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伟
截至6月10日,全市麦收基本结束。来自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我市小麦单产可达435.71公斤,增加3.22%;夏粮总产预计达到78.52亿斤,增加3.51%,成功实现“十三连增”。全市累计种植秋作物1214.2万亩,占预计播种面积1330万亩的91.2%。
群策群力
保障夏粮趋稳向好
今年以来,我市以高标准粮田建设和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建设为引领,通过落实惠农政策、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创新机制、科技长入“五项措施”,实施粮食稳定增产、管理提升、高产创建、“千人包千村”和“一喷三防”“五项行动”,特别是在中后期面临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偏重发生的严峻形势下,全市通过落实以“一喷三防”为重点的抗灾增产措施,有效克服了病虫害、风雹等灾害影响,确保了夏粮生产形势趋稳向好。
在去年夏粮增产的基础上,今年夏粮能够稳步提升,实属不易,主要得益于“四个三”:一是面积、单产、总产三提升。据农业部门调查,全市小麦种植面积901万亩,较上年增加0.3%;单产435.71公斤/亩,增加3.22%;总产预计达到78.52亿斤,增加3.51%。二是小麦成产三因素三增加。小麦亩穗数38.5万穗,增1.9万穗;穗粒数32.2粒,增0.2粒;千粒重42.6克,增0.2克。三是品种、品质、布局三优化。全市重点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主导品种进一步明晰;优质强筋小麦达到53.08%,半冬性、弱春性品种分别占43.9%、56.1%;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四是平原、岗丘、山区三增产。山区、岗丘、平原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模式小麦均衡增产,穗大粒多,籽粒饱满。
快收快打
助力农业增产增效
6月1日~4日,正值全市麦收高峰,我市阴天间多云,有间断性阵雨、雷阵雨天气。面对不利气象形势,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农业、农机、气象等部门汇报,安排抢收抢种工作,要求各地“抢”字当头,强化抗灾夺丰收意识,全力以赴组织开展三夏生产,并通过市级主要媒体向社会发布相关信息。市委书记穆为民、市长程志明等领导多次深入田间,实地检查指导三夏工作。同时,市委、市政府还派出16个三夏督导组和6个巡查组,分包县区,深入一线,督促指导抢收抢种工作。市农业局组织参与“千人包千村”活动的1000余名技术人员,深入分包的村组农户,制定技术措施,指导群众开展三夏生产。
今年全市小麦可机收面积750万亩,为加快麦收进度,在自备大中型联合收割机8000台的基础上,市政府及早组织农机部门、农机合作社及种粮大户通过多种渠道,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安徽等地签订引机收麦协议2830份,达成引机收麦意向7200多台,基本满足夏收需要。面对降雨的影响,各地有针对性地制订了麦收方案,对机械能够进地收获的麦田,足量安排农机,根据小麦成熟度有序组织抢时收割;对机械不能进地作业、但已经成熟的麦田,从湖北调入履带收割机冒雨抢收;对倒伏的麦田,组织人力全力抢收,防止小麦发芽和霉变。
今年全市夏粮预计总收购量45亿斤,其中托市收购22亿斤。目前各类收购器材准备到位,其中输送机1126台、检测仪器706台、清理筛592台、通风机1712台、汽车衡232台,能够保障夏粮收购工作需要。全市各级粮食部门将加强市场价格监测,严格执行政策,维护农民及国家利益。同时,搞好服务,防止出现农民“卖粮难”现象,让群众卖“舒心粮”。
抢时抢墒
奠定秋粮丰收基础
为提高夏种质量,市农业局及早印发了《南阳市2015年玉米品种布局利用意见》,明确了夏播秋作物主推品种和种植技术,引导群众选用包衣种子,开展药剂拌种,玉米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率达到96%。
各地根据天气、墒情和麦收进度,抢时早播。对留有预留行的麦田,及时组织群众,搞好玉米、花生等秋作物的麦垄套种;对铁茬播种的,在小麦收割后迅速抢种。目前,全市投入播种机械45000余台,已播种玉米421万亩。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优质专用品种种植面积。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统一推广小麦—玉米(水稻)的种植模式,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注重播种质量,玉米重点推广落实“一增四改”(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改普通型品种为耐密型高产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一炮轰”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作业)技术措施,水稻重点推广“一增四推”(合理增加密度,推广轻简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技术措施,打好秋作物播种基础。
在抢收抢种的同时,我市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对春播作物早管、细管、巧管,尤其是做好病虫害的预报和防控工作。对夏播作物,按照种子落地、“管”字上马的要求,迅速落实查苗补种、中耕灭茬、病虫草害防控等管理措施,促其正常生长发育。目前,全市已中耕457.2万亩次,化学除草361.8万亩,病虫害防控397.2万亩次,春播秋作物长势普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