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新闻|视频|城市|旅游|汽车|财经

|邮箱|注册

新浪河南

南阳> 同城>正文

镇平县梁堂村 最后的土陶民间艺人希望技艺能传承

A-A+2014年7月3日08:55南阳日报评论

李红卫和他的土陶艺术品李红卫和他的土陶艺术品

  核心提示

  土陶是土与火的完美结合,是人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纯手工土陶制作工艺,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世纪初,镇平县晁陂镇梁堂村,曾经因专业烧制土陶而闻名周边省市,鼎盛时全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烧制土陶,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个曾经辉煌的制陶村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只有李红卫成为这里最后的土陶守望者。

  梁堂村的民间土陶技艺盛极一时

  古陶艺术,其独特之处是采取了自然还原烧结技术烧制而成,再现了古陶特别是黑陶的神韵、质朴。

  梁堂村的土陶最鼎盛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300多人的小村就有30多个烧制土陶的土窑,一个窑需要十几个人,本村人不够用就从外村找人。说起过去的辉煌,今年48岁的李红卫告诉记者,人类制陶史有4000年到10000年之久。梁堂村的土陶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清代。李家的祖先从山西迁到镇平,靠着传承的制陶手艺维持生活。随后的300余年里,人们靠着这手艺赚取微薄的收益,虽然收入不多,但是他们依然传承着手艺。

  梁堂村制陶是经过选土、陶泥、拉坯、晾晒、整形、雕刻等十几道工艺烧制而成,有陶缸、陶盆、陶瓮、陶壶等生活用品,种类繁杂。从“揉、按、掐、压”等制作手法和“红、紫、黑”色泽及扣之“声如磬”等特点。土陶晾干、烧窑也是技术活,晾干的火候要拿准,烧窑时窑温达到800℃~1000℃,有时还要堵窑顶的排气孔来提高炉温。李红卫从事土陶烧制已经30多年了。选土、淋泥、拉坯、整形、雕花、烧制样样精通。然而,近些年来,因制陶费力不挣钱,除了李红卫一家,村里所有的土陶老艺人都逐渐放弃了这个行当。

  土陶民间艺人希望技艺能传承

  穿过几条七扭八拐的小路,记者一行走进了李红卫的家中。刚进院内,记者便惊呆了,这里摆放着各种作品:四大短见历史人物土陶、龙凤喜牡丹、屋檐花脊梁……一个个人物件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

  “这是人家定的货,还没有送出去。”李红卫告诉记者,烧制土陶的工艺十分复杂,从选土、过滤到烧制要经过近十道工序,最要劲的是拉坯的工艺,“全是手上的感觉,我们这个村懂制陶流程的不少,但是真正会拉坯并且拉得好的就那么几个人”。

  “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这可是个俏活。谁有这个手艺在村里都挺着胸走路。可是后来成立生产队后干的人就少了,都嫌这个费力不挣钱。”不想让传统技艺丢失的李红卫,捡起了这门老手艺,一干就是30多年。

  作为全县唯一的土陶制作人的李红卫,既为自己坚持做陶而高兴,也为找不到传承的人而苦恼。

  “整个村里年轻人都对这个老东西不感兴趣。”李红卫说,以前他还烧制过具有观赏价值的工艺陶罐,但是这种东西在农村既不实用又不能卖钱,慢慢地也就放弃了。“年轻人不愿学这门手艺,我真怕这门手艺传不下去。”李红卫表示仅仅靠热情和兴趣很难拴住年轻人。他正尝试怎么转型,以便吸引年轻人。④9

  渐渐消失的生活记忆

  儿时的我们曾捧着土碗大口吃饭,父辈们用陶缸储酒,外婆用陶罐装咸菜。土陶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瓷器逐步取代土陶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渐渐成为一种记忆里的生活。

  “土碗区别于瓷碗的最大特征,就是表面较粗糙,通常下半身不上釉,以前农村吃饭喝酒都用它。”李红卫闲时喜欢去农村收东西,各种民间陶器、缺了角的木雕门、断了牙齿的瓦猫……统统被他当宝贝一样捡回来,放在作坊里。创作的灵感正源于此,李红卫手中的土陶制品特色在于立足南阳民间文化,作品力求呈现原生态,让人品味到淳朴的乡土气息。

  李红卫说,土陶被称为“水与火的艺术”,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镇平土陶的釉一般都是土釉,纯天然的环保釉,颜色朴实自然,不会特别鲜艳亮丽。在李红卫眼里,民间土陶的尴尬在于时代变化让市场萎缩,加上很多土窑消失、人才匮乏,造成了高品质土陶制品难以产生。烧制土陶制品必须用传统的土窑,而“煤气窑烧出来的太干净、太完美,远没有土窑烧出来的古朴。”

  (记者 张晓彭 刘力果 通讯员 赵保峰 付书念)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新浪河南简介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客户投诉 | 诚聘英才 | 网站律师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网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