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新浪河南> 南阳> 要闻>正文

产业扶贫的社旗样本系列报道之四 合作共赢拔穷根

A-A+2016年10月31日09:20南阳日报评论

  南阳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 郭天强 通讯员 贾景)

  “三秋”大忙,之前在外务工的张金榜、刘双夫妇却再也不用两地奔波,而是和往常一样在家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照料老人日常起居。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让这对中年夫妇的生活幸福美满,在自家地里搭建的蔬菜大棚更让这个小家庭从贫困走上了富足。

  2014年,张金榜的老家社旗县桥头镇姚营村成立了四季常青蔬菜专业合作社。当年,依托扶贫资金和小额贷款,合作社整合80余万元资金,建起了91座新型蔬菜大棚,并辐射小柴庄村新建大棚23座,总面积达220亩。大棚蔬菜以佳美一号西红柿为当家品种,辅以蓝特、金朋等西红柿品种,一年两季,秋季还可种植辣椒、蒜苗、芹菜等时令蔬菜。西红柿果肉丰美鲜亮,每公斤上市价4元左右,销往武汉、郑州等地的大型蔬菜市场,供不应求。2015年,合作社的大棚蔬菜实现总产值520万元,利润300万元左右。

  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工作要求,社旗县扶贫办和合作社达成了共识: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蔬菜种植技术,负责销售蔬菜;依托扶贫资金,贫困户每建成一座大棚给予5000元的扶贫补贴。一直在外务工的张金榜听说这样的扶贫政策后,回到了姚营村,建起3座大棚。今年秋收前夕,张金榜的蔬菜大棚完成了一个周期的生产,夫妻两个一合计,远比在外务工收入多。

  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社旗有贫困人口5567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23%,脱贫任务艰巨繁重。在全县上下开展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攻坚战中,社旗县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号召、鼓励和支持下,纷纷返回家乡合资创业,利用本地资源优势,结合国家扶贫政策,积极实施产业发展,助力家乡脱贫。在选择扶贫产业时,这些有想法、有干劲的能人紧紧围绕市场行情,选择市场前景好的生态种植、养殖业作为优势产业来成立合作社。针对众多贫困群众想发展产业,但没技术、缺资金,无力承担风险的现状,社旗县结合近年来蔬菜产业发展日趋规模化的实际,摸索出了一条“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帮扶脱贫新模式,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发展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促使农业生产实现从零散种植向规模化、特色化、有机化、标准化生产跨越,通过发展合作帮扶的脱贫新途径,让过去一直靠种植传统农作物为生的农民有了增收的新途径,让大家切实感受到在家门口创业、挣钱的实惠。

  “ 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帮扶新模式,扶贫成效显著,也得到全县和相关乡镇的大力支持。各单位各部门在参与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和驻村帮扶工作时,坚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带领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顺利脱贫的重要“ 纽带”。

  如今,桥头镇的姚营、小河流、王坊村和兴隆镇的赵庄村等蔬菜基地都采用了这种模式,共带动贫困户67个,户年均增收1.6万元。东部岗丘区的朱集、陌陂、苗店、饶良、太和等乡镇在花卉苗木、林果产业发展上,引导成立专业生产组织45个,培育专业村12个,总面积6000亩,带动农户883个,其中贫困户220户,户年均增收8000元~1万元。“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新模式在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来源:南阳日报)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