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教育>正文

“三步走”让小学生作文返璞归真

A-A+2017年3月20日08:57南都晨报评论

  □ 南阳市六十四小学 尹静

  作为语文老师,我每周都要批改学生的习作。读着孩子们“少年老成”的假大空文章,时常让我有一种心痛的感觉:原本应该富有童趣童真的内容,在有些孩子的笔下变得空洞乏味,充满说教;原本应该轻松活泼的表达,在有些孩子的作文中显得压抑痛苦。究其原因,是作文指导偏向,教师引着学生跑,牵着学生走,束缚了孩子的思维空间,限制了他们的“言论自由”,结果学生只能用自己的笔说老师的话。《语文课程标准》为作文规定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笔说自己的话,使作文显示出自己的个性,表达真切感受。因此,教师在指导作文时要用真感受唤醒童心,用对话激励表达,用公开发表激发动力,才能使学生的作文返璞归真。

  ★鼓励发表,激发动力

  学生在学写作文的过程中,常常感受的是作文的“苦”、作文的“累”,很少甚至基本没有感受到作文带给人的那份欣喜和激动。因为缺乏写作的动力,所以作文才失去了真情实感。那么,写作最激动人心的欣喜和动力在哪里?在“发表”和“获奖”。

  “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变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潘新和教授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公开发表的快乐。而让每个学生都持续地享受到公开发表的快乐,这似乎是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其实并非如此,“公开发表”可以理解为在某个群体里公众言说。例如,让学生在“米学网”的《班级周刊》上发表习作,对他们来说,就是一次“公开发表”。因为对学生来讲,网络平台上的班级群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区域之一。

  我每周在“米学网”平台的《班级周刊》发表三分之一左右学生的作文,有规律地持续地发表,给学生注入了有规律的持续激动和持续荣耀。学生每发表一篇文章,我颁发一朵小红花,累计获得三朵小红花便可荣获“作文新苗”称号;累计获得五朵小红花便可荣获“作文达人”称号;累计获得七朵小红花就是“小作家“了,可以出一期“个人专刊”,获得“班级诺贝尔文学奖”。持续不断的阶梯式奖励,使每个学生只要努力就能获得荣誉,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写作劲头,激发了写作的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为了帮助学生实现作文返璞归真的目的,我在作文教学中采用了“三步走”教学法:第一步用真感受唤醒学生对作文的认识;第二步用真情对话激励学生畅所欲言,打开心门;第三步利用网络平台发表作品,鼓舞学生写出返璞归真的作文。

  ★唤醒童心,写出童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指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现实中常常是老师出题,分析强调如何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学生奉命而作。至于想不想写,有没有兴趣写,在课堂上却被教师忽视。如此一来,学生为了迎合老师,只得闭门造车、胡编乱造、东拼西凑。

  其实在教师指导作文时,唤醒童心童趣应从表达真感受开始。为此,须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生活”,放飞心灵,童言无忌。请看这个案例:夏日午后,随着一阵电闪雷鸣,一场暴雨倾盆而下。正在上课的孩子们,心一下子飞到了窗外。我看到此情此景,马上丢下课本,大声说:“同学们,看雨去!”孩子们如放飞的小鸟,涌到走廊上。“同学们,让我们感受一下暴风雨的猛烈吧!”只见有的同学伸出双手去接那瀑布般的水流;有的掩着耳朵,似乎害怕暴雨的轰鸣声;有的抬起头向空中仰望,仿佛想寻找雨瀑的源头;有的则眺望雨雾中的远方,好像在牵挂着自己的亲人;有的低头看着楼下,此时的操场俨然成了一个人工湖……突然,同学们叫了起来,原来雨雾中有两只燕子迅疾地穿梭着,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议论纷纷。我即兴上起了说话课,让大家围绕看到的雨景尽情表达。

  有了真切的感受,唤醒了童心、童真、童趣,孩子们就不畏惧动笔,不讨厌写作,并善于用笔把“话”说清楚,说出自己的真心话。因此,要摒弃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成人话,就不能不鼓励孩子“自说自话”。另外,对平时日记、作文或课堂发言中孩子说出有个性的话,老师要及时表扬并记录张贴出来共同欣赏。

  ★激励对话,打开心门

  其实,作文教学也是一种对话,是学生、老师与生活之间对话的过程。习作指导时,围绕精心设计的一个或几个直抵学生心灵的话题展开对话,激励学生对话,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在真情对话的过程中,激活大脑中的生活储备,打开心门,从记忆仓库里调取出与本次习作要求相匹配的素材,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比如指导写作《往事》一文时,我结合《迟到》一课设计了几个问题和学生对话:老师回忆往事时想写的也是第一次被爸爸打了,想知道原因吗?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我趁热打铁说:你们谁来猜猜原因?学生们众说纷纭,其实这不就是在说他们自己的经历吗?我又顺水推舟:谁能猜猜我当时被打的情形?学生们一边比划一边生动地表述着。我又问:谁能体会出我被打时和被打后的心里是怎样想的?最后的结果又会如何呢?大家都说说你最难忘的往事吧!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实践证明,老师善于激励学生对话,才能打开学生封闭的心门,从而使学生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才能真正达到像《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那样:“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来源:南都晨报)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