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称“灵魂的漂泊者”
张一弓曾说,自己对河南总觉得少了一些归属感,说得高雅一点,好像是灵魂的漂泊者。他的老家是三国时代刘备曾经当了几年县令的新野县,但在父亲那一代便离开了乡土,故乡没有给他留下深刻的记忆,也没有留下属于他的一座老屋、一棵老树或是一道低矮的篱笆墙。
他出生在开封,并在那里生活多年,但却只是在那个古城的小巷里不断变换住址的房客,那里也没有属于他的“宅基地”。
张一弓的童年,留下的只是人生驿站不断飘逝的风景。从抗日战争开始,他就跟着在河南大学任教的父亲到处流亡,光是小学就换了十多所,没有温馨的、稳定的供他回忆的老屋。
把河南的地域文化融入人物的生命
虽然有着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张一弓的作品中却丝毫看不出任何属于他个人的委屈和怨尤。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个人经历的挫折中挣脱出来后,他深切关注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写了30多篇、150多万字的表现河南农村生活的中、短篇小说。
评论家认为,张一弓与河南其他大部分作家作品的共同点是,关注农民的命运,具有浓郁的河南农村的乡土气息。但也看到了张一弓与河南其他作家的不同,虽然他所写人物的语言特色和行为方式,都属于地道的河南农村,但他的作品的叙述语言和结构方式却是属于城市知识分子的,甚至有欧化的成分,同时也从这种“不同”中看到一个属于城市知识阶层的作者,对农民怀有的深厚情感和悲悯之心,为他们摆脱苦难的挣扎送去沉重的呐喊或含泪的祝福。
时隔多年仍会被人记起
张一弓的沉默和潜心写作,,总能令人刮目相看。即使时隔多年,他的作品依然能被人们常常提起,甚至流传海外。2007年,《远去的驿站》被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入到“中国当代名家长篇小说代表作丛书 ”,而加拿大汉学家、维多利亚大学教授理查德·金把《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翻译为英文发表。这时,距离这篇小说的首次发表已经有27年。
省内文学界评价:道路坎坷,不改初心
第一时间得到张一弓去世的消息后,省文学院院长何弘表示,张一弓是河南文学界乃至中国文学界新时期作家中的一面旗帜,他饱满的现实主义创作激情和深刻的思想都为新时期河南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他的去世是我们文学界的一大损失。
省作协副主席乔叶说,张一弓老师住院时自己曾去探望过,当时他非常虚弱,已无法说话,两人用纸笔进行交流,能感受到他的思路还是特别清晰。乔叶说,自己是从进入省文学院后才与张一弓共事,以前只是经常拜读他的作品。在乔叶心中,张一弓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作家。
我省著名作家李佩甫与张一弓共事多年,得知消息后十分悲痛。他说,张一弓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文学事业,创作成就非常大。他的文学道路可谓坎坷,却不改初心,50岁又东山再起,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是我省获得全国大奖最多的作家。他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可以说开了反思文学的先河。愿他一路走好。
部分资料来自网络,河南省作协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何弘对此文有贡献。
查看评论(6)网友评论
发 表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