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教育>正文

西峡一高:“十三连增”演绎高考传奇

A-A+2015年8月10日08:00南阳日报评论

  2015年考入清华、北大的7位学生。从左至右依次为:李一博、谢志渊、 李锟、韦晓钰、姜富文、姚帅、张锋  2015年考入清华、北大的7位学生。从左至右依次为:李一博、谢志渊、 李锟、韦晓钰、姜富文、姚帅、张锋

  高考本科进线人数、进线率及增幅实现“十三连增”;近五年来,为清华、北大输送了25名优质生源,高考本科进线率保持在95%以上,本科进线率稳居全市县级高中第一;700多位同学获国家发明专利,52名同学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一所地处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山区学校,一个负重拼搏的优秀教育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所没有区位优势、师资优势和生源优势的深山学校,何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近日,记者踏访龙乡,探寻西峡一高“美丽蝶变”的不凡轨迹——

  “要上,就上西峡一高!”这是众多孩子的梦想;

  “孩子,咱报西峡一高!”这是无数家长的期盼;

  “俺的母校,是西峡一高!”这是毕业学子的自豪。

  伴随着热切的向往,西峡一高迎来了又一个沉甸甸的收获季节。

  承载着45万龙乡儿女的殷切期盼,西峡一高再次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2015年高考全市文理科前10名,西峡一高占4人,前15名占7人;在参加高考的1781名考生中,一本进线人数高达792人,进线率44.5%,二本进线1535人,进线率86.2%,本科进线1740人,进线率97.7%;有7人升入清华北大,其中李锟、谢志渊、李一博等被北京大学录取,姚帅、姜富文、韦晓钰、张锋被清华大学录取,53人被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著名高校录取,“985”院校录取150人,“211”院校录取414人,高考过线人数和过线率实现“十三连增”。一时间,在西峡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提起西峡一高,话题灼热,点赞如潮。尤其是当人们谈起自己孩子、亲戚甚至是乡邻孩子考上了哪所名牌大学,言谈中满是自豪和喜悦。

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充满活力的高效课堂

  快乐的课堂

  一番“疑探”思辩,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荷花淀》也是写战争的,怎么就闻不到硝烟的味道?孙犁到底有没有经历过战争?这样的战争描写是真实的吗?新的一天开始了,西峡一高老师邹海晓的语文课从学生五花八门的提问开始。

  邹海晓说,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梳理学生所“问”,将问题分给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承担若干问题,思考、讨论、探究,然后,由学生展示答案,大家点评,再提出新的质疑,经层层“过滤”,最后难题“浮出水面”,在教师点拨下师生共同解决。用专业术语来说,这个过程,分“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三个环节,简称“三疑三探”。

  教师不再正襟危坐地“讲”,学生不再规规矩矩地“听”。一堂普通的语文课,学生可以任意驰骋想象和多重提问,经过“疑”和“探”的有机串联,在一场生动而热烈的“海侃”中,学生对文章背景、主题甚至与该文相关的科普知识一目了然。

  原来,课还可以这样上。语文课上,学生可以登台书写、赏析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物理课上,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小发明、小创意登台演示;英语课上,学生可以以高考命题专家的身份现场展示自己所编习题……“三疑三探”的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充满情趣、智慧和挑战的师生互动专题。

  质疑、探究、解惑,再质疑、再探究、再解惑……在西峡一高课堂上,学生们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充斥课堂,教室不时爆发出探究解惑的精彩演绎,掌声、笑声、惊叹声声声入耳。

  “‘三疑三探’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课堂时时充满激情、充满智慧,让课堂经常发生思想的碰撞,从而产生智慧的火花。”现任南阳市一中副校长、西峡一高原校长、“三疑三探”教学方法的主创者杨文普如是说。

  为激励学生大胆设疑、勇于质疑,学校在学生中开展“质疑之星”、“编题之星”、“展示之星”、“评价之星”和“诺奖希望小组”等评选展示活动,每周一小评,每月一总评,期末一表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展示自己,形成“参与是快乐,展示是精彩”的课堂理念。

  学生竞相在课堂上提出蕴含着丰富想象力、有趣的问题,老师应接不暇,有时居然一时被问住,只好拼命“充电”;学生作业少了,问题多了,课堂变成了妙趣横生的“讨论会”。

  “学习就是快乐和享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和“取经”者,无不被这种巨大而深刻的课堂变化所震撼。

