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载歌载舞笑开颜 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在清丰岭移民村的清丰大舞台,记者看到一群中年妇女在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统一的着装、优美的舞姿,让刚来此地的我们眼前一亮。
几支舞蹈过后,趁大妈们休息的功夫,大家上前进行聊天。
“自从移民到这里后,乡亲们不跟以前一样是东一户、西一户,住的更加集中,更利于开展活动,所以我们就打算学学时髦,跟城里人一样跳跳广场舞”。清丰岭舞蹈队领队王菊花笑着跟我们说。
武东英,50多岁,自从2011年移民到这来后,闲不住的她担任了小陈庄幼儿园的老师,因为时常跟孩子们一起跑跑跳跳,身手矫捷的她成为了舞蹈队的骨干成员。据大妈介绍:自2012年乡村舞蹈队建立以来,她们这10个人已经排练了十多支舞蹈,有《中华全家福》、《绿旋风》、《小苹果》等。“刚刚我们跳的就是《中华全家福》,怎么样,跳的还不错吧,我们还去过镇里面演出过呢!”大妈自豪地向我们炫耀。
51岁的冉成莲是这个舞蹈队的领舞,从2011年开始组建舞蹈队至今已经三年了,没有舞蹈基础的冉大妈靠着一腔热情,通过跟着网上视频自学,再去教村里其他的姐妹的方式,将这只自发组建的舞蹈队,一点点的扩充到有二三十人的大队伍,今年“七一”前夕,舞蹈队代表村里参加了红泥湾镇举办的“庆七一、迎通水暨移民迁安四周年”文艺演出并得了获奖励。
第11号门面的“丹江雅石居”是随迁过来的小学教师李国朝从2005年开始集石,至今已收藏近1000块。每当有村民想家了,总是会来他这里看看丹江石,想想丹江水,寄托下思念的乡愁。而邻村的村民来到这里看到这些奇石时,也总是会表示惊叹。“以石养石这是每个奇石收藏者的发展方向,我目前仍以收藏为主,经常会去市里跟这方面的朋友进行些交流。”李国朝说起来自己的奇石,满脸的自豪。
“文化活动丰富是咱淅川的传统,除了舞蹈队、篮球队,村里还有自发组织的小演唱队和舞龙舞狮队,每到逢年过节,就自办自演晚会,既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又促进了移民村的稳定。2012年河南卫视的春节还直播了咱这儿自办的晚会。现在村里家庭纠纷、邻里矛盾少了,村民的欢声笑语多了,精神生活也丰富了。”村支部书记马国祥书记告诉记者。
记者们逗留在该村文化广场,聆听着心旷神怡的音符和不时传来阵阵朴实的笑声,心情也随之舞动。
专项资金扶持项目 金华乡移民开拓创新
位于宛城区东南部的金华乡,安置着2011年8月25日从淅川大石桥乡搬迁过来的移民285户共1132人。创办了金花制衣有限责任公司的冉红伟就是其中的一位移民。
8月8日上午,记者在金华乡见到了冉红伟,“年轻的时候在广州打工,跟着人家学习了一些技术也积攒了一些本钱,移民搬迁的时候,由于政策对咱移民有扶持,加上对故乡的思念,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家进行创业。”冉红伟表示。
“目前由于生产时间短,公司技术人员不够丰富,暂时无法实现创立自主品牌的目标,只能以订单生产为主。下一步,我们将逐步扩大影响,最终创建自主品牌,成为咱金华乡的一个标志。”
说起公司的情况及下一步的打算,冉红伟目光异常坚定。心地善良的冉红伟不仅解决了移民及周边200多名群众的就业问题,更聘请了村里的一些残障人士进行公司卫生的打扫,为村里的稳定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冉国强,移民前拥有一家宾馆但搬迁后却没有重温旧业,而是选择了饲养蛋鸡这样一个新型的产业。当记者问道:“选择不熟悉的产业,难道不怕会失败吗?”冉国强笑了笑,说:“哪个行业没有风险,不管怎么样,只有试过了才知道。而且我在选择这个行业之前经过了大量的考察,比起肉鸡,蛋鸡生长周期长,有缓冲期,市场风险小。”细致的消毒程序,通风极佳、干净整洁的鸡舍,全自动的饲养机器,自动水帘降温设施。同行的记者们对鑫发蛋鸡养殖场的硬件设施都赞不绝口。“能开成这个养殖场离不开移民局的帮助,生产开发奖补项目扶持了80万元,我自己投入了100多万元。现在日营业额可以达到近1万元,年产值200万元。除了日常的开支,以及每年上缴给村集体的5万多元,净利润可以达到快40万元。”冉国强说着,脸上洋溢着藏不住的自豪感。
与冉国强一样从事其他行业的,还有一手创办了金鹏蔬菜种植合作社的贾晓林。“我自己承包了12个大棚,反正销路是固定的,都是卖给超市或者菜场,就顺便帮其他承包户一起卖了。”合作社采用的是农户入社,一年一个棚收取100元的管理费,种子、肥料、技术、销路统一提供的模式,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为了让合作社的成员能够自主掌握技术,贾晓林与技术人员多次去山东等地学习,成功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承包大棚的队伍中来。“现在我们的沼气正在进行管道的安装,1500多个家庭将用上沼气。沼渣和沼液下一步也将用于种植有机蔬菜。合作社能有今天,离不开移民局300余万元后扶资金的支持,也离不开农户的认可。”贾晓林告诉记者。
当记者走进蔬菜大棚时,一位农户正在对大棚周围进行喷药除草。“刚搬来的时候,我也没打算承包大棚,后来看前面承包的人收益挺好的,而且又不用风吹日晒,第二年,我也承包了5个棚。过去在老家,土地质量差,种植要望天收,一亩地一年也就收入1000元左右。现在好了,从选种到种植到出售,合作社都有安排,一年一亩地都能达到5000元左右的收入,一下子翻了五倍。”合作社社员杜思海笑着说。
团结统一、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移民精神是记者在金华乡感觉到最多的。这里的移民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在新的地方开拓出了新的天地,让朴实平凡的乡间厂房增添了一道不一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