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问题”引“大腐败”

  “节日送礼隐蔽性强、渗透性强。”一位办案检察官认为,“送者在‘礼尚往来’的掩盖下,借节日之机送钱送购物卡,与官员联络感情,虽无明显请托事项,但也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既是表示对官员曾对其帮助的感谢,又是为将来更方便顺利地与官员交往奠定基础。”

  这位办案检察官分析说,一些行贿者急于向有关领导送礼行贿,但又苦于不知底细,愁于送礼行贿无门,平时不敢贸然行贿,便选择在春节等传统节日,以拜年等名义送上礼品,而收受贿赂者则认为,逢年过节时收受的财物具有人情往来因素,是正常的礼尚往来,不是收贿。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汪海燕认为,春节期间,少数“免疫力”差的党员干部,往往会感染上“节日病”,纪检监察部门应集中开展专项检查,深化廉政教育,司法机关应对查办的典型案件予以曝光,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压力,预防和遏制“节日腐败”现象。

  从反腐实践看,纪检监察部门显然已经注意到“节日腐败”问题。

  2015年以来,中央纪委继续紧盯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点,通过会议部署、开设举报窗口、通报曝光、案例剖析等方式营造工作氛围,不断释放持之以恒纠正“四风”的强烈信号。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在“四风”问题易发多发的关键节点前夕,通过发送廉政短信、开展诫勉谈话、曝光典型案例等方式划出“高压线”,打好“预防针”,及时提醒、纠正党员干部的“小毛病”“小错误”,督促他们知禁而止。

  2015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先后开通了元旦春节、“五一”、中秋国庆3次纠正“四风”监督举报曝光专区,总计通报了1602起“四风”问题,2223人被处理。

  2015年端午节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还在手机客户端上开通了操作简便快捷的“反‘四风’一键通”举报窗口,鼓励群众通过手机照片、视频和文字反映身边的“四风”问题,开通以来共收到举报4.1万余件,单日收到举报件最高达2149件。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分析说,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中可以发现,很多领导干部首次收受贿赂都是在节假日期间发生的,由于传统文化、人情往来的观念,容易使一些党员、干部在节日到来时放松对自我的要求,认为逢年过节收点礼品礼金不是什么大事,而此时如果没有组织提醒警告,这些干部就往往容易逐渐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导致“小问题”滋生“大腐败”。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四风’问题虽然看似细枝末节,往往只是大吃大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不构成违法犯罪行为,但却严重影响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庄德水说,正因如此,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以问题为导向,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以点带面,久久为功。

  2016年元旦刚过,中央纪委机关报刊文称,元旦、春节期间的“节日腐败”,始终是群众反映的热点、“四风”现象的焦点、腐败问题的爆发点。“节日腐败”非一日之寒,攻克“三尺之冰”也绝非一日之功,就是要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抓了元旦抓春节,就这么抓下去”。如此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节日腐败”才能无处遁形。2016年是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年头。新法规立起了道德高线、纪律红线、法律底线,对全体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元旦春节就是纪律钢尺的“试水期”,谁碰谁流血。(记者 赵红旗)