彰显内涵的特色名校彰显内涵的特色名校

  温暖的细节

  一个“爱心”群体,让学生感到了温馨和自信

  在西峡一高学生食堂,记者发现两个不起眼的细节:一是每个饭厅都有一个“半份菜”窗口,询问后才知道是针对饭量小的女生专门设立的;二是天天让学生用天平称馒头分量是否足够,每天专门安排饭菜质量监督员,若有问题饭菜,学生可现场投诉,立刻解决。全体学生每月“评伙”一次,针对饭菜质量、卫生、服务态度和价格逐一打分,学校汇总后公开通报,末位重罚以至淘汰。

  西峡一高的作息时间安排还有一个细节:一年四季要求学生必须在寝室睡午觉,中午1200放学,下午225上课,其间学生全部在寝室午休。每天上午、下午各有35分钟课间操,体育教师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编制了一套时尚动感、学生爱跳的青春韵律操。晚自习下课后,15分钟内学生必须全部入寝熄灯。

  从西峡一高走出的学子有这样的感受:三年高中生活,收获的不仅仅是优异的成绩,还潜移默化的锻造了品格,提高了素质,经历了生命中一场弥足珍贵的精神和灵魂的双重洗礼。

  西峡一高的人本关爱理念,就是最大限度地倾注爱心,让爱心创造奇迹。这一理念,不仅仅停留在衣食起居层面。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借助“代理妈妈”、“希望工程”和“中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等活动,分批救助家庭贫困的学生,重奖学业优秀的学生。“母校奖学金”、“母校特困生基金”、“国家贫困生助学金”、“孙耀志奖助学金”、“龙成集团奖助学金”、“西排公司奖助学基金”、“西泵公司助学金”、“西保集团奖助学金”、“通宇公司奖助学金”、“希望工程助学金”……每年300多万元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为贫困生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教务处把分层分类教学细化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科、每个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重点加强培优转差工作。学校定期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对学生逐个进行分析、评价及跟踪辅导教育,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每位“学困生”的微小进步,用赏识教育法促使其安心学习,不断进步,争取全面丰收,人人成才。

  学校要求每一位老师开学一月内认识本班所有学生,由教务处组织考核;班主任老师一周之内必须叫出全班学生的名字,随口说出家庭情况,性格爱好,由政务处组织考核。考核成绩纳入教师考评之中。

  “即将投入使用的新校区将增加60个班级,可以满足3600名学生就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休闲空间更宽敞了。”西峡一高党总支书记李洪涛在占地85亩、总投资1.2亿元的新校区深情地说。

  经典的探索

  一个创新“团队”,实现了立体育人“无缝对接”

  是什么因素使这所学校变得既充满活力又充满张力呢?

  “是科学高效的管理,是接轨现代的改革,是永不停步的创新。”这是领导专家学者对西峡一高的共识。

  深厚的文化积淀,让西峡一高管理上形成了完备科学的机制,尤其该校坚持推行的“一级两部”发展到“一级三部”管理法,真正把年级部建设成教学管理的核心、教师管理的核心、学生管理的核心。为了配合教学改革,学校在各班成立学习小组,组成学习共同体,实现了学生间的“捆绑”。同时加强小组长的选拔培训,以组长为核心加强团队建设,不自弃不抛弃,精诚团结,同舟共济,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西峡一高还致力推行班级管理改革,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领袖气质和管理能力,大气育人,育大气的人。在班级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行“一班两部”管理法,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走进西峡一高,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无处不在:“质疑惊叹台上师,讨论声震八方宾,发明创造誓要改变世界”,“掌声笑声辩论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疑探”,“把同学教会才算自己学会,为教而学是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做学生一生都尊敬的好老师”,“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包容,有学识敢创新,有思想能表达”,更有“一个人想优秀必须接受挑战,一个人想尽快优秀,就要去寻找挑战”……无不彰显着这所学校内涵发展的办学思想。

  几年来,国内上千个教育团队、数十万人到西峡一高进行观摩考察。

  西峡一高的教学管理模式既继承了优秀传统,又大胆进行革命性的突破,有效解决了当前中小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厌学”“辍学”、课业负担过重、教学质量难以大面积提高四大问题,堪称区域改革的先驱。这是业内专家对西峡一高教学模式的中肯评价。

  全国著名教育建模专家查有梁教授认为:“西峡的‘三疑三探’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模式,比较接近理想的教学过程,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很好载体。”

  我国课程论专家、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裴娣娜高度评价:“西峡一高的教学模式构建了非常和谐的课堂文化,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超越和创新,是对传统教学实质性的突破,是中国本土教育改革的典型。”

  前瞻的教育理念和国际视野,把西峡一高推向了引领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潮头浪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西峡一高以充满理性的思考、义无反顾的执着和责无旁贷的担当, 正致力新的超越。(本报特约记者 杨文甫 封德 通讯员 刘金华)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