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教育>正文

方城教育:深入推进教育改革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A-A+2017年5月5日09:03南阳日报评论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 全媒体记者 扈书峰 孟新生 通讯员 王正

  近年来,方城县牢牢抓住改革发展这个主题,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方法,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推动全县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办学水平显著提高。2016年高考全县本科进线2041人,比上一年增长33%,在全市上升了4个位次。义务教育阶段成绩保持在全市前列,两所初中进入全市前30强。全县涌现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先进工作者”郭春鹏,扎根山区、奉献教育的优秀教师郭富有等先进典型,方城县教体局先后获得“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河南省体育工作先进县”、“河南省职教强县”等荣誉称号。

  完善机制 激发活力

  队伍要发展,机制是关键。方城县教体局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创新教师管理办法。制订了方城县教育人事管理若干规定、方城县教育系统工作规范、学校管理责任追究办法、中小学教师违规违纪处理办法、教育奖励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纪律管理。

  近年来,方城县逐步推行乡镇中心学校与当地一初中合并,压缩成人学校人数,充实教学一线,改变后勤臃肿现象。强化教师补进、调动、请假、违规违纪处理等各方面的管理,优化配置教师资源,采用定岗招教、双层支教、教师选调等形式,重点解决了农村教师需求。实行“按需设岗、公开选岗、高分优先”的特岗教师分配办法,确保教师分得下去,留得下来,专业对口,公平公正,促进了县域教育均衡发展。实行教师工作量核定制度,加强教师岗位管理和年度考核管理,严格奖惩。这些新举措扶正了风气,维护了公平,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

  精细管理 提升内涵

  方城县教体局着力构建精细管理新机制,不断提高校长办学治校能力,强化教师教书育人责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先后开展了“学校管理达标百校行”、“学校规范管理观摩评比”等活动,80%以上学校达到了规范化管理水平。

  狠抓“三项关键”,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阅读、写字、写作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抓牢、抓实、抓好。优化考评办法,助力质量提升。修订完善《方城县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建立了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抓牢出口、抓实过程、严格奖惩的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制订了高中、中心学校、初中、小学和局直幼儿园过程性考评和终结性考评相结合的评价办法。实行教学质量通报制度,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学科组、教师的评价结果,在网上进行公示。考评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创设了看政绩用干部,凭贡献论奖惩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干事创业积极性。

  创新课改 提高效率

  在课堂教学改革领域,方城县不断创新,兼容并包,注重实效。拐河镇一中的“七步教学法”、独树镇一中的“三分两合”等课堂教学模式争奇斗艳,形成了充满活力、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依托大教研活动,强化示范引领,助推课改不断深化。与此同时,该县采取“县级标兵和学校骨干教师同课异构+教研员专业引领+学科教师研讨交流”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工作方式,实现多重互动,带动全县各中小学校教师学名校、学名师,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方城县今年将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省级和国家级评估认定,计划投资2.93亿元,对226所学校进行强化建设。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教体局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全部分包到乡校,夯实责任,严格奖惩,制订督查办法,确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稳步进行。

  苦心人,天不负。在全县教职工的不懈努力下,方城教育踏平坎坷,迎来了全面均衡发展的大好机遇。以创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为契机,方城县的教育基础设施将迎来一次脱胎换骨的发展变化,学校面貌将焕然一新。方城县教体局将围绕教育质量建设中心,以改革促发展,埋头苦干求突破,把提升教育队伍的素质作为根本途径,创新管理制度,激发教师活力;以制订和实施科学的监测考评机制为导向,倡树正气,凝聚合力;以普及先进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为根本方法,高端引领,高效发展。

  编后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落实市六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努力建设教育强市,是“十三五”期间的奋斗目标,南阳教育改革发展再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本报推出《打造全省教育高地 建设河南教育强市》专栏,展示各县市区站位高远、定位准确,积极主动谱写教育事业发展新篇章的典型做法。欢迎各县市区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nyxdjy@163.com

  电话:13903770667

  来源:南阳日报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