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乡教育界的圈里圈外,提起别成汉老师,众说纷纭,有人说他“很另类”,有人甚至骂他“神经不正常”,可很多学生和家长却说他是好老师。
别成汉是内乡湍东人,1976年开始做代课教师,1978年考入河南大学体育系,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内乡一高教体育。他是农家子弟,所以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一心扑在教育上,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经验。
1992年开始,在工作之余,他在自己的家里办起了体育培训班,自称“别氏体育培训班”,主要招收中学和小学段学生,培养孩子们的体育兴趣。从1999年开始,他致力于培训高中体育专业考生,以自己的体育特长,为周边县域爱好体育的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十几年来,别老师以自己独特的训练方式,把一批批热爱体育的学子送进了高等学府,陆续为国家高等体育院校输送了数百名优秀学生。
2010年,余关乡的一名男生,春节过后,父母说什么也不让他上学了,这孩子是棵体育苗子,别老师知道后骑着自行车跑几十里路到他家里做工作。一连十几天,村里人见了别老师都说起了风凉话,还有村民骂别老师“疯子来了”。该生的父亲也生气地说:“你这个人真是多事,我的孩子考不上大学咋办?家里要花钱,还少挣许多钱,这个损失谁来补偿?”别老师当即说:“如果孩子今年考不上大学,你们算一下多少损失,我来补偿。”学生家长随口说:“一万元,钱拿来就让孩子跟你走。”执拗的别老师当即掏出手机打电话让妻子汇来一万元,当天,别老师把现金交给学生家长,把这个学生带回了训练班。这名学生最终以高分考入了华东体育学院。
别成汉有句名言:“我为学生上一节课,我要学生尊重我一辈子”。几十年来,别老师就是这样兢兢业业耕耘在内乡教育这块土地上,以自己对体育的热忱,释放出他对体育的热爱,温暖着他身边的孩子们。
别成汉小时候曾经跟着母亲讨过饭,在寒冷的冬天他曾光着脚上山背过柴,所以他深深知道农村人的艰难,他心中一直装着穷人的孩子。这些年,他把几百名农家子弟送进高等院校,从不向孩子们收取一分钱学费,更感人的是,他常常自己掏钱接济那些家庭困难的孩子。
赤眉镇有个学生叫张迎相,高考前3个月,其父遭遇车祸,成了植物人,母亲受到刺激也患上精神分裂症,他无奈退学回家照顾父母。别老师担心他因此垮下去,每隔一天都要骑车跑几十公里山路到迎相家中,鼓励他不要灰心、不要放弃,要一边照顾父母,一边抓紧学习。看到迎相家的生活实在困难,别老师就拿出自己的工资贴补他,还帮助迎相家办理了贫困家庭救助手续。别老师每隔两天到张迎相家里为他辅导一次,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的杜香丽说:“别老师不是我的亲生父亲,却胜似亲生父亲,没有别老师,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杜香丽出生在内乡县板场乡的深山中,父母都是不识字的农民。高中阶段学习不错,考一所好大学没有问题,可问题是每年昂贵的学费家里支付不起。她听说首都师范大学的体育生可以免费,就下决心考这所学校。于是她就到别老师那里接受训练,假期和星期天也不回家,吃住在别老师家里。看到香丽生活艰苦,别老师把自己女儿的衣服给她穿,每月还给她100元生活费。在别老师的关怀和悉心指导下,香丽高考时以河南省体育类总分第一的成绩被首都师范大学录取。
别老师的爱人说,每学期到了集训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就吃住在他们家,别老师的爱人专职在家为学生做饭、洗衣。
别成汉大学毕业那年,班级的大部分同学都想方设法留在了城市工作,可他却执拗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几十年来,他痴心于他挚爱的体育事业,学校体育器材不足,他就自制教具,改善训练条件;看到乡下的孩子缺少体育兴趣,他就办培训班,培养孩子们对体育的兴趣;他开办体育特长训练班,帮助学业偏差的孩子圆大学梦,还把自己一部分工资拿出来,资助贫困学子,他的做法也招致了一些同行教师的嫉妒和非议,可深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每年节假日,总有很多学生和家长来看望别老师;每年高考放榜后,总有不少学生来请别老师当参谋,指导报志愿,更有不少他资助出去的学生,对他感恩戴德。
别老师的家却是另一番景象:两层破旧的小楼房,附带一个很狭小的院子,院落里堆满了训练用的体育器材,二楼的两间小屋里摆满了高低床。楼下的客厅里放着两张破旧不堪的沙发和一张茶几;卧室里除了一张破旧的双人木板床外再也没有像样的家具;墙角放着一台落满灰尘的电视机,大概这是家中最值钱的电器了。
别老师很知足,他说,自己穷苦人家出身,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满足了;面对别人的非议,他更开朗,他说,几十年来,他“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无愧于自己的职业良心,无愧于学生和家长。如今,每日里他按时上下班,尽职尽责完成学校安排的工作;工作之余,继续训练培养那些体育特长生;周末或节假日,或搞搞家访,或和妻子一起骑着自行车,到野外看看风景,挖点野菜,小日子过得悠 哉悠哉!(曹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