卫生室,每个中心村建设一个急救站。选派县级专业技术人才对乡镇卫生院定点帮扶,县直医疗单位、乡镇卫生院与贫困村卫生室结对帮扶,对65个贫困村的村医进行培训,全面提高村医服务水平,确保贫困群众病有所医、医有所保。

  摸底排查,精准识别。该县组织人员走乡入户,针对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参合情况、商业保险参加情况、疾病诊断情况、自付金额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全面掌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在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对贫困人员逐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对符合慢性病范畴的患者经过个人申请、专家鉴定等程序进行精准识别,对因病需要帮扶的人员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实际及时增减。

  分级诊疗,签约服务。对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员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村医一对一医疗服务、乡镇卫生院医疗帮扶小组诊疗服务、县级医疗机构专家团队会诊服务,打造全方位立体式“一对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体系。同时实施贫困群众建档立卡长效机制,分类管理、及时录入、实时追踪,为贫困患者提供及时的咨询、贴心的诊疗、周到的医疗保障。

  政府兜底,保险跟进。该县财政先期注资1000万元建立了政府医疗救助基金,在充分利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困难群众大病补充保险等保险政策的基础上,合规费用的剩余部分由县政府医疗救助基金进行兜底。建立贫困群众慢性病服务管理机制,对于长期患慢性病的贫困群众,且所需药品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范围内的,由县政府统一采购,集中配送分发到贫困群众手中,解决他们因病缠身而缺钱买药的实际困难。

  目前,该县正在积极探索保险进入慢性病服务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体系。通过及时周到的医疗健康服务,有效推进精准健康扶贫工作,为贫困群众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强化责任 确保扶贫成效

  构建高效有力的指挥链。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常务副组长、12名县处级领导任副组长、52名乡科级干部为成员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检查考核。成立脱贫攻坚推进专班,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常务副组长、6名县处级领导任副组长,实行组长牵头制、专班负责制、工作绩效通报制,负责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研究谋划推进、定期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落实。组建产业扶贫、易地搬迁、转移就业等16个工作专班,由县处级领导同志牵总、相关部门牵头,加强顶层设计,实行“三专”推进,着力培育典型,加强协调督办,确保各项工作盯死抓牢、落地见效。

  构建权责清晰的责任链。明确县委书记、县长是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脱贫攻坚工作;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分管副县长是脱贫攻坚的直接责任人,负责集中精力抓实抓牢、抓紧抓好。明确乡镇主责,乡镇书记、乡镇长是本地脱贫攻坚工作第一责任人,乡镇副书记、副乡镇长是脱贫攻坚的直接责任人,负责本地脱贫攻坚对象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等工作。村“两委”对本村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承担直接责任,负责本村脱贫攻坚情况的公告公示,发展集体经济,激发内生动力,帮助群众找到脱贫路径和办法。明确驻村第一书记或者工作队队长由单位第一后备干部担任,对所包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增收脱贫、精准退出和群众帮扶工作满意度负包干责任;要求一律与原单位工作脱钩,自觉接受乡镇管理,参加乡镇的点名会、汇报会、碰头会,由乡镇定期进行考评,建立绩效考评档案,成绩突出的给予10000元工作补贴,前10名的再奖励5000元,并优先提拔;工作不力的实行召回制度,并追究第一书记责任,所在单位全体人员不调整、不提拔。帮扶责任人对所包户脱贫负直接责任,负责帮助村里理清发展思路,找准贫困群众帮扶措施,助力脱贫攻坚。明确各帮扶单位一把手是帮扶和驻村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帮扶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的管理和成效负第一责任,负责和帮扶责任人一道常年联系到村,定期帮扶到户,常态定时工作,给予第一书记和帮扶责任人工作指导、资金和物质支持,当好坚强后盾。

  构建无缝对接的帮扶链。建立县四大班子领导“包乡联村帮户”制度,由7名县委常委各联系1个一类贫困乡镇、分包一个贫困村、帮扶6户贫困户,其余县处级干部每人分包1个贫困村、帮扶6户贫困户。安排110个县直单位和企业开展定点帮扶,对65个重点贫困村全部派驻了第一书记和由乡科级干部任队长、3名以上人员组成的工作队驻村帮扶,组织全县所有公职人员联村帮户,实现贫困户帮扶全覆盖,打造“不走的工作队”。成立由县级领导牵头的22个驻村工作总队,指导监督驻村工作开展情况。同时,为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以村为单位,成立由乡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任组长、县直驻村帮扶单位带队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脱贫攻坚责任组,建立周例会制度,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安排工作、督导进度、业务指导、督办落实。

  构建真督实导的督查链。成立了10个督查组,开展“六查六看”:查干部入户情况,看“六个一”活动质量;查贫困户“两上墙”情况,看贫困户政策知晓率;查行政村“两上墙”情况,看公开公示率;查产业扶贫、安居工程、大病救助、慢性病防治、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落实进度,看工作主动性;查识别、退出不精准问题,看是否纠错到位;查干部政策掌握情况,组织抽查抽考,看政策应知应会、熟记熟用情况。由县纪委常委、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任组长的6个执纪问责组,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和接待,直插基层、直奔现场)的方式,重点开展“七个严查”:严查人员脱岗和不到位的行为;严查不深入到户、闭门造车的行为;严查说不清政策凭经验工作的行为;严查不与农户结合想当然走形式的行为;严查不主动作为,坐等政策和推诿扯皮的行为;严查只有帮扶形式没有实际行动的行为;严查代签手续弄虚作假的行为,突出解决“干不好怎么办”的问题,倒逼各级干部尽心尽力工作,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同时,建立干部扶贫档案,实行周例会、月督查、季评比、年考核制度,每月一次集中督查,每季度一次观摩评比、一次扶贫专项述职,年终综合考核评比,结果纳入干部扶贫档案,通过排比亮评锻炼干部、检验干部、识别干部。(谭亚廷 王小会)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