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玉丽
据资料记载,清代宣讲圣谕的程序是:每月的朔(初一)、望(十五)两日八九点左右,众人将香案、圣谕牌、旗幡、钟鼓等安放妥当,知县同众官吏前往大门外宣化牌下,先拜圣谕,行三拜九叩大礼,然后听众按尊卑长幼次序排列,百姓环于周围,由知县宣讲圣谕,并有讲生《讲正、讲副》二人协同解释,宣讲完毕,拜送圣谕,官员人役回衙,绅士百姓等始散。
清王朝灭亡后,宣讲圣谕被废止。目前,内乡县衙博物馆仍保存有旧时宣讲圣谕时用的“圣谕广训”旗幡和“宣化坊”。内乡县衙博物馆经过精心筹备,于2006年向社会推出大型表演,再现清代宣讲圣谕的历史场面。每逢周六、周日和节假日,上午十点在县衙大门外宣化坊下公开演出《宣讲圣谕》。目前上演的是宣讲《圣谕十六条》中的第一条“敦孝悌以重人伦”。
宣讲圣谕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权机构对百姓的宣传教化,反映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1年,“宣讲圣谕”被南阳市政府公布为南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月十六看太太
内乡县衙还有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正月十六看太太”。据《内乡县志》记载,每年灯节,县衙要组织百姓制灯、展灯、观灯、赛灯。按内乡习俗,正月十六这天,人们都要外出尽兴游玩,观看耍狮子、划旱船、骑竹马等民间游艺,在县衙内还伴随着一种有趣的活动,叫做“正月十六看太太”。
正月十六这天,内乡县衙内张灯结彩,大门、仪门敞开,所有妇女和孩子皆可自由进入三堂院内看县官太太。知县及夫人一大早就坐在三堂前檐下给百姓拜年,让丫鬟、仆人把预先准备的花生、红枣、核桃等干果地散给人们,围观的妇女儿童,你争我抢,非常热闹。细心的人们还要近前窥视知县太太的脚是不是“三寸金莲”,这也是知县太太最荣幸、最开心的一天。“妻以夫贵”在这一天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还是“亲民之官”联络百姓的一种举动。内乡县衙在每年的正月十六,都要演出这个节目,再现“正月十六看太太”这一场景。
宛梆
宛梆是一个珍贵的稀有剧种,是国家首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宛梆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很早人们称它为“南阳调、老梆子、南阳梆子”,因南阳简称宛,后改名“宛梆”。宛梆曲调丰富,唱腔激昂,其声腔高亢豪放,花腔是宛梆声腔艺术中比较突出和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各类板式的结构中都有花腔,生单寄出、旦、净、丑各种行当皆可用之。特别是女生唱腔的高八度哎音花腔,婉转清凉,配之梆胡发出的“唧唧”声,犹如鸟鸣,是其声腔主要特色,堪称一绝。2006年5月,宛梆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乡县衙为了更加进一步展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建宛梆曲艺茶社,在典史衙随时为游客演出。
内乡县衙在县丞衙承发房内,开设了“泥人于作坊”、南阳烙画室等游客互动非遗项目,不仅向游客展示这些珍贵的民间技艺,还可以将现场制作的精致作品出售给外地游客,使这些民间艺术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来源:南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