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现在啊,手机很方便,打开手机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如潮水一样,涌到你面前,而信息多了,自然会有谣言。前天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棉花肉松”的事件调查通告一发出啊,大家伙就明白了,肉松蛋糕事件又是一起网络谣言,忽悠了大家。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南阳市民微信群里炒的火热的“肉松面包”事件,最终以官方认定这是一起网络谣言结束。不少人心生感叹,为何网络谣言屡禁不止。大家也许还记得,不久前的“塑料紫菜”视频把紫菜推到了风口浪尖,有人称这些紫菜是塑料制作而成,经食药监督部门调查证实“塑料紫菜”不属实。“塑料紫菜”热传后,又现“塑料粉丝”、“塑料大米”,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塑料神话”耸人听闻、影响恶劣,令人真假难辨。

翻看朋友圈,有关食品的网络谣言总是容易传播,吃大盘鸡和泡椒凤爪会感染禽流感、无籽葡萄用避孕药培育、酸奶对身体健康毫无益处等网络谣言,多数人都见过听过,甚至转发过。网络谣言以视频或文字的形式不断被制造,夸张、杜撰的内容披上“揭秘”的外衣,加之“速看”“快为家人转发”等字眼刺激着广大网民的神经。

【南阳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 葛宝岳:从视频发布者来看 我们分析他的动机有三个 从良好一点分析呢 他就是刚才我说的这种 想利用媒体把自己声音发出去 这样会获得一种成就感或者成功感 第二种呢 就是一种取笑的心理 人们恶作剧 像生活里头有时候特意给人挖个小陷阱 对人损失又不是特别大 当然这里头有第三个东西 很可能就说是利益驱动 这个利益驱动有两个 第一很可能他想利用这个视频达到一个打击竞争对手的一个动机 那么这是显然 这是一个犯罪的动机 另一种呢也是利益驱动 他可能要获取点击量 获取点击率 那么这种点击率目前也是带钱的】

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达95%。庞大的网络体系逐步形成,网民素质差异化较大,网络谣言潜在的传播范围和破坏力纷繁复杂。

【南阳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 葛宝岳:现在大众处于一个信息的海洋当中 我们敢说现在绝对是信息爆炸 尤其三网合一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 每一天有说不清的信息 但人类往往对三类信息是最感兴趣的 第一类呢是与自己生命生存切实相关的 换句话说对于食品啊 水啊 空气啊 对于这样的 包括药品 就是影响我们生命的基本东西相关的 这是很容易让我们感兴趣的 第二类呢就是会引起我们恐惧的 会引起我们怨恨的 那么一些类似于煽动仇恨啊 这样的一些恐怖的信息 也容易让我们感兴趣 第三类呢那就是带有色情色彩的 或者与性有关的东西 也是人们比较感兴趣的 像这种谣言制造者常常就是利用人们对这三种需求 来制作一些不良的信息 来发布出去 引起大家的关注】

网络谣言肆意传播,轻则哗众取宠后不了了之,重则危及生命、把一个行业“拉下水。我国《刑法》规定,“网络诽谤”信息被转发500次即可判刑。一个公民在享受网络上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义务自觉维护网络秩序。然而抵制网络谣言仅靠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广大网民提高文明素质,严谨自律。

【南阳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 葛宝岳:这些东西在我不明了的情况下 我觉得我要把它传出去 第一可能伤害那个所谓的污蔑那个企业的人 第二我也是对别人的伤害 当人真的信仰良知的时候 这个时候人们就有了最基本的行为道德判断 包括我们的信息选择行为 和信息传播行为 都本着一个良知和良心的法则来运行 这样的话 社会上就会减少这种传谣 这种散布者 如果没有传谣 没有散布者 我们那句话叫 谣言止于智者 那么造谣者他也就不欢而散】(黄鑫 邢元丽)
来源:宛都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