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欣
劝民农桑
封建社会的主体经济是农业,农业的丰歉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的安定,历代君主为表示重农,每年立春日都要亲耕田土,并把劝民农桑作为县官的主要职责之一。乾隆帝说过:“有事则在县办理,无事则巡历乡村,询民疾苦,课民农桑,宣布德化,崇本抑末。”可见劝民农桑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的好坏是考核县官的重要标准,为表示劝农,历代都规定把立春日作为劝农日,在立春日的前一天,知县要身着官服带着僚属到先农坛祭祀,还要扶犁耕作,表示春耕开始,迎春气而兆丰年,俗话说叫“打春牛”。
灾荒赈济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很容易发现,封建社会可以说是靠天收的自然经济,自然灾害发生极为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如果处置不当,必然引起社会混乱。为了保障封建统治阶级的稳固和社会安定,历代统治者都会制定一系列的救荒政策和措施:一类是中农、仓储、水利和林垦等积极的防荒措施;另一类是赈济、调粟、除害、养恤、安辑和蠲缓等主动的补救措施。而在县一级一切救荒措施,皆由县官来实施。为使荒年能够救急,各县都设置有义仓和常平仓,前者为地方公共储粮备荒而设,后者为丰年官府买粮储之,歉年低价卖于灾民。历朝历代统治者规定,灾害发生后,县官必须迅速查清灾情,并向上级呈报,请求赈济灾民和蠲缓赋税。在特殊情况下,县官可先开仓赈灾,然后向上奏报。其借贷种子、安辑流民、以工代赈、设置粥厂等工作都要在县官的主持监督下进行。
兴学与科举
为了满足封建统治阶级补充和培养人才的需要,知县还担当有兴办县学和主持县试的职责。县试是最基本的考试,必须由知县亲自主持,具体考试事务由县衙的礼房来办理。而且各县还设有县学,县官要为县学提供财政支持和行政保证,督促生员专心学习经书,还要定期为生员讲学,参加乡试、阅卷。
“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虽然知县只是一县之官,但是百姓是否能够安居乐业,地方能否治理的井井有条,全在于知县能否认真履行好这六项职能。在内乡历史上,凡是那些奉法尽职、勤政为民的官员无不受到百姓的称赞和爱戴:金代县令元好问,在内乡任职期间关心农事,安抚流亡,所以调离的时候内乡百姓纷纷"攀辕卧辙,挽留不舍";清代知县高以永,鼓励百姓开垦田土,安抚流民、重视农桑,并且留下了"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的千古楹联;章炳焘重视教化,兴办义学,严惩恶霸,丰稔积仓,晚年被罢官后回到内乡,受到内乡百姓的慷慨相助……这正是: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来源:南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