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河南省西南部山区的西峡县第一高中,每年有20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几十名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连续多年95%的本科上线率,40%的重点大学录取率。
西峡县从“留在本县上高中,误儿误女误终生”的“耻辱”中奋起,锐意推进教学改革,攻坚克难。14年后的今天,把这个偏远穷县变成教学改革先锋,每年吸引一万多名全国各地的教师来这里观摩学习的,是他们千锤百炼并闻名全国教育界的“三疑三探”教学法。
知耻而后勇 借鉴再创新
“今天扬眉吐气,不能忘了10多年前的处处受气。”西峡县教育局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王君殿说,“当年,老师跑到学生家里挽留在本县上高中,学生家长都不愿意搭理。”2002年,西峡县中考后,成绩前50名的,只有7人留在本县上高中;成绩前100名的,只有23人留下来。市教育局对各县区进行的14项重要考核指标中,西峡县有12项倒数第一。
为了选出德才兼备的西峡县第一高中校长,县委常委会开了一天半。会后,县委书记、县长陪着新校长上任,并在学校召开全体教师大会。校长代表全体教师向县委、县政府立下“经过一年努力,一本上线人数达到100人”的军令状。由此,西峡县的教学改革大幕拉开。
丹水三中是西峡县师资力量最薄弱的农村中学之一。时任校长杜双剑看到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长篇经验报道后,感觉不少方法很适合农村中学。借鉴运用后,取得良好效果。
2003年12月7日,西峡县教育局局长孙占梅带领教研员到洋思中学考察学习。
西峡县教育局在全县选择3所初中进行试点。教研室主任带领教研员一起住进试点学校,和实验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讨论。短短一学期,试点学校教学成绩明显提高。2004年秋,教育局决定在全县中小学推广洋思经验。
2006年秋,县教育局教研室在广泛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教学法。“三疑三探”是指课堂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又经过两年的试点探索,2008年春,西峡县教育局决定在全县中小学全面推开“三疑三探”教学法。
十年磨一剑 刹住“满堂灌”
西峡县不少经验丰富的教师,在最初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法时,都经历过刻骨铭心的难堪和尴尬。
新的教学方法在全县推广伊始,遇到不少阻力。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李爱杰说,“我们采取的是小步试、大胆走的办法,种好试验田,然后再推广。”
教改初期,西峡县第一高中决定在高一年级选择4个班作为试点,鼓励教师主动申报成为课改教师,结果没有一位老师主动申报。
先在高一试点,是校长深思熟虑的结果。如果一开始就在高三试点,万一高考成绩不好,责任太大,谁也担当不起。经过先后在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中选择20%的班试点成功后,2010年秋,“三疑三探”教学法在县第一高中全面推广。
距离西峡县城61公里的寨根初中校长李玉山说:“原来的课堂上学生不敢发言,或者是举手经允许后才能发言。新的教学法鼓励孩子们提问题,刹住了‘满堂灌’的风气,倒逼老师们想办法。”县城区第一小学校长田青梅认为,“三疑三探”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考能力。
“三疑三探”路 教改结硕果
2012年高考,西峡县第一高中一本上线444人,拿下了南阳市文理科第一名,7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此后,一本线上线率从27%,一路攀升至2015年的44%。2015年高考成绩出来后,西峡县第一高中认为已经达到顶峰,但是通过继续教改,不断丰富、细化教学内容,2016年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又增加了70人。西峡县第一高中副校长詹和顺说:“我们培养的不是考试机器,大量学生考入名校,只是我们课改的收获之一。”
该县教育局语文教研员王俊办公室电脑的桌面照片,是2014年县第一高中8名考入清华、北大学生的集体照。王俊说,这8人是西峡县2006年在小学四年级开展“三疑三探”教学法的首批实验生。
西峡县90%的学校位于山区。“三疑三探”教学法给全县的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西峡教育现象”。2015年夏天,南阳市委书记与市长邀请全市当年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座谈。会上落落大方、对答如流的学生,基本上都来自西峡县第一高中。有领导感慨:“怎么城里的孩子像山里的,山里的孩子反倒像城里的。”事实上,西峡教改在义务教育阶段成效更早,更为明显,但外界对西峡教育的关注,只是从高考取得惊人成绩后才开始的。
“西峡教改”的成功引发了广泛关注。西峡县第一高中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举办了27期全国均衡教育论坛“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实操培训班,并应其他学校邀请,先后派遣120名优秀课改教师前往授课示范培训。西峡县每年还要接待约1万人次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教育行政干部以及家长学习观摩。
来源:南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